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文化:新理念引领行业新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绿色环保成为全人类共识,全社会的绿色文化深入人心。为应对气候变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先后达成了《哥本哈根宣言》和《巴黎协定》,作为全世界绿色发展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在我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擘画下,绿色发展理念也愈发深入全面。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化工正成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新兴领域。绿色化工不仅是一套方法、一种道路,更是一个理念,已然成为一种行业文化贯彻下来。从行业发展的政策指引,到企业选择的发展方向,再到企业的行为规范,无不能感受到绿色文化的影响。

964568_hj_1632796576042_s.jpg

南京日报百名小记者走进绿色石化活动。

  绿色文化助推行业转型

  中国正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样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世界公民,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践行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及责任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相继打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发布“3060”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上升到近15%,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绿色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底色。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也是如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石油和化工行业利用自身优势,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有效推动了行业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转型,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领域绿色发展的亮点之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十三五”以来,石油和化工行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964569_hj_1632796611113_s.jpg

湖北老河口市开展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工作。

  这段时期,中国石化行业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石化行业积极履行《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全面完成电石法聚氯乙烯低汞化改造,单位产品汞消耗降低50%以上,从源头上减少了近150吨汞的使用;无汞触媒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已开展工业化示范。磷石膏利用量稳步提升,综合利用率达到40%,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加快,排放量降低30%以上;高盐废水加快治理并逐步向资源化利用迈进。“十三五”以来,行业能源消耗增速快速下降,由“十二五”年均增速6.9%下降为3%左右。合成氨、黄磷、聚氯乙烯、电石、烧碱等产品的“能效领跑者”能耗水平分别下降22.4%、27.1%、21.1%、16.8%、9%。全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以上;全行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离子液体烷基化、重质劣质油催化加氢、工业黄磷生产电子级磷酸、大型沸腾氯化法钛白、精细化工微反应等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低氮燃烧、高温焚烧、催化氧化、超临界水氧化、临氧裂解等先进环保技术取得突破和提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废弃物处理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立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标准达100余项,认定近200家绿色工厂、400余种绿色产品、6家绿色化工园区、30项绿色石化工艺。行业集约化、循环化、低碳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绿色意识引领企业升级

  近年,我国石化行业企业坚定宣贯绿色文化,并指导企业绿色发展。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首站即来到位于长江边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考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以及长江码头复绿情况。总书记盛赞兴发,这样做才是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寄语兴发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办越好!

  近年来,兴发集团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发展和保护的有机统一,把思想统一到中央提出的“把保护长江母亲河作为头等大事抓”的重大决策上来,积极担当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规矩和导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五大工程,坚决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兴发在沿江132个化工企业中率先行动,在有机硅、草甘膦等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供不应求时,主动拆除宜昌园区沿江装置,关停古夫、阳日化工厂,拆除工业级产品装置10万吨/年以上,累计拆除沿江生产装置32套,资产价值13.58亿元,削减排放量30%;对宜昌园区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进行修复,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园,打造具有历史印记的文化新地标。

  不只是兴发,同样在长江沿线,许多企业的绿色发展也取得重大成就。

  在金陵石化,夏天的厂区有着花园一般的美景:生产区域主干道绿树成荫,加氢裂化装置四周樱花盛开,污水氧化塘内锦鲤游弋······10年来,金陵石化严格履行社会责任,以绿色低碳战略统领全局,扎实提升环保管理水平,以废气、废水、固废的“近零”排放作为投身“碳中和”行动的新目标,在石化企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争做示范、争当标杆。

964567_hj_1632796556855_s.jpg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关、搬、转、改、绿”五大工程,实现了长江由生产岸线向生态岸线的转变。

  在“三废”治理方面,金陵石化5号硫黄装置区的核心反应器,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氨法脱硫技术在石化装置尾气脱硫的首次亮相,也是该公司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推进绿色发展的具体实践。该装置使用炼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氨水作为原料,脱除硫黄回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而且实现了生产过程中废水和废渣的零排放,每年还副产2.3万吨硫酸铵化肥,做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在减污同时实现了碳减排。“金陵石化坚持对标国内、国际更先进企业,近10年投入了47亿元实施环保提标改造和安全环保隐患治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近10年的排放量分别下降62.4%、92.8%、97.4%、93.6%。”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亚宏宇表示。

  镇海炼化在领跑浙江地区亩均效益的同时,也交上了一张炼化企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答卷,成为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的一道缩影。镇海炼化是国家首批8家环境友好企业、中国石化首批10家绿色企业之一。过去一年,公司启动实施“无废无异味”绿色工厂的建设,通过“能减则减、可用尽用、应分尽分、应烧尽烧、常治长效”5个方面措施,努力实现“废气不上天、固废不落地、废水不出厂”。

  站在镇海炼化白鹭园的门口,右侧是茂密的树林,成群的鹭鸟站在树梢;左侧则能清楚地看到高大的白色储罐和曲折的银色管廊。这样鹭鸟与炼化员工、与工业设施和谐相处的景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

  在绿色企业创建过程中,齐鲁石化构建“顶层设计、思想引领、氛围营造、舆论先行、建立机制、企地共融”六位一体的绿色文化新体系,制定“六大计划”和“一方案两清单”,明确了2018年至2023年绿色企业行动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引领绿色发展步入新征程。

  闰土股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产方式变革,真正把绿色融入生产全生命周期。坐落在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闰土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发展、综合利用、清洁生产、项目联产”为特色,攻克技术难关,改进、提升环保处理工艺和设备装备来实现企业环保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做到“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确保绿色低碳发展。工业园内的能源项目、氯碱项目、染料和染料中间体项目、“三废”处理项目进行关联、配套,形成一个闭合循环链,实现循环化运行、清洁化生产。近年来,园区“三废”治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效果显著,分别实现固废、废水、废气排放减少40%、60%和85%。

965030_hj_1632811720942_s.jpg

宝丰能源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工厂。

  行业积极落实“双碳”任务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市场。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预测,为了实现“3060”目标,未来30年,中国全国能源使用的净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下降85%,能源强度需要下降约70%,碳强度需要下降95%,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逐步转向更低碳、更清洁,这些目标都将在未来逐步得以实施。作为碳排放大户,石化企业加速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经济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要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石化行业已经意识到,一方面要调整能源结构,通过生产过程的电气化、智能化,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采用更为清洁、绿色、低碳的技术,对现有技术实现更新替代,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规划真正减少碳排放。一些领先的石化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成立碳达峰、碳管理、碳中和路径等相关研究的工作团队,增加对清洁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绿色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投入,积极落实降碳行动。

  9月27日,盛虹集团旗下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与冰岛碳循环利用公司就“1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与综合利用项目”在北京签约。中国和冰岛合作共建的全球首条二氧化碳(CO)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一期投资近3亿元,预计将于2022年投产。项目可以将工业尾气中的CO₂进行回收,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光伏级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树脂,最终用于光伏发电,创造出一条“变碳为宝”的绿色新路径。

  盛虹集团旗下的斯尔邦石化是光伏级EVA等国内紧缺产品的核心供应商,产能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未来斯尔邦石化将成为“零碳”厂区。除了将CO₂制成光伏材料外,他们还规划将CO₂转化为食品级CO,以及建设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溶剂等项目,规模将达到百万吨级,以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多年来,宝丰能源始终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积极助力全球气候治理。在党和国家“3060”双碳目标提出后,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决策,加快推进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程,创新打造了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

965031_wangjh_1632811701248_s.jpg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正在纯梁油区进行二氧化碳注入前的准备工作。

  该项目采用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通过太阳能发“绿电”,生产“绿氢”“绿氧”,用“绿氢”替代煤炭原料、“绿氧”替代煤炭燃料生产高端化工产品,真正开创了一条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碳中和科学路径,示范引领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项目综合效益显著,年新增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约38万吨,年新增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6万吨,年新增消减化工装置碳排放总量的5%,宝丰能力力争用10年完成企业50%碳减排,用20年率先实现企业“碳中和”,积极为实现国家“3060”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我国的“三桶油”也明确了减排路线。中国石化集团董事长张玉卓表示,氢能是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中石化将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规划建设百万吨绿氢示范项目,目前绿氢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同时,除了已经运行的10座加氢站,还将建成1000座加氢站,对氢能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让加氢像加油一样方便。

  年初,中国海油也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中国海油将以提升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和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加快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强碳排放源头管控,全面强化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常规天然气“零燃除”。

  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表示,中石油把绿色低碳纳入了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希望到“十四五”末,化石能源和低碳、零碳能源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基本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中石油已经与国家电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新能源发展、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加强合作;并组建油气和新能源业务板块,成为四大业务板块之首。

(图片由企业提供)

关键字:绿色
相关推荐

江汉油田:多能互补助力绿色发展

4月23日,在负责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钟市管理区油、气、采出液处理的钟市联合站,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024-04-26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博禄创新解决方案亮相国际橡塑展

2024国际橡塑展上,博禄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创新和差异化聚烯烃解决方案助力行业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包括耐用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循环经济与绿色能源赋能。借助日益壮大的回收企业合作网络和强大的....

2024-04-26     中化新网

绿色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出炉

​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绿色氢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全面解读了我国当前在制氢技术、储运技术、用氢技术以及钢铁化工行业氢能利用新技术装备研发方面的显著进展,为氢能产业的...

2024-04-26     中国化工报

引领能化产业向“绿”向“新” ——国家能源集团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纪实

​  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能源化工行业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更加急切。

2024-04-26     中国化工报

磷复肥行业聚焦创新、绿色、高效

今年的首要工作依旧是“保供稳价”,要做到保原料供应稳定、保原料价格稳定、保生产安全稳定。绿色生产方面要完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抓好突出安全环保问题,保证企业长周期可持续发展。产业....

2024-04-26     中化新网

华昱公司:逐绿前行“碳”新路

  近年来,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华昱公司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工作,将绿色贯穿于全产业、全链条和全过程,为企业...

2024-04-26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