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9月8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渤海油田近期部署的一口水平分支井侧钻后,日产原油达到50立方米,相比老井产量提升近4倍,标志着由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研发的全井筒循环再利用技术体系再获突破,对进一步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为持续端稳端牢能源饭碗,渤海油田平均每年实施调整井200口左右,其中通过老井槽或老井筒实施的侧钻井数占70%~80%。
与陆地油田可以灵活选择钻井地点不同,海上油田往往只能“借路”固定平台上的老井筒,然后在老井筒上部“开窗”,侧钻至新的油藏井位。但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部分调整井因存在浅层防碰风险高、侧钻目标井位距离老井位较近等问题而无法实施。
面对常规侧钻工艺只能实现浅部侧钻、“拐小弯”“走长路”的难题,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员大胆提出将“开窗”位置大幅下移,在“拐大弯”和“抄近道”的侧钻工艺上寻求突破。
循着这一新思路,他们反复推演论证、实验测试,尝试新钻具组合和套管刚性组合,自主研发高曲率条件下的开窗侧钻工艺,创新形成了中短半径侧钻新技术,使得浅部地层造斜率达到常规钻具造斜率的3至6倍,不仅实现了深部井筒侧钻,还大幅降低了钻井总进尺,相比常规侧钻工艺单井可节约工期2天以上、节省投资800余万元。
长期以来,水平分支井仅可实现主井眼井壁支撑和防砂,而分支井眼只能以裸眼形式生产,由于井壁易坍塌和出砂等,导致分支井眼生产寿命短,制约产能进一步释放。长效稳产如何“搭车”新侧钻技术体系成为又一难题。
为此,科研人员结合分支井眼最优设计方法和新侧钻技术所钻井眼特征,自主攻关了分支井眼裸眼锚定器和管外封隔器,用于固定悬挂分支井眼防砂筛管,从而实现分支井眼的长效支撑。该技术成果首次矿场试验顺利实现水平段长达1268米的主井眼和2个分支井眼的全部防砂完井,投产后日产原油超预期配产近1倍。
该防砂技术体系使用超短半径侧钻技术,为渤海油田挖潜“效益油”、实现“少井高产”亮出了新底牌。随后,科研人员又相继攻关研发了T型井、超短半径多分支井等多项新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海上油田全井筒循环再利用技术体系,为渤海老油田未动用储层的精准指向与剩余油挖潜提供了技术保障。(曲照贵 通讯员遥海飞)
中国石化13日宣布,旗下中原油田部署在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铁北1侧HF井垂深超过5300米,试产获高产工业气流,刷新了我国页岩气井垂深纪录。普光气田是我国首个深层高含硫气田,已高效开发20年。为实现长....
今年以来,延长石油集团主动应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能源产品价格下行等挑战,全力以赴提产量、扩投资、促销售、保供应,各项任务超额完成,生产经营稳中向好。一季度,集团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费同比分别增...
3月31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深层-超深层勘探发现惠州19-6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1亿吨油当量。这是我国首次探获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大型整装油田,展示出我国近海深层—超深层领域...
3月24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
3月17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曹妃甸6-4油田综合调整项目和文昌19-1油田二期项目已投产。曹妃甸6-4油田是中国海油在渤海西部发现的首个规模砂砾岩油田。2021年投产至今,该油田仅凭CEPA....
2月25日,壳牌发布的2025年液化天然气(LNG)前景报告称,到2040年,主要受亚洲经济增长、重工业和交通运输行业减碳以及人工智能相关影响的推动,全球对LNG的需求预计将增长约60%。根据目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