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李越研究员课题组,运用简单的两步水热法,组装成具有分级结构的异质全解水催化剂。这种纳米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全解水活性,在较低的电压和电流下持续工作100小时,没有明显的衰减,证明其稳定性非常好,为开发低成本、高活性的双功能电解水催化剂提供了有效的设计思路。
氢能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能源方案,以用之不竭的太阳光驱动,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生成水,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物。
“能否用水制氢来开汽车”备受关注
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是当前主流的三大制氢路线。“制氢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上述三大技术路线,还有活泼金属与水反应、重整甲醇制氢等,关键要看经济性。”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孟广耀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占了将近70%,工业副产气体制的氢约占30%,电解水占不到1%。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能否用水制氢来开汽车”。除去前段时间网上谈论的铝粉还原制氢外,近年来,重整甲醇制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相当于把制氢的过程从工厂移到了汽车上。”孟广耀告诉记者。他介绍,甲醇和水的蒸气进入重整室通过高温(约250℃)反应后,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氢气,成分比例1∶3,但氢气中会掺杂着微量的一氧化碳。经过气体提纯后,高纯度的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系统中,一氧化碳经过氧化后与二氧化碳一同排到大气中。氢气进入燃料电池系统后,后续过程与普通的燃料电池汽车无异。
相比建设和运营加氢站网络,甲醇重整仅需要在加油站的基础上增加甲醇水加注功能,设备更换成本低,操作方便,似乎更易让人接受。但是,甲醇重整过程得到的氢气包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需要提纯并降温(从超过200℃降到约80℃),这就要投入额外的设备。
“要应用到小轿车上,在装置体积受限的情况下,输出的功率是不够的。另外,一氧化碳还是强氧化剂,极易使氢燃料电池中的催化剂‘中毒休克’,从而减少燃料电池堆的使用寿命。”孟广耀说,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汽车在带来使用便利的同时,却重新带来了碳排放和尾气问题,这似乎违背了使用氢能源的初衷。
新技术不断涌现,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氢能时代”的大门半掩半闭,难以走进人们的生活。对此,科学家从未停止过努力,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的成果尤为抢眼。
除去成本因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氢气的收集和存储上的诸多技术瓶颈。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于2017年7月提出了首个光解水制氢储氢一体化的材料体系设计,相关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水解制氢的另一技术障碍在于催化剂的昂贵和低效。2019年4月,《自然·催化》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宇恩教授课题组运用创新工艺,研制出一种廉价、高效的新型钌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相比市场上的商业钌基催化剂,这种新型催化剂的过电位降低了大约30%,稳定性提高了近10倍,为推进“电解水制氢”的工业化应用迈出重要一步。
2019年5月,浙江大学侯阳研究员团队设计并开发出一种廉价新型催化剂,可模拟光合作用,将水裂解制备出氢气。这种催化剂可将制备成本降低80%以上,将驱动反应的能量降低5%,具备工业级电解水制氢的潜能。这项成果也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大连化物所等单位此类世界级的成果也有不少,使得氢能的高效低成本应用路径更加明晰起来。”孟广耀表示,这些实验室的成果还需经历技术成熟检验、工程化开发,更需要规模应用场景、产业链和相关政策的配套,实际应用尚需时日。
7月17日,全国首台安全氢基能源储氢设备在北京揭幕,该设备由中氢源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目前已调试运行完成,近期将交付天津渤海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使用。
7月22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累计向社会供应燃料电池氢正式突破1000吨!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青岛氢能产业规模化应用迈入新阶段,更成为“东方氢岛”战略从蓝图走向现实的生动实践。
近日,在中国化工学会主办的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上,《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发展现状与路径研究报告2024》两部氢能领域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近日,雪佛龙公司宣布,拟投资约50亿美元,在美国能源部7个区域性氢能中心之一的HyVelocityHub框架下,在得克萨斯州亚瑟港建设一家蓝氢和蓝氨工厂。
7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中心主任丁文江前来鹏飞集团,聚焦氢能重卡技术创新展开调研。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参加并作情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