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项目研究员鲁文静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宏俊合作,在液流电池用离子选择性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一种新型的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了厚度仅为3微米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毫安/平方厘米。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
聚合物离子选择性膜因其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制备等优势,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流电池膜材料。然而,与具有周期性和规整有序孔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不同,传统方法制备的聚合物膜通常具有不规则无序孔结构,难以实现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精确筛分,存在选择性和渗透性相互制约的Trade-off效应。
为解决上述问题,李先锋团队提出了一种界面交联新策略,通过将聚合物交联反应限制在有限的界面空间内,制备出由纳米级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的超薄聚合物膜。测试结果表明,分离层中稳健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提高了膜的机械稳定性,即便是在膜厚度降低至3微米条件下,均展现出良好的机械强度,其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硬度均优于商业化的Nafion 212膜。
研究还发现,该膜材料分离层的孔径分布在1.8至5.4埃之间,与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相似。这种孔径分布恰好位于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尺寸之间,实现了对活性物质的精确筛分和对载流子的快速传导。同时,纳米级分离层及膜整体厚度的降低进一步减少了离子传输阻力,使得超薄膜在宽pH范围内均表现出超低的面电阻和活性物质渗透系数。
为了验证其应用的可行性,团队将该膜材料应用于全钒液流单电池,在300毫安/平方厘米的高电流密度下,电池的能量效率超过80%。此外,该超薄膜还可以应用于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和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均展现出优异的性能。通过改变交联剂的类型,团队进一步验证了界面交联策略的普适性。
该研究为设计具有高机械稳定性、超低面电阻和渗透系数的超薄膜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提升多种水系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
酷暑盛夏,在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费托合成厂区,一组崭新的银白色设备高效运转。循环水流声中,关键工艺指标——空冷器出口油气温度稳定控制在45℃的工艺红线以内。近日,该厂“油气空冷器降温优化技...
8月10日,“重油绿色发展共塑低碳未来”——重油加工暨低碳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在山东博兴隆幕,200余位优秀科研工作者及企业家代表,共话重质油加工前沿技术,探讨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山东京博控股集团....
近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小学生暑期化学科普实验体验活动,该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师生变身“科学魔法师”,为41组小学生家庭打造了一场化学奇幻之旅。
“蓄水池单开进水管6小时注满,单开排水管8小时排空,同时开启需多久满池?”这是一道常见的小学算术题。近日,吉林石化公司机电检修车间检修三班的钳工高级技师刘斌从这道题中捕捉到灵感,攻克了ABS装置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