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路齐下助力碳减排

 面对当前实现碳减排的艰巨任务,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推进CCUS、工业零碳等负碳技术,重点投资氢能、电气化、CCUS等领域,双路齐下成为实现碳减排的重要手段。”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华环保联合会、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环境与发展论坛暨2023中国国际生态环境技术与装备博览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碳减排任务艰巨成共识

尽管我国扭转了二氧化碳快速增长态势,但碳排放量仍是全球第一,因此碳减排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指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了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科学合作组织预测我国在2022年碳排放会下降0.9%,但2021年中国碳排放量仍达到105.2亿吨,仍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一。

据悉,能源领域是我国实现“双碳”的目标的重点领域,任务尤其艰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然要依赖化石燃料。因此实现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成为“碳中和”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记者了解到,煤炭仍是我国主要能源,2022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居世界首位。

“我国有80%的电力是依靠煤炭和石油,实现‘碳中和’后,这个比例将从80%降到20%,如果能源领域没有革命性的进步,那么要打造这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指出我国当前碳减排存在的挑战,“首先,当前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应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领域受限于昼夜与气象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较大,导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储存受限。其次,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成本高且不成熟。低碳技术体系涉及可再生能源、负排放技术等领域,不同低碳技术的技术特性应用领域、边际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差异较大,系统集成较难,同时技术种类多,成本高,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成本十分高昂,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在此背景下,多位专家提出“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因此当前急需开展系统性的低碳技术创新,助力“碳中和”的顺利实现。

新技术思路不断涌现

与会专家认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减碳技术。

江桂斌认为,实现碳中和需要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近零排放,碳中和不是不排放,而是要把排放的碳、二氧化碳、甲烷等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平衡,使得地球不再因为区域贡献而增加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含量。

侯立安提出了几点碳减排技术的思路,不仅要聚焦前沿技术,发展低碳、零碳水处理技术。还要加强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使用化学原材料,尽可能不使用有毒原材料,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使用过程当中,减少化学品的泄漏,提高资源和环境危害。

他进一步提出:“还要加快开发高效绿色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促进污水处理绿色低碳发展。比如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结构和良好吸附效果,在去除污水中污染物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潜力。纳米技术作为前沿科学,其吸附型材料在环保领域,尤其是污水处理和资源化方面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将实现对污水中新污染物的高效处理和传统污染物的处理,提升工艺去除的效率。”

“CCUS是目前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王金南则表示,“根据预测,碳中和目标下的CCUS减排需求是:2030年为2000万吨~4亿吨左右,2050年为6亿~14亿吨,2060年为10亿~18亿吨,目前的预测都比较乐观,但需求量的多少还是主要取决于成本。CCUS的成本主要取决于捕集、运输、封存3个阶段,目前来看捕集成本比较高。预计到2030年,我国全流程CCUS按照经济运输距离250公里计算,成本在300~700元左右,到2060年可以降低到140~410元左右。”

投资领域“划重点”

据悉,我国在很多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处于前列,但“双碳”目标的达成,不仅依靠技术,还要依靠投资。

“我们对全国6个重点工业行业加上交通、建筑等部门做了一个碳达峰路径的评估分析,从目前来说我们觉得2030年前达峰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根据预测,实现碳达峰2030年前整个投入大体上是20万亿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金南表示。

对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要做出的努力,王金南进一步说道:“目前,我国既是碳排放大国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国,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是国际上排放压力最大,综合降幅最快,转型任务最重,投入成本最高的复杂系统工程,预计到2050年中国以能源绿色转型的产业投资将超过150万亿元。”

对此,王金南指出:“到2060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电气化,CCUS和氢能等技术措施将成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这是碳中和领域的技术方向。同时,电气化、氢能、工业零碳技术、CCUS等负碳技术将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的优先布局,这些领域投资将成为全球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投资的70%以上。”


相关推荐

贵州省出台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近日,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专项组办公室印发《贵州省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这是贵州省级层面首次针对氟化工产业正式出台文件。  氟化工作为化工新材料产业重要分支,已成为....

2025-05-16     中化新网

习近平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

  从自强模范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勇敢克服困难挑战积极追求人生梦想。

2025-05-16     中化新网

石化企业打响防汛抗旱主动仗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连日来,我国多地旱情发展迅速,同时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雨天气,呈现出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的特征,防汛抗旱任务艰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石油和化工...

2025-05-16     中国化工报

晋南钢铁:勇立潮头,做碳减排的引领者

​在“双碳”目标引领的时代浪潮中,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晋南钢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航标,锚定“中国近零碳钢铁企业先行者”的宏伟目标,深耕“绿色、低碳、精益、数智”钢铁主业...

2025-05-16     山西能源和化工

中央明确城市更新“路线图”!宜居、韧性、智慧

  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载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指引。 .....

2025-05-16     新华网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李强在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上强调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丁薛祥主持会议5月15日,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会上强调,要深...

2025-05-16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