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高新区:红旗高举 飞出锁钥踏亨衢

1207993_wangjh_1664248792428_s.jpg

 园区一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衢州高新区始终坚持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全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如今,该高新区已经成为衢州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和“火车头”。

 十年来,衢州高新区实现了平台能级大跨越。目前,该园区集聚了巨化集团、华友钴业等千余家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24家,主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11家。十年来,该园区营业收入从320亿元增至2073亿元,增长率为54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01.8亿元增至1340.5亿元,增长率为234%;规上工业增加值从53亿元增至256亿元,增长率为3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38亿元增至152.8亿元,增长率为302%;进出口总额从76.2亿元增至316.5亿元,增长率为315%。

革故鼎新 集聚发展内生动力

这是衢州高新区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十年。衢州高新区积极进行改革,分别于2012年、2020年进行了两次园区整合,实现了园区机构、机制从分散交叉向集约高效的转变。

机构改革“一加一减”,行政管理效率全面提高。按照经济管理职能应有尽有、应给尽给,社会管理职能能少则少、能精则精的原则,2012年,衢州高新区将绿色产业集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整合为“1个平台、1张蓝图、1套班子、多块牌子”;2020年,将柯城、衢江开发区整体划入,进一步整合为市级大平台。同时,衢州高新区管委会精简内设部门,实施扁平化层级、大部制管理、模块化运行战略。内设职能机构从2012年的30个精简到如今的10个,管理层级从7个减少到3个。

1209417_hj_1664335995109_s.jpg

    衢州高新区管委会大楼

服务改革“最多跑一次”,为企业减负送方便。十年来,衢州高新区持续开展审批审理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流程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一窗出件等改革工作。同时,该园区扎实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开发了“企业服务在线”应用系统和“小微入驻一件事”云平台,被评为首批“政企通”试点和2021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10大创新案例之一,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机制改革分“网格”,联通政企交流。衢州高新区建立了企业社区网格化服务体系,将园区划分为17个企业社区网格,配置了52名专职网格员,推动干部深入企业一线;首创了企业点单、中心赋色、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按照红、黄、绿3色问题清单,分类解决企业难题,既疏通了企业的反馈渠道,又增进了政企交流互动。

守正创新 绘就产业新矩阵

这是衢州高新区产业布局全面铺开、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的十年。通过打好“引、育”组合拳,衢州高新区产业硬实力显著增强。

衢州高新区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产业新矩阵,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在这里加速集聚,顶级企业生态圈已具规模。如今,这里是国内唯一具备氟硅联动条件的园区,氟化工、有机硅、无机硅三大产业链已经形成;这里也是浙江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实现了湿化学品、电子特气等“卡脖子”产品的部分国产化替代;这里还有锂电新材料重要的供应商,集聚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四大关键材料生产企业,其中,华友钴业钴系列产品的实际产量和产能规模达到国际市场的22%。

1206978_hj_1664187438933_s.jpg

一道新能源智能化生产车间

在努力延伸产业链的同时,衢州高新区不仅把目光放在已有产业的上下游,更放在了链主型、链条型、科技型项目上。十年来,该园区累计引进460个项目,包括华友、吉利、金瑞泓、一道等多个链主企业项目,协议总投资达2446亿元。其中,总投资479亿元的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项目被列入省长工程、省重大产业项目,被誉为推动衢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想要把产业链做长、产业布局做大,光有项目不行,人才是第一竞争力。因此,衢州高新区成立了浙江衢州人才创业园,每年开展人才项目评审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企业发展注入源动力。聚焦重点企业高、精、尖、缺人才清单,衢州高新区探索建立了人才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军令状”等制度,十年来,通过企业育智、平台引智、飞地借智等方式,引进高端人才56名,其中国家级“引才计划”11名、省级“引才计划”15名,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创新基地。与此同时,该园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屡创新高,十年间专利授权数增加了1063件,较2012年增长了794.7%。

有了好项目、过硬的人才,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创造更大的效益成了头等大事。十年间,衢州高新区致力于深入整合创新资源,不断改革创新体系。该园区与浙江大学共建的浙大衢州两院实验实训基地及中试实验室累计为企业解决百余项技术难题;氟硅钴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驻26位教授、70余名专家,已实现了53项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同时,该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传感器智能制造研发中心,与中巨芯、衢州学院、北京化工大学等联合共建的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积极建设。衢州高新区也因此成为了首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之一、省级重大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并被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名单。

众星捧月 开拓高端市场新纪元

这是衢州高新区借力跨越、搭建起国际化工产业高端“舞台”的十年。通过强化沿海意识以及开放意识,衢州高新区实现了跳出衢州看发展、放眼全国找定位、在蓝海中寻突破的飞跃。

十年间,衢州高新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国字号锂电新材料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等,成功入选建国70周年大型成就展,绘就出一张金闪闪的“国字名片”,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标杆度、辨识度不断提升。

这十年,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拓越宽。借助“山海协作、26县共富、外贸创强”三张名牌,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不断提升在产业协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开放水平,衢州高新区搭建起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该园区与杭州钱塘新区签订山海协作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创建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四大“科创飞地”,走出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产业培育新路径;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园、浙江中韩产业合作园两大国际产业合作园,引进了衢州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红五环与阿特拉斯合作生产重工产品,开山股份收购新加坡OTP公司100%股权,衢州高新区的海外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大。

1206976_hj_1664187397169_s.jpg

 华友资源再生废旧电池拆解车间

这十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强劲。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生产为目标,以设立博士创新站、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衢州高新区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推进“专精特新”发展。十年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9家增至2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从12家增至59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从2家增至3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18家增至413家。值得一提的是,上洋机械、巨化装备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金瑞泓成功拉制我国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产型集成电路用12英寸硅单晶棒;隆基乐叶的单晶PERC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两破世界纪录,达到23.26%。

与时俱进 进入转型升级赛道

这是衢州高新区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陈出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十年。该园区主动顺应发展新常态,按照传统与新兴并重、转型与升级并重的原则,加速推进可循环经济与数字化、低碳化转型,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和高效益。

衢州高新区作为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打造了企业、产业、园区、社会四重循环,建设了生态化改造、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保障三大体系,使园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绿色化、金融化、高端化、国际化四大特色。

以巨化、元立、华友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制定并出台企业循环经济的考核机制、评价体系,狠抓企业的循环化改造,现有一批企业率先实现了企业内循环。该园区以硅材料、含氟聚合物、钴材料、锂电子电池材料、电子化学新材料等企业为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形成了氟硅循环产业链、钴新材料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业循环链、废水利用产业循环链等。依托各类产业及设施平台的构建,园区内各个产业的副产品实现了相互利用的循环模式;工业固废氟石膏、钴渣、硫酸渣及工业污泥等基本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形成了“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园区中循环。衢州高新区致力于将循环经济文化向社会推广,通过整合提升巨化污水处理厂,承担起了整个市区工业、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他们还建成衢州市唯一一家可覆盖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置中心,同时,承担了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社会大循环。

与此同时,衢州高新区整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园区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加快“五未地”和闲置低效企业的改造提升,工业亩均效益逐年提高。2021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0.2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115.6万元/亩,规上工业企业碳账户全面建立。截至目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工业用水重复循环利用率达96%,39家高耗低效企业率先完成销号,腾出7277吨标准煤。此外,华友钴新材料入选绿色供应链,华友新能源获评省级绿色低碳工厂。

1206951_hj_1664187334863_s.jpg

    金瑞泓自主知识产权集成电路用单晶硅棒拉制成功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园区通过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全面导入数字经济高端资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正加速构建。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线上诊断、化工企业线下诊断覆盖率均达100%,化工产业大脑列入省级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新增省级试点“未来工厂”2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家;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营业收入171.4亿元,同比增长63.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为36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巨化集团智能工厂完成38套APC和6套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装备操作频次下降80%,报警频次下降80%,年增效达8000万元以上。

坚定不移 探索绿色发展新途径

这是衢州高新区紧紧跟随党的步伐、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十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保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绿色金融成为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源泉,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4年,衢州市成为浙江省唯一绿色金融综合试点市,衢州高新区作为衢州市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积极开展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为全国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按照“试点先行、龙头示范、法人探路”的工作思路,鼓励园区内的银行业分支机构先行先试,创建绿色金融专营支行。目前,该园区内已有绿色金融试点行14家、示范行6家,覆盖面达到100%。同时,该高新区将“环保一票否决”纳入信贷管理全流程,建立绿色信贷“三优一重”服务通道,引导信贷资金优先支持环境治理建设项目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新科技领域,加快退出“两高一剩”和低小散行业,设立绿色资金风险池,推广五水共治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贷款、绿色节能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衢州高新区还建立了绿色债券项目库,多家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定向支持园区内的绿色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利用绿色债券融资工具,推动节能减排改造和绿色项目创新;建立了绿色产业引导基金,并设立多个子基金,截至目前,共带动社会投资12.5亿元。

积极推进绿色保险,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目前,全国首份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安环责任险)已正式运行。所谓安环责任险,即支持鼓励高危行业企业运用保险机制分担安全环保的风险压力,通过“政保合作”模式,将承保与过程服务相结合,由保险公司聘请委托安全环保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参保企业开展专业化风险管理,提高参保企业风险保障和安全环保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事件,构筑企业安全生产环保全程管控链条。保险内容包括覆盖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以及危化品运输等3项保险责任;为企业从业人员、第三者、危化品运输车辆3方提供高额风险保障;突出补齐工伤保险等赔偿金额较低、部分工作人员未参保或无法参保的突出短板,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查找风险点并进行风险管理培训。在实施过程中,衢州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政保合作、多方共赢、双重预防、专业管控的原则,大力推进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6年11月25日,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与人保公司签下首张安环险合同。目前,该区内已有50家企业参与投保安环责任险,实现了高危生产企业全覆盖。

(本版图片由园区提供)


相关推荐

冀东油田南堡作业区打造提质增效“新引擎”

不断创新和精细管理,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05-10     河北石油化工新闻

中石油辽河油田高采厂: 雷72大平台新井自主压裂“告捷”

5月8日上午11时,随着震耳欲聋的压裂机组轰鸣声恢复平静,雷65-32-16井压裂结束,至此雷72大平台今年部署的4口新井压裂工作“告捷”。

2024-05-10     辽宁石化新闻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煤化工项目——中煤陕西公司推进煤化工二期项目建设纪实

  4月19日是中煤陕西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煤化工二期项目指挥部成立一周年纪念日。

2024-05-10     中国化工报

中国石化宜昌分公司:送油到田间 “三夏”服务忙

“是中石化加能站吗?我们合作社20多台旋耕机需要用油,但离加能站太远了,你们能送油过来吗?”5月9日,中国石化湖北枝江七星台加能站站长杨燕妮接到枝江久全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先生的求助电话。

2024-05-10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烈火淬炼忠诚卫士——记“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庆油田队

  初春4月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春风裹挟着浓浓寒意,穿透了韩雪占和队员们的作训服,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晨练的步伐。  “常态化训练就像一块块基石,使我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实战能力,这也是我们国赛制胜的关键。....

2024-05-10     中化新网

多地石化企业筑牢雨季“安全堤”

  随着夏季到来,我国不少偏南地区即将进入雨季,当地石油和化工企业纷纷开启“迎汛临战”状态,为开工生产筑牢安全堤坝。

2024-05-1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