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又一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在今年的两会上,智能制造依然是备受关注的“热词”。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与此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就推进智能制造发表了真知灼见。
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专项立项实施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合锻智能董事长严建文围绕高端制造带来多项提案。“中国制造正成为世界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底蕴不足的事实,人才技术能力与基础制造能力均有待提升。”严建文表示,除关键零部件及高端装备与国外发达工业强国还存在差距外,我国在高端机器操作系统、智能装备管理运维系统等软件能力上也亟待完善。
为此,他建议相关部门抓紧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重大专项(2030)立项实施,同时加快智能制造普及应用,支持工业大省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未来工厂”,在中小企业层面构建一批企业数智化转型样板并加强复制推广。他表示,除此之外,加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和评价体系也是当务之急。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提出三份建议,其中之一是《关于加大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钟铮表示,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存在三个主要问题。首先,供给支撑能力亟待强化。系统解决方案攻关面临制造知识、工业机理方面的体系空白,存在核心软件、关键装备等方面的短板制约,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原理性、引领性的技术方案突破困难。其次,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向重点行业、区域推广现有应用标杆成果时,面临企业能力不足、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面向未来制造模式的探索仍然不够。再次是标准体系建设尚需加力。现有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协调协同不够,关键标准仍存在缺失或适应性不强,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应用推广和解决方案攻关需求,企业应用标准的意愿不强,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钟铮建议,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专项立项实施,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研究和突破数字化、人工智能、先进工艺、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鼓励龙头企业探索智造“中国范式”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就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智能制造支持力度等主题提交相关建议。在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他建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智能制造的实践和示范样点,推动标准群发展;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企业,共同投入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制定;支持国内企业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发挥制造规模和创新优势,以产业链影响力促进国家标准规范的融合,构建自主创新可控的产业创新、赋能和服务的生态体系,探索智能制造的“中国范式”。
雷军表示,龙头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肩负着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重任,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推动关键智能技术设备研发攻坚和产业化;同时支持龙头企业参与智能制造有关重大专项立项实施,发挥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并从国家层面设立智能制造发展基金,为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系统和管理实践重大专项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化创新和改造。
钟铮也提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标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国内企业、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加快塑造智能制造标准中国品牌,提升国际话语权。在智能制造应用普及方面,他建议围绕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双碳”战略,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研发和形成行业可大规模应用的行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践,建设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工厂,探索未来智能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谈及如何发挥人工智能(AI)对新型工业化的牵引作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表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说到底是如何以数据、算法、算力来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这其中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和手段,关键在于搞清楚制造业的需求、难点和短板是什么,并把人工智能技术与其紧密结合、寻求破解之路,而不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发展‘两张皮’。”他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生产方式、生产模式进行变革,包括生产过程数字孪生、智能计划、智能调度、智能工艺实时优化、智能调控等。要引导实体企业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数据价值、高效配置资源能源、精准管控安全环保质量、基于数据实施高效决策,为产业链条深度赋能,从而打造“智造新实体”。
针对AI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已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应加快从“+AI”向“AI+”转变。为此,他建议加快布局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多模态人机交互、智能助手、工业理解计算及代码生成等一批有需求、有效益、有前景的创新应用,让人工智能不仅会“做诗”、更要会“做事”,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场景元年,中国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模型发展之路。”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认为,中国发展大模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应该是借助产业和场景的优势,将大模型与业务流程、产品功能相结合,寻求多场景应用、垂直化和产业化的落地。
为此他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建议政府、央国企率先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聚焦“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大模型垂直化、产业化落地;二是建议鼓励企业在定制AI前,做好知识管理,将企业大数据平台升级为企业知识平台;三是建议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大模型与数字化业务系统深度结合,同业务流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模型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数据流量谷董事长贺晗提交了关于加快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场景的提案。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实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示范应用推进计划,鼓励工业、金融、商务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挖掘、积极打造可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各类场景,推动大模型赋能产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通过大模型技术对现有生产、服务和管理方式进行升级,实现业务流程创新和再造,在降本提质增效的同时,开发新功能、形成新产品、拓展新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更加深度融合。
现阶段,信息化正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跃升的新阶段,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有力驱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指标(2024年版)》(简称《测评指标》),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数字化水平评测和转型指引工具。
9月5日,中国气体行业数字人工智能百人会在杭州成立。百人会旨在聚焦人工智能(AI)技术在气体行业中的应用,推动气体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低碳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气体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