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海石油建滔化工有限公司传出喜讯:海油建滔成功获评“2023年度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甲醇)”称号,至此,海油建滔已连续13年荣获能效“领跑者”殊荣。2023年,该公司全年长周期、高负荷运行,共生产甲醇63.6282万吨,生产效能优异。
成绩背后,是海油建滔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自公司成立以来,他们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提升能效的关键利器。他们引进德国鲁奇公司先进的天然气制甲醇专利技术,建设年产60万吨甲醇装置。
为进一步提高装置能效,海油建滔大力实施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循环水泵节能改造项目首次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该项目将3台循环水风机电泵更换为水轮机,通过循环水系统余压驱动水轮机,改造后年节电306.9万度。同时,该项目将原有的循环水透平泵更换为更节能的透平泵,改造后每小时节约中压蒸汽2.23吨,年节约蒸汽17661.6吨,相当于年节能1972.5吨标煤。此外,海油建滔与东方终端合作,将其管理的甲醇二期15吨/小时的放空低压蒸汽送至东方终端,分别并入东方终端、东方脱碳和乐东脱碳的蒸汽管网,蒸汽使用后形成的脱盐水在经过泵增压后返回给公司,年节能11253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万吨,年节水11.88万吨。
在能效管理方面,海油建滔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通过PI系统在线采集装置所有重要工艺数据,建立能源管理中心,自动生成能源管理报表,实现了装置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实时化。同时,通过生产实时数据库能够将现场数据提供给WPKS、EAM、安全等其他数据系统,各专业系统根据需要提取本专业的相关数据信息,结合故障库和措施库,在应用层面开发综合应用功能(涵盖报警、故障、措施等)。通过数据层和应用层的两次整合后,生产相关数据与SAP等公司企业经营管理系统进行交互,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化管控的厉害之处在于大数据平台会越来越‘聪明’、精准。”机械技术监督张奇说,近年来,海油建滔设备管控发生本质转变,机泵管理由“看不到、摸不准”变为 “看得准、管得住”。公司连续5年未发生因转动设备故障引发的装置非计划停工,近三年公司甲醇一期装置连续两次实现500天以上长周期佳绩,装置长周期运行对能效管控作用更加凸显。
海油建滔在重大节能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公司于2021年4月完成蒸汽转化炉管及下集气分管国产化技术改造,将蒸汽转化炉528根转化管管及4根转化炉下集气分管进行整体更换。改造后转化管辐射热量的吸收增大,吨甲醇单耗由1573.31标准立方降低到标准立方,年节约天然气823440标准立方,创造78.2万元/年的收益。同时,下集气分管表面辐射温度由220摄氏度降低至摄氏度,年节约6570吨标准煤,创造460万元/年的收益。
海油建滔总经理冯华盛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更多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进一步提高能效和水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日,环保组织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简称“上海青悦”)利用ESG数据AI提取平台对2024年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北交所的所有上市公司发布的2023年年报和ESG报告等公开信息进行抓取...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第16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4):“双碳”目标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下称“2024年...
“现场采样分析再生碱浓度14.24%,正常。”近日,金陵石化碱渣再生装置现场,技术员季敖文正在对样品进行比色分析,为后续优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保障碱渣高效回收。
近日,广东省公布2025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绿色循环发展)项目计划(简称“项目计划”)。此次专项资金分配覆盖全省多个地市,涉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粤港清洁生产伙伴项目奖励、推动...
当前,合成氨行业正迎来绿色转型契机。在日前举办的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发展绿氨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上游绿氢成本高、下游应用技术不成熟,绿氨产业链发展面临瓶颈,建议多维协同推动绿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