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新时代的产业潮音——第二届“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专家观点集萃

微信图片_20210717143406.jpg

编者按 7月17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以“百年潮——新时空坐标下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在北京盛大揭幕。来自行业内外的30多位高层智囊齐聚一堂,为业界带来一场关于“产业百年”的思想盛宴。本报组织特别报道,荟萃与会嘉宾的前瞻之言与智慧之策,共同回望产业世纪来路的丰功伟绩,倾听新世纪新时代的产业潮音。


31.jpg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顾秀莲:建设好石油和化工强国需要薪火相传

  很高兴第二次受邀参加“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30人论坛成功创立,并围绕“后疫情时代中国能源和化工产业的变局与应变”,举办了首届论坛。论坛办得很成功,彰显了高端智库论坛的集众智、议大事、指方向、有影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至此也走过了一个世纪的伟大历程。如何纪念这个非凡的日子,总结好成就与经验,论清楚新的百年我们要开创一个怎样的新局面,对于我们下一步走好自己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届30人论坛再接再厉,今年将主题确定为“产业百年”,这个论题抓得好,体现了大局观念和主题主线意识。

  作为一名老化工人,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深知创业维艰,传承永续更是不易。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要在本世纪中叶之前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建设好世界石油和化工强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石油和化工人薪火相传、艰苦奋斗。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在中国能源和化工产业由大到强、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30人论坛聚智合力、集思广益,相信一定会达成丰硕的、富有价值的成果。

downLoad-20210720102938.jpg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寿生:建前瞻之言、献智慧之策的思想盛宴

  去年7月31日,“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在北京正式创立。首届论坛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旗,顺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跨越的新征程,对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展开了公开、深入、高端的研讨,在行业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了很大成功。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烈动荡、快速变革之中,“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百年潮——新时空坐标下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今年的大主题下,又设立了“天花板——碳中和下的突围之路”“动力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双循环——石化强国的方法论”3个专题研讨。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事件,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双碳带来的影响极为深远,业界对此也高度关注。

  今年的论坛是一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思想盛宴,是一次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观点碰撞,是一次化合反应和分离反应的放热反应舞台,弘思想之光、建前瞻之言、献智慧之策是本次论坛的特色,也是举办此次论坛的初心和目标。


主旨报告

21.jpg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实现双碳行业面临新使命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着新的使命:一是积极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非化石能源部分代替化石能源大势所趋,专家预测2030年前石油消费量达峰,成品油消费2026年达峰。

  二是油气安全事关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碳中和并不意味着化石能源的绝灭,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将呈共存关系。我国油气资源并不贫乏,加强国内战略资源规划和管理,期望稳中有升,逐步减少进口量,保障国家油气安全。

  三是减油增化,调整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案,控制炼油能力增长,加快增产乙烯能力,同时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电解水生产绿氢,或回收工业废气中的氢,耦合发展氢基炼化、氢基煤化。

  四是深入持久开展节能降耗提质减碳治污。继续降低炼油和乙烯单位能耗,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品种,生产差异化、高价值、多功能的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电化学品等。

  五是加强基础工作、政策研究和科研开发。梳理生产全过程全方位CO的生成和排放,为碳交易和碳税做好准备;大力研发CO综合利用创新技术,如捕集、封存、利用(CCUS)以及CO的原料化、矿化;植树造林增加生态碳汇;核清人类及动植物生命过程伴生的CO量。

05.jpg

  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用思想创新驱动技术创新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大背景下,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及化工行业面临现实而紧迫的巨大挑战。10年碳达峰,30年碳中和,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唯一的最佳途径就是创新,走全面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用思想创新引领未来实践创新。要对工业化以来所形成的工业思想进行反思、进行批判、进行超越。要大胆创新思想,要敢于否定已经被认为是真理的现行石化产业的工业思想、原理、工艺流程和工程技术,在否定中另辟蹊径。

二是用思想创新引领技术创新。通过思想的创新来引领推动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节能降耗。节约能耗是中国当下最简单、潜力最大、最可行,也是最容易见效的途径。

三是用思想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现能源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要坚定不移把碳达峰、碳中和视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使我国能效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未来30年在能源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持GDP的持续增长。

四是用思想创新引领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创新。建设中国碳交易市场,并在适当时机启动非强制性碳减排产品开发和交易,建设国际碳交易市场,使中国成为新的金融性国际碳交易市场。

同时也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议政府出台针对节能减排激励技术创新的专项政策,把能耗降下来。二是把现行排放总量考核改为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单位能耗双指标考核。


“天花板—碳中和下的突围之路”专题研讨

22.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原总裁王基铭:坚定走“五化”发展道路

  我国炼油和化工行业产能总体过剩,而化工行业结构性过剩更为突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仍不合理,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增大,能源效率较低,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石化产业必须统筹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走“绿色化、自主化、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

  绿色化就是石油化工企业制订切实可行的双碳思路、路径和措施,转型绿色发展;自主化即坚持自立自强,立足自身优势,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争创世界一流;一体化即石化产业坚持深度炼化一体化,逐步转为以化为主,最大程度实现原料、产品、能源互供互用,上下游协同发展,减油增化,将宝贵的石油资源主要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材料;多元化包括原料多元化、产品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国际化就是增强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增强石化企业国际竞争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实现低碳技术重大突破,科学制定方案等各项措施,确保实现双碳目标。

2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谢克昌:从七方面思考现代煤化工发展

  目前我国现代煤化工面临机遇与挑战,泛能源大数据理念及对双碳战略的认识,以及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战略思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依然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又是碳排放的主体。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而节能提效,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则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技术路径的首选。

  第二,现代煤化工是煤替油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面临定位不清晰、内在不足与外部制约的多重挑战,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已经无能为力。

  第三,中国一次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大国的发展阶段,决定着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仍未脱钩和碳排放仍在高位的现实。面临当前形势,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是至关重要的,而煤基能源化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应对或缓解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四,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不动摇,保证合理的发展权。

  第五,发展煤基能源化工产业,要以战略储备有限弥补红线需求缺口,以政策扶持适度弥补基本需求缺口,以前瞻引领技术支撑长远接续替代。

  第六,以“全能源、全链条、全维度、全时空”为特征的泛能源大数据理念是应对复杂系统、破解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可通过四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计算得到的对现代煤化工主要技术路径优劣,在智慧系统、智慧管理、智慧能源、智慧治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七,在智慧能源方面,提出源头优化、过程强化、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与颠覆性技术,为现代煤化工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提供技术路径指引。

0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顶层设计要多融合能源体系构架

  在碳达峰、碳中和场景下,我国能源与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跨行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但现有能源体系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链接各能源分系统的关键技术。建议通过顶层设计多能融合能源体系构架,可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低碳化多能融合与区域示范这三条主线,打通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途径,为构建中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方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比如,以新能源与石油化工、钢铁融合发展为例,通过可再生能源、核能实现零碳排放制取绿氢,以氢为桥梁与钢铁行业、石油化工过程结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幅降低CO排放;绿色氢能与煤化工融合,以煤制烯烃为例,如所需氢气全部由绿氢补充,则可减少70% 的CO排放,减少煤耗近50%,若采用新的气化技术,可以实现CO零排放。

28.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碳中和有助于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

  121个国家承诺在2050年碳中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CO排放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而发达国家约在20世纪90年代已达峰,距碳中和有60年。

  碳中和,有助于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更可持续;克服对能源进口依赖;是产业转型的巨大推力,生态文明建设减少污染的必须;体现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碳中和,是未来中囯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最大驱动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今后全部经济活动的内核。它将成为研究、科技开发、投资、生产、消费和流动等决策的依据。要理性、智慧的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60年碳中和采用以下原则,人文角度,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角度,原理正确;工程角度,未来可行,颠覆性技术创新;经济角度,可承受、合理、保持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步。

  因此,我们必须要从现在规划、替代、创新,做到渐进,与经济发展同步。2060年碳中和将实现工业化时代转变为信息化时代、可再生能源主导时代、核聚变能源时代、化石燃料转向化石材料时代、资源循环利用时代。届时,中国经济发展将摆脱资源能源匮乏困扰。

08.jpg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碳中和存五大误区、五个现实路径

  短期内,传统能源依旧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碳排放压力巨大。但路径选对了用较低的成本依然可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存在五大误区:一是风能和太阳能可实现碳中和。太阳能在一年1/5~1/6 的时间段确实便宜,而其他时间储电的成本较高。二是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储能技术。目前大规模GW级的储电,最便宜的是抽水储能技术,但其受制于地域,而电池大规模储电成本很高。三是CO制成化学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能够碳中和的成本很高,能埋藏的CO有限。四是提高能效是碳中和成本最低的选项,但减碳有限。五是电动车降低碳排放。

  我认为,要实现碳中和,主要有五个现实路径:一是现有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结合,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电解水制备绿氢和氧气,合成气不经水汽变换,制备甲醇无CO排放,实现煤制甲醇净零碳排放。这样由煤经济转为甲醇经济可大大降低碳排放。二是煤炭领域的碳中和技术主要有微矿分离技术,使用该技术将煤炭在燃烧前分离,制成超净类液体燃料和土壤改良剂,是一种典型的技术驱动的碳中和理念。三是光伏与农业、畜牧业、水资源利用并举,实现生态综合修复的光伏减碳。四是峰谷电与热储能综合利用,配合屋顶光伏,提高能量综合利用效率。五是基于甲醇氢能的分布式能源,替代柴油机和部分储能电池。


“动力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专题研讨

29.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新一代微纳流控将重塑流程工业

  我国虽然已经步入世界化工大国行列,但化工行业的装备及技术落后,总体竞争力不强。大宗基础性化工产品产能过剩,高端化学品和材料却依赖进口,化学品的精细化率为45%,化学品贸易逆差近3000亿美元/年。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化工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严重低水平重复,领域重复、小散、低端;另一方面是因为化工产品的性价比、效能、领先性都与发达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污染大、能耗高, “三废”处理成本高等问题。

  特别是在以农药、染料、助剂、医药中间体等为代表的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生产设备和流程中,均存在现有技术无法克服的从性能到安全和可持续方面的各类明显缺陷。如设备体积庞大、占地面积广导致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传热、传质能力弱导致原料利用率低,产品质量稳定性差,过程不连续导致“三废”排放高,环境污染严重,对剧烈反应控制能力差也导致生产过程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当前,绿色低碳的化学工业呼唤新的创新模式,化工行业应当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力。我们通过飞秒超快激光设计创造各类三维微纳流控芯片及关键器件,以实现连续流动化工,建设“芯片上的工厂”。这些器件设备可以为客户灵活定制,拥有纳米精度和光滑度,压降小承压高,占地面积小,混合及传质传热效率高,易实现过程强化;低返混、过程重复性好,产品质量稳定;参数控制精准,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几乎无放大效应,可快速工艺放大;过程本质安全可靠,连续化操作效率高。

  综上所述,新一代微纳流控通过大规模缩微集成,有可能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30.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石油和化学工业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炼油加工能力、乙烯产能居世界第二位,化肥、合成氨、纯碱、硫酸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总体而言,面临着生产效率低、能耗物耗高、安环问题突出、质量一致性差、系统运行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石化企业的盈利能力亟待提升,例如,2020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位居世界石油公司的前两位,但利润却与其他国际知名石油公司有较大差距。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的核心战略,在工业化中后期和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对于重振产业经济、重塑产业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石化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

  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绿色化、低碳化、高值化、高端化、智能化,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其途径是将制造流程、资源能源消耗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物质转化制造中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的自主智能协同调控机制,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的变革。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建立客户需求驱动的敏捷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二是要研究全流程优化运行的调控机制,确保产品高值高端价值链最大;三是要实现安环指标的实时监控与溯源调控,确保工业生产更安全、更环保。

27.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新材料强国战略要聚焦四大方向

  科技创新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材料是一切科技的载体,是人类划时代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史伴随着一部材料科技的发展史。高分子材料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不断满足新的社会需求,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衣、食、住、行、健康、能源等作为现代人类的基本需求,其相关产业所需的高分子材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高需求量;同时航空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对高性能功能化的结构高分子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我国已经是高分子材料大国,其产量和用量均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通用高分子材料基本都能生产,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许多品种产能过剩。

  我国还不是高分子材料强国。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差距。对于2035发展战略研究,建议四个发展重点,一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二是特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三是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功能化;四是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可回收循环利用的高分子材料。

12.jpg

  中国中化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首席技术官张方:科学至上,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2018年4月,中化集团将“科学至上”确定为企业理念,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型。2021年5月8日,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正式合并成立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将继续秉承“科学至上”理念,坚持“以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为引领,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环境科学为保障,科学技术驱动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总体战略定位,形成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基础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等八大业务板块。

  过去三年,中化集团设立了中化科技创新基金,加大集团层面投入;优化考核评价方案,调动事业部的创新积极性;通过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当期奖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国内知名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推动合作项目落地;强化外部创新资源整合,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并购力度。2020年中化集团的科技投入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比2017年增长一倍以上。

  未来,中国中化将在两化重组的整体框架下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产业使命,更好落实“科学至上”企业理念,完善开放多元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重点抓好协同创新,对内强化研产销协同,对外加强产学研合作。


“双循环—石化强国的方法论”专题研讨

18-1.jpg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原院长顾宗勤:化肥工业要多措并举减少碳排放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化肥总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跨越,目前我国生产、消费都稳稳地居于世界第一。农业部门最近十多年的试验证明,控制化肥用量在合理水平,通过土壤改良、植保技术和灌溉技术优化等措施,小麦、玉米、水稻可以增产18%~35%。如果不使用化肥,根本无法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可能要走回传统农业生产,根本养活不了我们现在的人口。

  未来化肥工业的发展,要优化升级存量资产,推动原料路线改造,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做好行业安全环保工作,努力减少“碳排放”。要借助危化品搬迁改造的机会,主动关闭、搬迁、转型,不搞所谓的“淘汰固定床工艺”一刀切的政策。氮肥行业继续推进原料路线改造升级,磷肥行业推进绿色工艺,钾肥行业重点搞好现有装置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

  氮肥企业要逐步实现从“以肥为主”转变为“以化为主,肥化并举”的产业结构,形成以增值高效肥料为主导的产品结构。磷肥企业要发展氟硅碘等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的磷化工和氟化工。企业要改造与环保要求不相适应的环保设施,加快先进环保治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做好生产过程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工作。

  氮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还是做好节能降耗工作,要充分关注新能源的变化形势,在经济效益可接受的情况下,利用新能源改造现有装置,减少碳排放。

01.jpg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构建化工本质安全的系统思维

  近年来化工生产安全事故频发,根本原因还是化工过程没有做到本质安全。要遵循本质安全原则,即替代原则、缓和原则、最小化原则、简化原则。但传统化工过程放大模式与本质安全最小化原则背道而驰,行业企业一般追求化工装置的极端尺度,而规模体量越来越大,危化品存量大、能量密度高,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提出“基于泛厘米级反应、分离单元阵列式智能集成”的本质安全策略,统筹考量装置尺度,在具有本质安全特征的微化工技术基础上,拓展尺度范围和应用领域。

  化工本质安全未来发展方向,一是化工装置模块化,把化工过程(混合、反应、分离)融入尺寸更小、效率更高、可扩展性更好的模块化单元;二是发展化工单元智能集成技术,保证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氯碱、农药等传统行业,以及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电子化学品、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

郑强.jpg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化工高等教育重塑与变革

  双碳战略对化工产业的影响体现在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扩张受限,行业壁垒有望不断提高;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成为发展的重点,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节能环保电厂成为火电转型方向,高转化低排放具有技术优势的化工企业将迎来机遇,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将得到加速发展;国际化布局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绿色消费新材料受到重点关注;碳捕集、封存和转化成发展新机遇。

太原理工大学应对化工高等教育的产业变革提出发展新思路、新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内涵发展办学理念,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结构,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教育新体系。产学研贯通式一体化办学,面向山西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点,重构全面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办学新格局。创新育人理念,整合教育和管理资源,构建全面发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三院”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大部制管理体系,重构学术机构和党政职能机构新框架。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研究型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新愿景。

太原理工大学服务双碳战略,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绿色清洁高效为指引,调整优化化工学科发展方向,设置生态学、高分子等学科方向,加快培育建设新能源相关学科专业,在其他相关学科培育服务双碳战略的生长点。

13.jpg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张立群:构建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橡胶制品承载着现代社会和工业的运转,服务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继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之后的第四大战略资源。

  我国橡胶行业发展面临着各种问题。一方面,我国天然橡胶消耗巨大,自产不足,进口量超过80%,突破了战略警戒线。且受地缘政治和疫病影响,我国天然橡胶的长久、安全、稳定供应暗存危机。另一方面,我国合成橡胶需求逐年增加,且高端牌号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另外,资源及节能减排、环境压力巨大。

  因此,构建我国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线路图,可从橡胶制品回收再利用战略、生物基弹性体战略和天然橡胶战略三方面入手。其中,废轮胎中的橡胶、炭黑、钢丝、纤维等是宝贵的资源,废轮胎的绿色循环再利用是橡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基橡胶是世界橡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等都在研究开发中并取得一定进展。天然橡胶是固定二氧化碳排放的战略资源材料,每生产1吨天然橡胶,可以固定1.85吨二氧化碳。针对我国天然橡胶严重短缺困局,结合光伏发电项目,形成光伏+蒲公英橡胶种植及综合利用开发的经济模式。

03.jpg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余亮茹:园区发展应聚焦三大发力点

  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化工园区未来发展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园区间竞争和行业内合作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内需升级带来的广阔空间,通过分工协同、良性互动形成集群优势,避免低水平竞争。二是两头在外和完整产业的关系。要继续发挥在外资外贸上的既有优势,同时向研发和市场两端延伸,着力打造完整完备的产业体系。三是关键突破和全面赶超的关系。要帮助企业短期内聚焦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技术突破,也要引导企业通过持续积累,实现对先进发达水平的全面赶超。

  面对新的形势,化工产业的园区化发展有三个着力的重点:第一个是从滩到湾,做好“共同体”意识的信使。不仅园区内部的不同主体要实现一体化,还要将园区放到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统筹考虑,形成广域空间的产业共同体。第二个是内外兼修,建好“卡脖子”破围的平台。抓住关键环节,一方面策源关键技术破瓶颈,另一方面保障关键应用产业化;从“引进来”的纵向整合、“走出去”的横向整合,体现最大内需市场和最完备产业体系两大优势;激发各类企业主体活力,做好稳住国际投资、携手国企投资、拥抱民间投资的工作。第三个是现代治理,树好“双碳两山”的典范。化工产业的终极目标就是用化工的方法解决化工发展遗留的历史问题。化工区要变成“画”工区、“花”工区、“话”工区,从源头上开发清洁资源、清洁能源,过程中推进清洁工艺、清洁生产,周界内打造清洁环境、清洁感受。通过数字化技术、全媒体平台,把安全环保工作的主动权和舆论引导的正能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23.jpg

  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咨询董事总经理胡景实:创新驱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化工行业站在十字路口:对内需要挖掘运营智能化带来的核心主业效率提升,向外还需探索业务数字化所激发的业务模式转变。然而,由于化工工艺的 高关联度、高复杂度的特点,日常经营中产生的大量“数据金矿”未被充分使用,其价值潜能预计可达6000亿美元。 

我们认为:化工行业智能化趋势是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制造平台型企业,以数据流、物料流、决策流“三流合一”的智能工厂为“内核”,以端到端拉通的价值链一体化为“插座”,实现“即插即用”的平台型智能制造产业与垂直细分行业的生态资源整合。然而,机遇和焦虑总是并存的,焦虑之下,必有动力,但焦虑之下也有陷阱:化工行业数字化最大的陷阱是不以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盲目技术升级,过分的强调APC投用率、3D产线模拟等“看得见的智慧”,从而忽视了“看不见的智慧”:通过广泛一致的、实时、协同的供应链计划来协调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通过纵向集成、多场景智能分析与实时决策支持平台实现月度、周度、日度和实时优化的统一,通过业务层、应用层、数据层、技术层,端到端的设计和实施,实现从“word”到“code”的落地。

24.jpg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能源产业必须走跨越式转型道路

  全球能源正处于油气时代,但油气时代将逐步走向终结,而中国和美国因素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中国能源目前仍处煤炭时代,油气时代尚未来到,必须走出一条跨越式的转型道路。一要尽早摆脱煤炭时代,二要跨越油气时代,三要直接走向非化石能源时代,必将面临异常“艰难困苦”的局面。油气上游产业转型压力可能有限,但必须通过努力实现减排,保证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供应依然是未来工作重点,这是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

  而石油炼化产业将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挑战将远远大于机遇,一方面减排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巨大。天然气下游利用产业在未来中期来看存在一定发展空间,但是可能会逐步走向以发电为主,作为电网运行安全和稳定的调节器。但由于成本过高、进口依存度大、自身温室气体特征等因素,也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再加上未来碳中和压力持续增大,因此长期前景也并不乐观。

  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燃料汽车禁售时间表逐渐发布,油品销售产业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加油站(点)必将逐步转向综合站点(加油、加气、加氢、充电以及其他商品销售和服务等)。中国大型油气企业必将面临巨大挑战:地位下降、资产缩水、市场萎缩等。因此,必须尽快出台顶层设计和转型路径,既不要悲观,也不要消极抗拒,更不能抱侥幸心理,必须积极主动,大胆创新,发挥优势,迎接挑战。

微信图片_20210720162302.jpg

  兴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国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近年来,兴发坚持在创新中循环,在循环中增效,成功培育了三大骨干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支撑。一是磷化工率先走出“矿电化一体”发展新路子,长期占据国际市场主导地位;二是电子化学品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不仅为芯片制造提供配套,还出口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三是有机硅联产草甘膦培优做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极具成本优势,综合实力跃居行业前列。

  兴发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三大行动,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丽底色。一是让绿色入园,用现代绿色化工彻底改变传统落后面貌;二是让绿色护岸,争当“长江大保护”推动者与引领者;三是让绿色上山,旗下6个矿点全部评为国家绿色矿山。

  未来,兴发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精细化工企业。第一,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电子化学品升级扩建,实现主要产品全能生产。第二,将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发展有机硅及下游深加工,争当国内行业龙头。第三,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开发黑磷底层技术攻关,推动磷化学工业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跨越。

  此外,还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环保重压下,化工行业和企业不应该被“妖魔化”;二是双碳战略下,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不搞“一刀切”。

10.jpg

  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守洋:勇做双碳目标实践的先行者

  开发区要勇做 “双碳”目标实践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为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趟出新路子。区内新建项目要通过调整产品方案,优化节能措施,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源头减排和节能提效的瓶颈,推动下游化工产品向精细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降低CO₂排放,并开拓CO资源化利用新路径。比如推动国家能源榆林化工公司利用光伏耦合绿氢用于草酸二甲酯加氢生产可降解塑料;延长石油榆神煤基芳烃项目利用该集团正在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的机遇,建设4×100万吨/年CCUS一体化示范工程;恒力集团建设30万吨/年液态阳光工业示范装置。

  对于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方面,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处理好支持现代煤化工创新升级政策的问题,实施东西部碳达峰、碳中和时间差异化。西部属欠发达地区,新建化工项目增加值能耗指标应适当放宽,拿出少部分能耗指标用于支持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二是建议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统筹推进政府提要求、行业把标准、科技强支撑、企业定目标、园区保承载各项工作,共同分享低碳转型效益。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可设立高碳产业转型基金,引导企业将低碳列为发展战略,从目标管理、资金投入等作出全面系统安排,确保低碳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11.jpg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关注未来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一样,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技术、市场等要素无一不关乎产业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但目前产业生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各项产业调研中,深深地为社会相关方面存在的对化工产业认知偏颇、不尊重化工产业发展规律的言论、政策和行为感到惋惜,也深感尽快厘清这些现象和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是不可回避的新的时代命题。关注未来产业生态,我们呼吁应重点关注并长期坚守科学认知、充分尊重化工产业发展规律的观点,处理产业发展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当务之急是要把化工故事讲好。

  “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就是要不断地回应各种时代命题。论坛结束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发表论坛公报,汇总共识及论坛成果并公布;将对与会嘉宾在论坛上提出的真知灼见进行筛选,对部分重大而紧迫的意见和建议专门立项,形成内参材料,通过资政和建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还将就部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专题性深入调研,进一步延伸和放大论坛成果,让论坛得以生生不息、延绵长久。

  (文字由记者陈菲、李军、闫俊荣整理,图片由记者张育摄)

相关推荐

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启动

4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同时启动。根据通知,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核推荐....

2024-04-18     中化新网

工信部:体系化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探索、科技攻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国新办4月1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下一步,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将...

2024-04-18     中化新网

开局经济运行怎样?中国产能过剩了吗?国家发展改革委详解经济热点问题

  围绕宏观经济形势、投资情况、产能利用等热点问题,国新办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回应。  一季度经济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今年以来.....

2024-04-18     中化新网

印度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钛白粉企业积极应对

  4月15日从中国涂料工业协会钛白粉行业分会秘书处传出消息,为应对印度近期发起的对中国钛白粉反倾销调查,钛白粉分会已组织20多家钛白粉龙头企业,完成了对印度反倾销行业无损害抗辩应诉前期工作。

2024-04-17     中化新网

三部门: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通知》明确,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2024-04-17     中化新网

一季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6.4%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6%,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比上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利用率为76.4...

2024-04-17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