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没想到”的硫化氢

  2023年12月4日,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是企业反应釜离心母液含有硫化物,生产过程中离心母液输送泵损坏,企业使用临时管线将离心母液接至吨桶转移。转移过程为敞口操作,使用的吨桶又曾经盛装过硫酸,残余硫酸与离心母液中的硫化物反应,生成硫化氢并溢出,致使现场2名作业人员中毒死亡。

  类似的事故并不少见。2022年11月25日,陕西一家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发生一起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企业在使用吨桶转移含硫化铵废水的过程中,吨桶底阀自锁装置损坏,未关闭到位,造成含硫化铵废水从吨桶底阀大量泄漏遗撒,同时硫化铵废水吨桶储存区旁的氯化氢尾气吸收系统多个装置存在泄漏,且吨桶储存区的地势较低,导致地面积存大量的盐酸废液。自吨桶底阀泄漏的含硫化铵废水与地面积存的盐酸废液反应,生成大量硫化氢气体溢出,造成现场人员伤亡。

  硫化氢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职业环境最高容许浓度10mg/m3,直接致害浓度430mg/m3,在高浓度(1000mg/m3)环境下,人体吸入硫化氢后可直接导致闪电型死亡。

  很多人对硫化氢的认知是标志性的臭鸡蛋味,但有时恰恰是因为“臭鸡蛋味”太深入人心,导致大家对它存在一种误解:只要没有臭鸡蛋味就没有硫化氢。而实际情况是,只有在低浓度的硫化氢环境中,人才会闻到臭鸡蛋味,此时的浓度不会直接导致人员死亡;在高浓度的硫化氢环境中,人是无法通过臭鸡蛋味辨识。这也是化工安全领域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分析上述两起典型事故,最相似的是,一个溶液可以提供酸环境,一个溶液含有负价硫,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这两种物质本不会接触,但由于生产流程的变更或者作业条件的变化,导致这种“没想到”出现在本不是重点风险辨识的环节。很多事故企业员工在事后反思时,第一时间提出的问题总是:“没想到这个地方怎么会有硫化氢?”

  为了解决“没想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做一些工作。首先,生成硫化氢的必要条件要有硫和酸,因此管住这两个物质非常必要。如果企业有某一原料含有硫,特别是存在含硫化合物(负价硫),如硫化钠、硫化铵等,必须对该物质的全部流程进行辨识,认真分析其从投料开始到废料处理的全部流程中,是否有哪个环节可能与酸环境接触。这其中有可能是硫化物进入酸环境,也可能是酸液进入含硫反应系统。结合以往的事故教训,有错误投料造成反应釜原本的酸环境中混入了硫化物的;有含硫工艺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环节后,废水中又混入大量事故废酸的;还有泄漏的废酸液在进行处理收集时,与前期积存的硫化物(吸收了硫化物的活性炭)接触的,这些都有惨痛的教训。

  其次,从事故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对正常反应过程的风险辨识相对完善,出事故的情况往往因为操作条件、工艺流程、反应设备、储存装置发生了变更,这就要考验企业对作业变更的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在针对涉及硫化物的工艺、设备开展变更管理时,务必要将硫化氢生成风险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判,同时加强岗位员工应急技能培训,坚决避免遇有硫化氢中毒事故的不当施救,防止事故伤害扩大。


相关推荐

应急响应要及时准确 

发生苯等高毒物质泄漏事故时,进入现场的救援人员必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进入内部实施关闭堵漏任务的人员要穿全封闭式防化服。对于同时具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处置,要评估是否有爆炸的风险。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

上半年全国安全生产举报量增长超五成

2024年上半年,各地按照国务院安委会有关部署,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举报工作,举报量同比增长50%以上,对推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作用日益突显。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

“通报栏”变“光荣榜”

7月16日,中石化经纬公司华北测控公司HB037录井队的安全员管保义打开公司网站时惊喜地发现,队里的安全提示卡上墙粘贴、气样瓶规范存放这样的小举措,登上了公司的“光荣榜”。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

青海宜化“三道功夫”守牢安全红线

今年以来,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立足实际,多点发力,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练好“三道功夫”,守牢安全生产红线。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

河北印发化企应对极端气象工作指南

近日,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印发《河北省化工企业应对极端气象灾害工作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规范极端天气企业应对措施,避免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

河南石化企业积极应对“七下八上”汛期

7月16日至8月15日,我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7月16日凌晨开始,河南南阳盆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南阳、周口、许昌等地出现特大暴雨。面对严峻形势,在豫石油和化工企业强化组织领导、主动作为,将...

2024-07-26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