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
蓝天白云下,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交错纵横的管廊连接成网,持续不断地输送着园区企业生产所需的水、气、热力等资源。近日,走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一泓碧水在苍翠植被的映衬下更显清澈,这是中心的达标尾水净化工程,在这里对达标尾水做排海前的生态净化,打通污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入驻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园区内产生的工业废水水量大、水质成分复杂且差异明显。为解决好企业污废水处理难题,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通过规划统筹、分步实施与要素供应等主要方式,落实“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理念,逐步建成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这个集第三方治理、集中处理、再生回用、高盐浓水处理于一体的大型“工业水处理综合体”。
发挥规模效应 为企业节省投资
“以前,企业会建设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把污废水预处理后再交由我们二次处理,这样企业不仅要耗费资金建设专门用地,而且水质处理常有不达标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王其仓说。为了更好地做好园区服务,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该基地建设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把预处理的工作接手过来,全力当好园区的“水务管家”。
如此一来,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就能充分发挥集中收集罐区的规模效应,节省了各化工企业分散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和土地成本。“园区内企业在建设阶段无须自建污水预处理装置,避免上下游之间污水处理工艺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达到了污废水集中处理的规模效应。”王其仓说。
“一企一罐”实现“精准治污”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布局分明,林立的白色调节罐储蓄着企业输送来的污废水,5条污水处理线、2条废水处理线全力运作。王其仓说,在建设每条生产线之前,他们都要先去企业取水样进行小试和中试,根据生产工艺,按照“一企一管、一企一罐、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原则,建设不同的生产线,满足基地内企业不断增长的环境服务需求。
同时,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还把污废水处理线“合并同类项”。“高盐生产线以前是为斯尔邦石化建造的,后来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后,其工业污水同样符合高盐生产线的特性,这样一来,一条生产线就可以同时为多家企业服务。”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运行管理部副部长刘洋介绍说。
再生水回用 让污水“再就业”
站在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高处可以看到,经再生水厂处理过后的汩汩清水流入池中,这些再生水最后还要返还给企业用于生产。“园区污废水再生处理的规模化、集中化,每年减少污废水排放量2500万吨,同时减少等量的新鲜水资源消耗,改善了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水资源短缺的状况。”王其仓还算了一笔账,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不仅能实现70%再生水回用,还能使剩余30%的高盐浓水经深度处理后进行外排,水质远低于国家一级A标准,长期达到地表四类水标准。
绿色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通过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园区化工污废水,将污废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不断提高装置设施利用率,使园区“水”要素自由流动、动态调整,实现工业废水处理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此外,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还通过“水权贷”将所拥有的取水权或水资源使用权作为质押,得到中国银行2000万元的贷款,将“沉睡”的水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推动生态产品成功变现,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绿色基因”。
工地上,车辆来回穿梭;厂房里,机器轰鸣不停……在跑赢“上半场”的关键节点,淮安工业园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全面吹响冲锋号角,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优化环境3方面奋勇争先,掀起...
近年来,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辽滨经开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狠抓营商环境“1号工程”,构建服务新范式、打造投资优选地、提升民生幸福度,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近日,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全面改造的污水暂存池焕然一新,1250米围堰及地沟经过环氧树脂防腐处理,犹如披上了一层防渗“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