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玻璃固化重金属协同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通过评价
中化新网讯 8月15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对外公布,该所与山东恒远利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大明玉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微晶玻璃固化重金属协同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通过了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该技术通过开发新型微晶玻璃实现危废/固废多元重金属同步稳定固化,重金属溶出率低,兼容性强。由中南大学副校长柴立元院士任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袁章福教授任副主任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同步稳定固化多元重金属的“核—壳”结构微晶玻璃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我国工业危废年产排量超1亿吨,其中重金属危废约占1/3,对土壤、水体、植物和人体危害巨大,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置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水泥窑协同处置作为重金属危废处置的主要方式,受熟料矿物种类固定、重金属选择性要求高、玻璃体占比小、体系单一等限制,处置危废种类少(铬渣、电子废料等重金属危废限制入窑)、掺量低,急需发展危废资源化处置新型技术及装备。
针对以上问题,研发团队遵循重金属危废/固废“深度无害化处置协同资源化高质利用”的创新思路,研发了重金属危废/固废玻璃化新体系与成玻新技术,开发了微晶玻璃固化重金属晶相选型新方法,研制了同步—稳定固化多元重金属“核—壳”结构微晶玻璃,发展了重金属危废/固废玻璃连续成型动态晶化短流程工艺与装备。
典型重金属(铬、铅、锰、镍等)浸出浓度低至2~10毫克/升,部分重金属达到“近零”溶出。该项新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件、软件著作权1件,立项团体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支撑国家部委出台危废/固废处置产业指导文件12项。
该项新技术的实施对于推动重金属危废/固废由“无害化处置”向“无害化深度处置协同资源化高质循环利用”模式转变,以及新能源、有色冶金、垃圾焚烧等行业的废渣处置及绿色化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重金属危废/固废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日,贵州磷化集团磷美新材料公司技术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薄层修补新材料,仅用2小时40分钟便完成哈尔滨国际机场滑行道修复工程,高效的施工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机场跑道在不停止使用的同时就完成了修复。 ...
日前,由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ACWAPower)、中国电建华东院共同打造的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绿氢项目(以下简称“乌绿氢项目”)成功实现产氢,为项目全面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立新材”)研发成功新一代超低贵金属含量的氯乙酸催化剂,这种催化剂钯含量降至0.5%,远低于进口同类催化剂的1%,综合性能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我国氯乙酸企业再次迎...
中化新网讯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燃星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近日走进江西三越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红色走读”形式解码企业将井冈山精神融入科技攻坚的创新实践。这场融合革命传统与产业....
6月30日,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BJC-FJ直连型特殊螺纹套管在新疆油田首口“套中固套”试验井成功下井应用,标志着中国石油完全掌握了高端直连型特殊螺纹套管制造及应用技术,为非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