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链融合的绿色“循环” ——新安股份的跨产业链创新实践

磷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8.7%,达到98.3%;氯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0.4%,达到97.4%;硅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11.6%,达到96.5%。这是记者近日在新安股份实地采访时拿到的一组数据。

草甘膦与草铵膦协同生产、草甘膦与有机硅协同生产、含膦废液定向转化这三条贯穿产业链的绿色连续化生产线,是支撑这组数据的核心“原动力”。

在花园式工厂里,不同产线间的废料通过其他生产线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新安股份这种“连续制造、多链融合”的循环模式,正在将传统化工的线性生产模式升级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的闭环,实现绿色跃迁。

“领跑”草甘膦绿色制造:首创草甘膦全产业链连续生产技术

2024年11月22日,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大宗除草剂产品连续化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正是这项由新安股份主导的成果,让我国在草甘膦绿色制造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高能耗、低效率、高排放”是草甘膦间歇生产的弊病,如何让间歇变连续?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新安股份历经多年攻关,一条国际领先的“工艺连续化—能量利用集成化—资源化清洁处置废液”创新技术路径逐渐成型并在产业中爆发出勃勃生机。

新安股份总裁周曙光表示,在“智能制造+绿色工艺”双轮驱动下,新安股份攻克了甘氨酸法合成机理难题,建成全球首条万吨级草甘膦连续化生产线。通过合成装备大型化、水解气液分离连续流、自动化分离与终端产品连续加工等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了从原料投加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零断层”连续化生产。该技术使草甘膦收率提升1%,废水排放量较国际标杆降低66.7%,蒸汽能耗下降20%,综合成本降低超15%。

核心产品之外,产业链全链条能否实现连续化生产?通过自主创新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相结合,在上游关键中间体三氯化磷、亚磷酸二甲酯生产技术方面,新安股份先后攻克连续氯化、连续酯化及尾气连续处置等新工艺及配套新装备。在下游草甘膦终端制剂创制及加工上,新安股份自主创新形成了全球领先的产品线及其连续制备平台技术,先后实现了可溶液剂、可溶粒剂等产品的连续配制、连续包装,部分产品实现了全连续流制造。至此,涵盖中间体—农药原药—农药制剂的全产业链连续生产,在新安股份实现了。

跨产业链大循环:首创草甘膦尾气氯甲烷连续回收系统

数据显示,每生产1吨草甘膦,可回收1吨以上氯甲烷。如何唤醒草甘膦生产尾气中的“沉睡宝藏”?将草甘膦尾气中的氯甲烷转化为有机硅原料,是新安股份自主研发的主攻方向。

新安股份总裁助理、作物保护事业部总经理张柏青介绍,在物料衡算发现尾气中“缺失”的氯甲烷,并历经20余年攻关后,新安股份开发出了水解—气液分离耦合连续化技术,建成全球首个氯甲烷连续回收系统。该技术以99%以上的回收率,将氯甲烷纯化为有机硅单体原料,通过“管道运输”直供有机硅生产线,形成跨产业链的循环枢纽。目前,有机硅单体进一步通过管路输送至下游产品线,实现全链条连续化操作。这一创新每年为新安创造数亿元直接效益,同时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

自产业化应用以来,这条“黄金管道”已为新安累计输送200万吨氯甲烷,更带动全行业累计回收氯甲烷超600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0亿元。新安股份这一原创性、突破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破解高盐废液之困:首创磷资源逆向回收技术

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盐高磷废液长期困扰行业,其经济高效处置是全球难题。如何突破高效增值利用难、二次污染控制难、系统可靠运行难三大难题?新安股份“十年磨一剑”,采用定向转化思路,首创了“连续催化氧化—定向转化—逆向合成”技术路线,实现了高盐有机废液中磷资源的低成本回收。

新安股份技术中心主任秦龙介绍,这一技术不仅将高盐含磷废液转化为工业级磷酸盐产品,同步完成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更实现了多个首次应用——首创定向转化法有机废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工业化应用,首次实现精细化工危废清洁利用过程中焚烧烟气的超低排放。

目前,该技术已在全国16个省份的农药、医药、染料及危废处置等领域建立了58台套装备并运行良好。仅新安股份自身就已累计处置高盐有机废液360万吨,回收工业磷酸盐产品超32万吨,创造直接效益近8亿元,间接效益超30亿元;全行业累计处置高盐有机废液近1200万吨,回收工业级磷酸盐产品170万吨(综合节能降碳超1300万吨),节约战略性磷矿50万吨/年,相当于保护了3个中型磷矿的生态储量,直接经济效益近40亿元;通过工艺水循环利用系统,每吨产品耗水量较行业均值降低65%。

技术成果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也让这一项目获得了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记者手记

“产业共生”的乘数效应

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作为草铵膦关键中间体原料,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又回用于草甘膦生产,形成“草甘膦—草铵膦”生产中的全新氯元素循环系统,推动资源综合利用率再创新高。这是新安股份在首创氯硅磷三元素的循环利用先进技术、在草甘膦—有机硅产业链协同基础上,创新设计的产业协同技术新路线。

新路线让草甘膦、草铵膦、有机硅,通过“产业协同—资源再生—多链循环”模式,构建起了“产业共生”的生态圈。也正是因为产业耦合共生,才有了多元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促进了资源要素流向的最优化。

三个首创技术,三个产业链的耦合应用,最终实现了跨产业链的向“绿”向“新”和循环经济的能级跃升,让新安股份总裁周曙光所说的“绿色转型绝非成本负担,而是价值创造的战略支点”变成了现实。

新安股份构建的“连续制造、多链融合”循环模式,是技术引领下产业间多循环相互支撑、相互链接、智能化调控的“产业共生”;磷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8.7%、氯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0.4%、硅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11.6%的成效,则是产业共生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也正是这样的技术集成与产业耦合共生,为构建崭新的低碳、高效、绿色资源要素循环利用工业新体系,蹚出了一条新路。

相关推荐

郑州发布碳排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8月1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郑州市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十五五”时期和碳达峰后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

2025-08-22     中国化工报

榆林能化降本增效成绩单:投入一千一,收益二十二万

在决战“下半场”的关键时期,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未来能源榆林能化(以下简称榆林能化)以精益管理为“利刃”,以自主创新为“引擎”,在生产经营中精打细算,掀起了一场全员参与的攻坚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降本...

2025-08-22     中国化工报

新桥矿业污水站初设计通过评审

近日,铜化集团新桥矿业公司污水处理站扩建工程初步设计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该工程作为公司深部技改项目的关键配套环保设施,旨在解决未来深部开采带来的废水处理能力瓶颈。

2025-08-22     中国化工报

上海:生态环保“绿意盎然”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8月15日,以“美丽上海,艺起行动”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启幕,通过艺术与环保的融合,让绿色理念融进日常。

2025-08-22     中国化工报

辽阳石化举办“相约花园式工厂”公众开放日活动

8月16日,辽阳石化公司举办“相约花园式工厂”公众开放日活动,150余名员工家属走进企业,零距离了解公司的生产与文化,全方位体验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入了解公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25-08-18     辽宁石油和化工新闻

锦西石化尾气治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8月4日,锦西石化公司烷基化酸再生尾气治理项目顺利中交,并于8月8日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公司烷基化酸再生单元能够稳定实现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酸雾含量不大于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的...

2025-08-18     辽宁石油和化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