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畅谈新能源发展

  中化新网讯 4月27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国企发现与发明论坛上,多位专家指出,“双碳”目标下,地热能、生物制造、海洋能等成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

  地热能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东表示,我国地热资源量十分丰富,约占全球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地热直接利用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当前,我国已建成地热供暖和制冷面积13.3亿平方米,折合装机92.4吉瓦,年可替代标煤24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6000万吨。

  他建议将地热资源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统筹布局,大力发展“地热+”协同模式、强化多能融合应用、探索建立以地热为载体的地下储能应用模式与矿产开发路径,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生物制造可真正实现零碳经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介绍,生物炼制的原料为天然可再生原料,本身具有低碳特点,同时生物炼制生产工艺也摒弃了化石能源供能,实现了“双倍减碳”。据他介绍,生物制造经历了以粮食、淀粉等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炼制,以能源作物、工业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炼制,现已发展到了以二氧化碳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炼制。

  谭天伟院士还分享了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航空燃料等未来能源的生产技术。其中,在国投生物3万吨/年纤维素乙醇生产中,不再需要输入其他额外的化石能源,仅需要5吨的秸秆和2吨的水,就能产生1吨燃料乙醇,并副产3.83吨蒸汽。他预计,未来全球70%的产品可通过生物制造实现。

  在能源结构转型中,海洋能领域的技术突破十分关键。清华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张建民聚焦海洋能的发展趋势。他介绍,海洋能根据其能量形式分为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资源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目前全球对其开发还不足万分之一。其中,波浪能被视为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之一,但它也是不稳定的能源。目前我国已经突破气动式波浪能发电系列关键技术的主要瓶颈,有助于实现波浪能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使波浪能发电成为继风力和光伏发电后又一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重要清洁能源。



相关推荐

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下线

5月17日,国内最大单体产氢量3000Nm³/h水电解制氢装备下线仪式暨“氢动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简称七一八所)举办。“此次下线投用的制氢装备,突破了多项前...

2024-05-17     化工新闻纵览

产学研一体共育新质生产力——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之实践

  新质生产力由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石化联合会与重点高校科研工作交流对接会上,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程道建表示,国...

2024-05-17     中国化工报

高端聚烯烃材料的“探路者”——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育才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在我国聚烯烃材料领域,有一位“响当当”的行业领军人才,他就是上海华谊集团高级技术专家、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曹育才。  有人说,在他身上有“宝剑锋从磨砺出,...

2024-05-17     中国化工报

换剂升级改造提效率   

  “混合脱氢装置利用了消缺机会,不仅更换新催化剂,还进行了科技甩头工作,经过一个月的运行,工况良好,确保了装置长周期平稳运行。”5月6日,延安石油化工厂轻烃中心负责人王煜说。  据了解,该厂30万...

2024-05-17     中国化工报

5项管道储能科研成果获专利

  5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简称管道设计院)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2024-05-17     中国化工报

吉林石化重载膜装置以科技提速国产化进程

 5月16日,吉林石化联力公司视频会再传佳音,在固化重载膜产品180微米降至170微米成功应用经验基础上,继续实施薄膜厚度由170微米降至165微米减薄技术攻关,取得明显成效。据测算,仅此一项,全年可...

2024-05-17     石油化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