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产业如何突破“死亡谷”?

  “不论是锂电、光伏还是新能源汽车,所有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在发展初期都曾面临‘产品性能差—客户满意度低—市场需求少—投资意愿低—技术进步慢—难以产业化’的‘死亡谷’困境。”日前,由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共同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展望》(以下简称《展望》)作出上述表述。

  《展望》认为,绿氢产业需在价值链、产业链、技术链三方面的融合推进下突破“死亡谷”,促进产业走向“产品性能优—客户满意度高—市场需求大—投资意愿高—技术进步快—产业化加速”的正向循环。

  价值链:需降低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

  在价值链方面,绿氢要提高渗透率,有赖于在经济性上取得持续突破。其中,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的成本是关键。

  《展望》指出,在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下,氢能在全球最终能源消费占比预计将达10%~15%。氢工业、氢交通、氢储能等每一种场景的商业化,都将推动万亿级市场的递进增长。

  据记者了解,工业是氢能规模最大的应用领域。2021年全球氢需求量超过9400万吨,其中超99%来自工业领域;石油炼化应用需求超过4000万吨,合成氨、甲醇制备等领域对氢也有较大需求。如今,几乎所有的工业用氢都是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灰氢,2021年全球制氢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8.3亿吨,如不降低其排放水平,气候目标将无法达成。因此,工业领域势必逐渐由灰氢转向绿氢,即用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

  要实现对灰氢的大规模替代,绿氢的成本竞争力至关重要。《展望》指出,近几年虽然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的总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绿氢的渗透率依然很低,主要瓶颈在于经济性。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基于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全球绿氢将在2030年实现平价,平准化成本约1.5~4美元/千克,基本与灰氢相当。

  而绿氢的成本平价趋势,主要由四大因素推动:电解槽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电价下降、电耗水平优化、碳税出台。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成本下降是关键。

  据介绍,绿氢成本80%~85%来自电价,这使得其对可再生能源电价高度敏感。假设煤价为800元/吨且不征收碳税,当可再生电力电价达到约0.16元/千瓦时,绿氢和灰氢的平准化成本有望“打平”。

  《展望》指出,一些绿氢项目已经与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商签订协议,以保证廉价电力的持续供应。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持续提升,可再生电力的价格有望继续下降。目前全球各地都在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技术进步、投资等多方合力的推动,瞄准关键场景进行突破,以打通绿氢产业价值链。目前,氢交通、氢储能、氢化工等场景均在示范落地过程中,将有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产业链:需上下游联动协同发展

  在产业链方面,绿氢要实现大发展,需上下游的联动和协同。以氢交通为例,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已具备较好发展基础,随着技术持续突破与商业化模式不断成熟,氢交通在短中期内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导性应用”,将促进从制氢到用氢全产业链的商业化落地和持续发展。

  《展望》指出,氢能燃料电池交通等场景,目前已具备完善的产业链与绿氢消纳基础。在过去几十年里,交通行业持续通过电动化进行脱碳转型。而在难以电动化的领域,如重载卡车、航运和航空等,氢能应势而起,拉动了整条氢产业链的规模化。通过下游拉动上游的方式,以先导产业带动上游制氢、储氢、运氢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并逐步推动大规模氢储能的能源化场景落地,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望》列出一组统计数据:2021年国内氢能领域发生的投融资事件,七成集中在燃料电池与氢交通领域,具体包括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等;而到了2022年,尽管仍有约一半投资流向燃料电池与氢交通领域,但向氢能产业链上游关键环节投资的案例数量迅速增加。这说明随着氢交通对全产业链商业化的拉动,氢能的其他应用和上游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

  《展望》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中国西北地区某即将投入运行的绿氢示范项目,预计利用上游光伏电站的绿电直接驱动总规模超过50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电解水制氢系统来生产绿氢,并供应到石油炼化工厂,实现大规模氢储能及氢能综合利用。这一项目的绿氢成本可与当地的灰氢价格持平,甚至在一定条件下更优。

  技术链:需突破各环节关键性技术

  在技术链方面,要实现绿氢替代灰氢,离不开产业链各环节的关键性技术突破。这一方面可解决全行业面临的技术成本高、能量转化效率存在瓶颈、安全性管理缺乏体系、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也将为氢能产业注入加速发展的源动力。

  在制氢领域,要真正面向大规模绿电制氢场景,当前各技术路线均需实现经济性、安全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体系性技术突破——无论是相对更具商业化基础的碱性电解水制氢(AEC)技术,还是尚处于发展阶段的质子交换膜(PEMEC)技术,以及更早期的阴离子膜(AEMEC)技术与固体氧化物(SOEC)技术。《展望》特别指出,尽管行业普遍认为,AEC和PEMEC已相对成熟,但当前市场上的产品都不是为了绿氢场景所设计。它们来自氯碱行业、船舶行业、汽车行业,其各自的技术特点均无法适应绿氢场景下的电解水制氢需求,还需革命性的产品创新。

  在氢储运领域,压缩气氢是目前我国主流的氢储运方式,其研发创新方向主要是提升工作压力以提高氢气密度,同时保障安全性。液氢储运已在海外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其他各类氢载体的储运技术目前也处于积极的商业化应用探索阶段。

  “氢—电”转化是氢能利用的关键技术,目前在小功率分布式场景下以固定式燃料电池发电为主,而大功率集中式发电则采用氢燃气轮机或锅炉掺氨燃烧方案。以上三种方案均已有明确的技术发展路线和示范场景,成熟的商用产品预计将在2030年前推出并实现应用。

  氢安全管理则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大规模用氢场景下的氢安全体系化管理是一项全新挑战,需要从本征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三方面着手,并结合数字化手段,对氢能全链条进行有效管理。

相关推荐

一场绿色未来的彩排——2023中国(安庆)化工产业博览会见闻

​  白色的塑料污染,黑色的工业污水,黄色的农业固废,都将湮没于绿色的未来。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

中国石化成果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11月30日在阿联酋迪拜世博城召开。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

六国化工能效提升成果突出

​  近日,六国化工公司入选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的安徽省能效提升先进企业典型案例。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

四化建中标金隅节能绿色化工项目

​  近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公司中标金隅节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新型醇胺及绿色新材料产业化项目设计施工采购(EPC)总承包工程。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

扬子石化“五定”优化炉水排污

​  为落实“保安全、降成本、增效益”百日创效专项行动部署,扬子石化加强热电厂锅炉水质过程管理,精细化排污操作,通过调整绿色供汽中心锅炉炉水二氧化硅指标,今年11月实现炉水排污量环比下降40%。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

外卖餐盒摇身变成快干T恤 再生餐盒料制备的丙纶面料问世

​  外卖餐盒用完后到哪里去了,会不会造成污染?

2023-12-0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