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之战:攻坚世界农业难题 | 解码农业绿色转型的“洱海样本”①

编者按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留下“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一直以来,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难以协同的矛盾,这一问题在洱海流域体现得极为典型。为了攻克这个难题,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牵头,汇聚全国顶尖的农业科技力量,在洱海流域展开了一场科技“大会战”。

  为探寻洱海科技“大会战”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总结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高值农业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为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可以借鉴的样板,本报团队近期深入当地,在5天内密集走访了有关部门、科技小院师生、相关企业和农户等,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并写成本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春到大理,苍洱如画。

  洱海之畔,古生村从晨曦中醒来,不远处的生态廊道已有游客晨练。站在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石碑前眺望,远山草木泛绿,阳光穿云而下,水面碧波粼粼,一群水鸟腾空掠起,留下海菜花在湖面轻轻摇曳。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驻足的地方。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的殷殷嘱托至今仍在回响: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洱海碧波映初心。十年后,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探访云南大理发生的这场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变革和农业绿色转型的“洱海样本”。

image001.jpg

  践行总书记之托的“洱海答卷”

  一大早,古生村村民何利成来到洱海边,弯弯腰伸伸腿,吸几口清新空气。这是他多年的习惯。“总书记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时不理解,后来终于慢慢意识到了。”何利成念念不忘与总书记的一面之缘。

  多年前,为了生计,何利成外出四处打工。洱海水质改善后,游客纷至沓来,他回到古生村,开民宿,还经营合作社,做起生态农业,日子越过越踏实。

  “这十年,大理州实践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保护好苍山洱海作为大理发展必守底线,先后实施‘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三治一改善’,湖体透明度升至近20年来的最高均值2.29米,洱海水质保持优良水平。”大理州州委书记杨国宗说。

  监测表明,“十四五”以来,洱海所有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都保持在三类及以上,优良率百分之百,殊为不易。

image003.jpg

  洱海水质保卫战中,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功不可没。

  农业面源污染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共同面临的“拦路虎”,洱海作为高原湖泊,困难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14年,洱海流域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面源三者排放的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70%左右。

  目前,洱海流域畜禽粪污和有机废弃物已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种植业减排取得标志性突破,并初步打造出洱海流域第一个农业面源污染全程防治示范样板。

  “截至2024年底,在洱海流域水稻、烟草、蔬菜等作物开展的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实现增产10%~30%、节肥10%~35%、减排20%~50%。”在洱海奋战5年之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说。

  2020年,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作为村里的种地户,这里面也有我的贡献呢!”何利成高兴地说。

  攻坚洱海保护的“硬骨头”

  “用5到10年打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使农田中氮磷排放减少30%~50%,入湖负荷减少10%~20%,创建面源污染防控和农民增收协同的大理模式,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时间定格在2022年8月8日,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启动会上,张福锁的表态感染了在场专家。

  然而,这项任务是块硬骨头,也是个烫手山芋。

  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2015年起,大理开启由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上日程。但是,面对这个世界性农业难题,并无更多经验可供借鉴。

  站在古生村的农田远眺,苍山近在眼前,洱海咫尺之遥。“从苍山脚下到洱海只有三四千米,而坡度落差却接近100米,降雨在半小时之内就流经山谷、农田、村庄,将污染物冲进洱海,治污难度很大。”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侯勇解释道。

  难题还不止于此。洱海流域有60万亩耕地,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习惯大水大肥,治理起来点多面广战线长。“我们原来很清楚的是污水处理厂、规模化养殖等点源,而农业面源的量有多少?影响有多大?过程机制是什么?防治路径如何?却不是很清楚。”洱海管理局副局长杨学松回忆说。

  为了洱海水生态持续好转,大理州一方面建成5700多千米的污水管网、20座再生水厂、25个有机废弃物收集站点,织就巨大的生态防护网;另一方面全面实施流域内“三禁四推”: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和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

  尽管铁腕治污,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仍未能根本扭转,需要更多科技力量介入。

  2021年10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张福锁来到大理,杨国宗获悉这位农业院士到来后,当即邀请座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全面防控和全面绿色转型由此破局。

  短短7天,张福锁的团队便完成了洱海流域33个村的调研,初步摸清状况后,一场集结了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力量的大会战加速推进。

  2022年2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成立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并在古生村建立了科技小院。

  此后,绿色高值种植科技小院、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古生村蔬菜科技小院、乡愁科技小院等陆续成立,仅在古生村就建立了10家科技小院,构建围绕不同方向展开多学科、多主体联合攻关的科技小院集群。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0多家科研高校、40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洱海科技会战,常驻古生村的专家和学生就有100多名……

  破解农业面源污染世界难题,洱海之滨的这场大规模会战备受瞩目。

  筑牢阻击面源污染的“四道防线”

  走进古生村面源污染精控科技小院,一幅大屏夺人眼球,屏上数据闪烁跳动。“这是古生片区水质智慧监测和决策平台,可以对片区内的水质、水量自动实时在线监测。”一名在此驻扎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说。

  他口中的古生片区,是张福锁团队设立的面源污染全方位防控示范区,承担着为治理洱海流域面源污染“解剖麻雀”的先锋使命。

  古生片区总面积4.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69亩、村庄面积1793亩、庭院农田200亩,区域内农田5235块、常住人口5912人。在这个片区内,科研团队建立了“六纵七横”农业面源污染全时空精准监测体系。

image005.jpg

  “通过这套体系,摸清农业污染从何而来,如何输移进湖,以及不同来源的贡献占比,实现精准溯源和解析,从而明晰后续治理路径。”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赵正雄表示。

  大理的雨季从五六月开始,与大春作物播种施肥重叠,这是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期。“常常在夜里,老师吼一嗓子,下雨了,快起来取样!”张福锁笑言,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凌晨冒雨取样一度成了科技小院学生的日常,甚至有人因为夜间在洱海入水口取样,被村民误当做“偷鱼贼”扭送到派出所。

  长周期监测,张福锁的团队揭开了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的“黑匣子”:农田污染排放占入湖污染负荷的40%~50%,远低于传统认识的70%~80%,村落污染排放约占30%~40%,双管齐下才是科学之策。

  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奋战,古生片区建成了“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生态处理—循环利用”4道防线,构建起系统化、精准化的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治理全路径——在源头通过调整种植制度与施肥优化、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技术,降低农田面源污染的排放;实施排水沟渠生态化改造,在排水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拦截净化;通过智慧排水体系,实现污染浓度较高径流进入处理设施净化,清洁径流直接进入自然水体,最大程度削减污染物,降低入洱海污染负荷。

  农业治污新路径首战告捷。数据表明,较之以往,古生片区农田退水及村落径流总氮、总磷入湖负荷,分别削减17%和22%,超出预期10%的目标。

  治理好古生片区这只“麻雀”,为防治洱海全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打开了令人欣喜的局面。

image007.jpg

  掀起田间地头的“低碳革命”

  春日里,苍山洱海之间,油菜花开,游人如织。

  让游客好奇的是,古生村农田里划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块:常规有机方案、绿色产品方案、有机优化方案、绿色生态方案……这里,科技小院师生正在进行已持续4年的绿色种植示范,改变大水大肥传统,掀起农田“低碳革命”。

  洱海农民习惯了大水大肥。“我们的研究显示,洱海农田养分盈余500千克/公顷,必须把肥料减下来。”张福锁说,洱海农田有机质含量达5%左右,比东北黑土地还要肥沃,不合理施用有机肥,不仅不增产,而且也无法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初衷,反而造成严重污染。

  但是,“减肥”是一件大事,很多村民们并不相信科技小院的新技术。“肥料减了近一半,万一长不出来,你们赔不赔?”一位烟农把质疑的目光投向科技小院的师生,在一旁的赵正雄踌躇一番,跺了跺脚——“赔!”

  赵正雄的底气来自于多年摸索出来的技术。“99%不会有问题,但天灾人祸不好说,真出问题也不能让百姓吃亏,会想办法弥补,政府、合作企业和我们都不会坐视不管。”赵正雄说。

  一个月过去了,赵正雄回访,农民主动问科技小院提供的是什么肥料,能不能再买一些;再过一个月,农民说:“明年要把自家田块都用上新技术……”

  绿色智能肥料及其配套技术是农田减肥降碳的关键路径。

image009.jpg

  进驻洱海迄今,张福锁院士团队联合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制了以绿色智能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为核心,科学匹配高肥力土壤和作物高产需求的新技术模式,并在洱海边越来越多的作物上取得成功。

  在水稻上,实现比常规种植增产31.7%的同时,减氮11%、减磷55%,磷径流排放减少50%、COD排放降低52%;在烟草上,实现增产4%的同时,氮、磷减施33%和30%,磷和COD径流降低50%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洱海流域水稻、烟草、蔬菜等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示范分别达7.8万亩、3.28万亩和0.1万亩,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增,向着流域全覆盖的目标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十年奋进,洱海流域农业变革的绿色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推荐

湖南省化工重点项目公布

近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和省重点前期工作项目名单。其中,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289个,省重点前期工作项目51个。涉及石油和化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如下:湖南紫金锂矿采选和.....

2025-04-18     中化新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季度化工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企业转型发展提速,化工等行业技术改造投资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谢少锋指出,一季度工业经济总体实现良好的开局,切实发挥了稳定宏观经济“压....

2025-04-18     中化新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1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实现良好开局,一是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推动存量政策和....

2025-04-18     中化新网

2025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启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本次活动主题为“拥抱人工智能加速工赋园区”,包括政策进园区、设施进园区、技术进园区、标准进园区、应用进园区、.....

2025-04-18     中化新网

聚焦主题 注重实效——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连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聚焦主题、注重实效,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锤炼党性、提高觉悟,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加强统筹谋划 精...

2025-04-18     新华网

我国油气生产实现首季“开门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各油气企业以端牢能源饭碗为己任,坚持开好头、起好步,牢牢掌握全年生产经营主动权,铆足干劲争春早,全力跑好开局“第一棒”,油气生产实现“开门红”。

2025-04-1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