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这些环保议题很热

  在2021年全国两会的所有环保相关提案中,碳中和、碳达峰的相关议题受到全行业热议,本报在3月9日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除碳中和、碳达峰议题外,危废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环保产业发展等都是两会聚焦的议题。在危废处理方面,两会代表认为,智能系统在危废管理和环境治理方面应有更多作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应根据具体污染物和具体地区的不同特点,综合开展治理,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绿色发展的战略地位应进一步提升。

  危废治理:

  让智能系统真正发挥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董事长李杰认为,目前大量危险废物未实现最大价值的充分利用,企业产生的废弃物通常直接交由第三方危废物处置公司进行焚烧或填埋,不仅增加危废处置成本,而且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十四五期间危险废物产生量将持续增长,提升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势在必行。

  当前,危废综合利用存在信息共享和安全管理两个问题。信息共享方面,产废单位产生了高品质废弃物,不知道找谁回收利用,只能交危废公司焚烧或填埋,需求企业寻找不到优质原料,严重阻碍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安全管理方面,综合利用的危废属于危险化学品,转移给其他单位需要办理危险化学品经营相关的资质,各地方没有出台具体的转移办法。

  为此,李杰代表建议:国家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危险废物“点对点”处置机制。主要实现以下功能:产废企业可以发布废品信息;需求企业可以发布需求信息;产废企业和需求企业可在平台中检索信息;环保部门可在平台上对产废企业和需求企业危废利用过程进行审批;通过平台可对危废产生、转移、利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多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关于危废综合利用的具体实施办法。指导各地规范开展综合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刘怀平表示,应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他在关于推进“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我国生态环保综合治理能力的建议中提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是环境综合治理突破自身技术天花板的最佳路径。有利于打破传统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壁垒,弥补传统治理技术的不足;有利于全面推进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有利于提升环保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缩小环境治理体量。

  “环境数据不互通、信息孤岛是当前生态环境管控的一大痛点,‘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保护’可将工业互联网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对实时状态进行远程感知,通过先进的算法、模型以及云端强大的算力,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动态优化整合各类资源,从而辅助做出最佳决策,提升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增强环境管控数字化能力。”刘怀平呼吁,目前支撑数据互联互通的技术已趋于成熟,国家层面应加快试点,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工业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

  大气污染防治:

  治理策略应更加精准

  “十三五”期间,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超额实现“十三五”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量化指标。目前,“十四五”已经拉开帷幕,深入推进治气攻坚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对此予以关注,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认为,现阶段大气污染治理出现两个新问题。一是减排的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二是区域自然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空气质量分区分类治理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银燕表示,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虽然对空气质量的现状和改善情况给予充分关注,但尚缺少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考虑。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难以体现地区间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因此,银燕建议应当分区设定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大气污染物排放警戒线的设定可参考大气环境资源核算体系,同时结合现实空气质量状况综合制定。这有利于因地制宜,选择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既不放任污染,也不造成浪费,且降低反弹风险。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在不触及警戒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妥善处理大气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当前的臭氧(O3)污染治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九三学社中央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提案》中指出,我国VOCs治理市场准入门槛低,治污设施设备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低效技术应用仍十分普遍。并且部分末端治理采用吸附、吸收工艺,但长期不更换吸附材料和吸收剂,治理效果不理想。一些涉及VOCs排放的行业亟待制定行业排放标准。此外,目前一些基层执法队伍缺乏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企业自行监测点位设置和采样方式不够规范。

  为此,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将更多种类的VOCs列入《环境保护税法》征税范围,明确污染当量核算标准和对应税额。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VOCs物种浓度限值。完善VOCs排放标准体系,健全行业监测技术标准。精准施策,通过精细化管控手段,提升企业生产过程全链条VOCs综合去除效率。利用VOCs排放清单和源解析结果,运用走航监测、手工采样以及溯源分析等手段,确定重点控制的VOCs物质以及物种名录、行业名录、排放环节、重点行业清单,提升废气收集率、治污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等治污“三率”。强化联防联控。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划定区域挥发性有机物防治重点区域,建立重点产业园区污染物在线监测网。

  绿色发展:

  提升战略地位强化目标导向

  2030年,我国将实现碳达峰,并迈向碳中和。为此,环保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此期间,国家应如何对相关产业进行指引?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副主席王路在发言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关键期、推进碳中和起步期,应提升绿色发展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强化目标导向,以高标准刚性约束起好步,统筹国家相关战略发展目标。

  王路表示,具体做法有4个方向:一是以能源结构转型为重点,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尽快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减煤路线图,严控新建煤电装机计划项目,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尽快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同时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以上,2030年力争达30%。加快特高压输电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推进“公改铁”“公改水”,推动交通运输电气化,倡导绿色、共享生活方式。

  二是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快煤电、石化、钢铁、水泥等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全面实施产能总量控制和新建项目产能置换要求。尽快启动石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应将低碳作为约束标准。加大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力度,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以科技为重要支撑,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制定国家低碳科技发展战略,设立重大专项,汇聚跨部门科研团队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碳排放协同科研攻关,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互助,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突破,多路径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降低石化能源单位能耗。加强核能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加大清洁能源地质勘探力度,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氢能、地热高效利用技术,攻克人工光合成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难关,提高碳循环效率。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升林田草等生态系统质量,坚持植树造林,增强生态系统固碳效能。

  四是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明确地方和行业主体责任和减排目标,制定分阶段分区域达峰时限和重点任务,强化中央环保督察、党政领导综合考核等约束推动措施,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保障。


关键字:环保
相关推荐

龙源环保智能化反渗透膜生产线投产

​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成果转化现场交流会暨能源行业水处理技术研讨会在南京溧水区举行,与会嘉宾共同见证国家能源集团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所属国能龙源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龙源环保)在南京龙源溧水生产制造...

2024-04-24     中国化工报

新型环保水煤浆添加剂投用

  近日,由湖北凯晖化工有限公司和天津沃川水处理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新型环保水煤浆添加剂投用,可提高多煤种掺混制水煤浆浓度。

2024-04-23     中国化工报

隽诺环保携旗舰产品亮相2024中国国际橡塑展

  4月23日-26日,作为全球领先的固废资源化高端装备制造和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隽诺将携多款自主研发的旗舰装备及前沿解决方案亮相亚洲领先的橡塑展——“CHINAPLAS2024国际橡塑展”,集...

2024-04-23     中化新网

利安德巴赛尔、隽诺环保 建立塑料循环合资公司

  4月18日,利安德巴赛尔宣布,携手隽诺环保建立的塑料循环合资企业广东隽诺利安德巴赛尔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肇庆市开业。

2024-04-22     中国化工报

为客户提供创新且富有韧性的解决方案 专访苏伊士中国环境科技总裁张军

​  在4月18至20日于上海举办的第25届中国环博会上,作为全球领先的环境服务企业苏伊士集团展示了其在环保技术革新方面的成果,以及与合作伙伴及客户共同推进生态转型的全球成功实例。

2024-04-22     中化新网

首个集成电路业环保支持政策将实施

  近日,上海推出全国首个集成电路行业的专项环保支持政策——《关于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将于4月30日正式实施。

2024-04-2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