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德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经过多年发展,昌德现已形成“资源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的一体两翼业务格局,是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月21日,《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化工高端产业智库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调研组来到昌德,通过参观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调研,探寻企业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
解决生产痛点 致力发展绿色化工
多年来,昌德精耕细作于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有力支撑“补链、延链、强链”,助力己内酰胺产业绿色化改造、化工园区循环式发展。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其副产物成分复杂,若进行焚烧处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上述痛点,昌德研发出一系列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利用副产油生产环氧环己烷、正戊醇;利用工业副产物生产水泥生料助磨剂等。这些技术将原有的己内酰胺副产物焚烧处置转化为资源化利用,减少温室及有害气体排放。
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实践,昌德现已实现己内酰胺双工艺全三废综合利用。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己内酰胺生产商配套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合计产能约占国内己内酰胺总产能的38.6%,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如今,昌德已成为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己内酰胺行业的“配套专家”。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认定,2019至2021年昌德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规模持续位居行业第一,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突出。
补齐行业短板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
昌德在实践中发现: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聚醚胺的国内企业数量较少。
短缺就有商机。昌德集中优势资源和科研精锐力量推动技术攻关,先后掌握了临氢胺化生产环己二胺、聚醚胺工艺技术,以环氧丙烷为原料生产聚醚多元醇的烷氧基化技术,构建了完整的“环氧丙烷一聚醚一聚醚胺”产业链,形成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19年底,昌德依托中石化环氧丙烷装置,实现临氢胺化技术成果落地转化。2020年,经过持续试产和工艺优化,昌德成为国内少数掌握聚醚胺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2023年,公司建成3.5万吨/年聚醚胺工业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一步法连续氨化生产聚醚胺。至此,公司聚醚胺产能提升至4.5万吨/年,已成为国内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固化剂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搬出新天地 实现“三个升级”
昌德老厂区位于岳阳楼区,被纳入了湖南省城镇人口密集区及沿江危化企业搬迁目录。在各级政府和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决定将老厂区搬迁至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项目投资3.9亿元,于2023年3月启动土建施工,2024年春节后陆续投产。
昌德秉持“绿色、特色、出色”发展理念,搬迁项目实现了“三个升级”。绿色升级——新厂区的投产既破解了“化工围城”“化工围江”的局面,降低了安全环保风险;又积极采用节能、减排等绿色新工艺,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实现了“三下降”。技术升级——企业技术向高端化迈进、产品向多元化迈进、配套向系列化迈进。结构升级——丰富了品种结构,提升了产品品质,扩大了产能规模。
“搬”出一片新天地。通过搬迁,昌德的一批新生产技术在搬迁项目中成功实现了转化;形成了从醇到胺、醇到腈、烯到环氧、环氧到醇醚、酮到醇等5条产业链;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形成28.5万吨的产能,比原来增加89.2%。
通过搬迁改造,昌德进一步巩固了在己内酰胺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的“单项冠军”地位,推动企业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同意首期第四批48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继续运行的通知》,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评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等13家单位评估等次为“优秀...
“系好安全绳,开始工作。”在河南晋开集团延化化工有限公司尿素检修现场,维修车间安全员与尿素车间监督员向构架上的作业员提醒道。
近日,江汉油田概预算中心财务共享服务部与国家管网公司成功“签手”,达成共享档案业务合作服务意向,此次合作,是中心深耕中石化外部市场的重要成果之一。
“旋耕机油耗尽了,300多亩地等着翻耕,能不能帮忙送400升柴油过来!”3月15日中午,正值春耕农忙时节,中国石化湖北宜昌石油当阳环西加能站站长魏洁接到农机大户刘师傅求助电话。
近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中原大化技改项目部顺利完成未变换气洗涤塔、一氧化碳解吸塔、净化气精洗塔三台重大设备吊装,标志着项中原大化技改目全面进入安装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