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开启“氢2.0”时代
中化新网讯“全球正在进入‘氢2.0’时代,氢能产业向‘泛氢’能源方向发展,绿氢及其衍生出的绿醇、绿氨,将成为海量离网绿电的最终归宿。”7月26日在合肥举办的绿电绿氢创新产业政策和技术交流会上,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别涛一席话引发全场对“电氢氨醇”耦合发展前景的思考和讨论。
“氢能,特别是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的绿色氢能,是未来最具潜力的可持续清洁低碳能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孙伟善指出,推动绿氢产业及“电氢氨醇”相关产业的协同耦合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电能和氢能的高品质能源特性决定了两者将在能源革命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两者协同互补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能源利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表示,氢电协同发展有望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后电力系统灵活调节、新能源消纳以及能源安全保供问题。未来,电能和氢能应以更强的协同耦合关系存在,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认为,氢基能源可在源网荷储四方面与电力系统深度融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大型风光基地就地制氢,从而消纳电网无法输送的电能并完成氢能储存或氢转氨,既可通过高效率低排放的燃料电池并网发电,实现电力供应动态平衡;也可用于燃气电站掺烧发电,大幅降低火电机组碳排放。
但与会专家也指出,“电氢氨醇”耦合仍面临不少挑战。孙伟善认为,从发展总量上看,全球氢能行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受限于多方面因素,氢能尚未形成全产业链合力,发展程度仍然不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系统中心副主任刘坚认为,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氢能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绿氢成本偏高,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仍需提高;绿氨、绿色甲醇产业也存在技术成熟度不高、技术经济性不强等问题。
潘跃龙也表示,现阶段,我国绿氢制备和应用成本相较于传统能源依然偏高,产业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也相对偏低,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会上,中国化学所属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电氢氨醇”耦合方面的实践经验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氢能制备与储存、氢能与石化产业耦合、‘绿氢’工程服务等领域,东华科技的布局已渐成体系,走出了一条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石化产业耦合的新路。”孙伟善以东华科技为例,对企业界在“电氢氨醇”耦合方面的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从新能源赋能传统甲醇绿色低碳发展,到高效的绿氢储存和运输技术,再到绿电与绿氢融合应用的创新模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行业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和突破。”
东华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立新表示,“十四五”期间,公司把新能源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拓展方向,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今年上半年,公司先后承接了涵盖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及绿色航煤的30余个前期咨询和设计项目,大力推进加压生物质气化中试工作,以实际行动推动绿电绿氢产业进程。
本次会议由石化联合会、东华科技联合主办。来自相关行业企业代表200余人参会。
7月2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召开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商会的重要部署精神,切实做好“四个服务”,推动学习教育...
7月20日至21日,受台风“韦帕”影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出现强降雨。茂名石化、中国航油珠海公司、中国海油、中科炼化等石化企业迅速启动防台风应急预案,加强对重点装置和设备进行排查,强化低洼易涝区...
7月18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绿色发展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传统产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
7月17日,作为链博会・清洁能源链系列专题活动之一,江苏省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链推介对接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依托链博会国家级展会平台,为江苏相关开发区、高新区搭建招商投资桥梁,为企业构建国际交流...
中化新网讯7月20日,以“AI赋能谋新篇产业协作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吸引来自各行各业的1400多位专业人士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