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石化行业在节水方面已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挖掘节水潜力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23年度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发布暨节能节水低碳技术交流推广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石化行业正在以更加多元化、更加创新的方法来实现节水目标,并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进节水技术的应用。
节约优先,减少循环用水总量
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高级专家李晨光指出,在石化生产流程中,水既是生产原料,又是一次能源载体,在生产中实现用水总量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实现了节能、减排和环保的三重效果。例如,在正常生产中,因蒸发和浓缩的原因,会有部分循环水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只能进入排污系统处理并排放,因此需要阶段性补水。根据统计,石化行业循环水占用水比例高达70%左右,对循环冷却水进行节水管理,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补充水量和排污水量的比值,即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这既可以降低补充水量和排污水量,同时还可以节约水处理药剂的消耗量,降低冷却水处理成本。”李晨光介绍,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在炼油装置换热装置部分采取热联合、直供料、空冷改造,实施空气预热器、水冷器串联等节能措施大幅减少循环水消耗,同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采用高效水处理药剂等多种手段减少循环水排污量,实现每小时节约循环水近1万吨。
“靠海用海”,开发多水源补水
随着国家对地下水开采的限制逐渐收紧,作为用水大户的石化企业不得不开发多种水源补充工业用水。
“靠海用海”就是其中一种。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总包、产水运营、综合利用等多个环节的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快速增长,从2013年的90万吨/天增加到2023年的252万吨/天,其中工业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
“除了海水外,雨水也是很重要的资源。除了暴雨,我们几乎不会浪费一滴降水。”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张洪涛在会上分享了浙石化雨水回用的案例。浙石化先将公共区域的雨水收集至监测池,之后通过加药、污泥沉淀等途径,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水并入化工循环水场,每年可节约用水约700万吨。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雅琴表示,目前膜法水处理行业也在研究开发磷酸铁洗水无碱化处理等能够用于工业废水循环的工艺流程,从而让更多工业废水成为工业用水的新水源。
做好“水台账”,提升水务管理能力
建立并维护“水台账”也是石化生产企业实现节水生产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节约用水条例》明确提出,在工业节水方面,工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用水管理,建立节水管理制度,采用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水‘到哪去了’,我们对厂区管网中的用水设施和排水口增设了流量计等监控措施,监控水的排放和消耗情况。”据安徽昊源化工集团公司生产技术处主任范璐璐介绍,公司在监控网络的基础上,请第三方应用商搭建了用水运行平台,实现重点装置用水量实时、直观、动态的观察。在对主要用水部门和产品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后,公司制定了年度的节水目标和风险任务,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科室和车间,制定节水管理制度,规定生产各个环节的节水要求与考核办法,加强检查,分别对节水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节水工作后进单位予以帮扶与考核,从而推动节水工作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水务管理领域引入信息化,以环保政策为导向,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范璐璐说。
近日,福华化学组织开展“6·5世界环境日”宣传暨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来自政府部门、周边乡镇、媒体及教师代表40余人齐聚福华化学,近距离了解公司环保治理设施、生产运行情况,共同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
近日,有咨询机构分析预测,随着汽油利润率下降以及碳排放压力加大,全球超过20%的炼油产能(约390万桶/日)面临关闭风险,欧洲炼厂形势尤其严峻。
6月5日至7日,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举行。碳博会上,“2025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绿色出海系列活动”首次全景亮相,以多种形式为企业破解出海痛点提供绿色方案。
近日,2025年中国石化生态环境保护竞赛(炼化板块)岗位练兵启动。这也是中国石化继去年首次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竞赛(油气和新能源板块)后,在炼化板块组织开展的同类竞赛。
近日,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磷石膏利用和无害化贮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1415—2025)获生态环境部批准,自2025年7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