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的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是一座以5G等技术“武装”起来的智能工厂。当智能化设备遇见海洋石油工程,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呢?近日,记者前去一探究竟。
图为海油工程智能制造车间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攸旖 供图)
走进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的一个工厂,全身白漆的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正伸出长而弯曲的机械手臂,上面连接着一把焊接枪。在旁边的是它的“师傅”——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刘海林。
“这个全自动焊接机器人非常聪明,通过教授调试,它会不断迭代自主升级学习人类给予它的指令,从而实现代替人工操作。”刘海林非常满意这个“小徒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人工智能语言与人类语言不同,需要经过程序员这个“翻译官”将人类自然语言翻译成二进制机器语言进行“沟通”。
一个能够24小时无休,如同海绵一样快速汲取知识丰富自身,不断学习进化的智能机器人成为“同事”,对普通焊接工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刚开始工人们对此心存疑虑,但在实际应用中,智能设备切实提升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现在工人们成了智能设备的忠实‘粉丝’,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使用意愿大大提高。”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副总经理王金源说道。据悉,2024年,天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研发经费预计达到6500万元,将重点投入在海洋工程智能生产技术、柔性制造智能机器人应用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等领域。
“2025年的轮胎市场,将是技术、成本、生态与服务的终极较量,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兼具规模化降本能力、创新技术储备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当被问及轮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
站在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垦东12平台上,高级工程师韩永刚轻轻动了几下手指,脚下3000米处的油藏三维模型就出现在平板电脑上。
5月9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以“从DeepSeek+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为主题的未来产业推介会举行。
近日,谷歌与陶氏化学宣布达成一项开创性合作,旨在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破解薄膜和软包装塑料回收的技术瓶颈。这一合作预计每年可助力处理7万吨当前几乎无法回收的塑料废弃物。
近日,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塑机)和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就机械装备前装、全球制造基地数字化建设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5月12日,从寰球六建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承建的独山子石化公司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目乙烯装置数字化管道预制已经累计完成16.7万余英寸,突破单日预制焊接量3000英寸以上,为项目顺利推进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