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氟化工2023年发展情况,这一年产能产量集中释放,行业投资持续增长,市场竞争同质化激烈,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在此背景下,记者从5月24日于杭州举办的中国氟化工产业大会上了解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的含氟精细化学品正逐渐进入企业的视野。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有机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琴统计发现,近年来新能源材料已成为氟化工产品扩产的主力军,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扩产项目也相对较多。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化工行业高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赵立群表示,在国外,含氟精细化学品是产值比重最大的氟材料品种。2023年,美国、西欧、日本含氟精细化学品的产值达到129亿美元。预计在未来5年,国外含氟医药中间体和含氟农药中间体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可达到4.9%。
立足国内市场,苏琴分析认为,氟化液正成为国内含氟精细化学品“新宠”。“氟化液性能优异,是最为理想的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液,有望为行业带来新增量。”她表示,2025年,国内氟化液用量或超3万吨,市场有望超过45亿元。目前巨化、海斯福、永太科技等公司已经在生产氢氟醚、全氟聚醚、全氟烯烃3种主流产品。
上海宇极赛氟科技有限公司的卿胜波也表示,液冷利用液体的高导热、高传热特性,通过缩短制冷链减少过程能量损耗,可实现PUE(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小于1.25的极佳节能效果。其中,浸没式液冷技术在应对边缘节点的极端散热挑战时,相较喷淋式液冷、冷板式液冷更具优势。目前氟碳类和有机硅类的冷却液在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领域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各有优劣。
在含氟特气方面,杭州氟创科技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白占旗表示,含氟电子特气是泛半导体行业用电子特气的主要品种之一,占比很大。以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子特气三氟化氮为例,他预计产品的全球需求在5万吨左右,国内需求近2万吨。“未来含氟特气要向性能优良、高纯高净、环境友好、利用率高、新应用广的趋势去发展。”他谈道,“高质量的产品才会为企业带来高的效益。”
“氟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通常具有极低的表面能,优异的热稳定性、抗油性和耐磨性,在许多高性能应用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周吕总结道。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位与会专家的证实。
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锡研究院教授郑文慧就表示,通过引入氟,含氟环氧树脂相较环氧树脂具有更优异的粘结性、耐极端化学性、耐高温等特殊性能,在电子电气工业等高精尖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2022年胶黏剂全球市场规模约428亿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21亿美元。市场前景还是十分乐观。三明学院教授肖旺钏也表示,含氟功能助剂应用于流平剂,可以使产品流平度更好,光泽度更高。
在新能源领域,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治文和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静都提到,“稳定性和安全性”使含氟材料备受追捧。氟化碳可作为电池正极材料,具有比能量高、自放电率低、更安全更环保等优势;含氟添加剂的使用可有效提高电解液的低温性能、耐氧化性能、阻燃性能和对电极的润湿性,随着锂电池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相关氟材料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氟材料市场前景看好,但是其投资发展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规律,避免由于过快的供给侧投资带来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此外,绿色化、高品质、专用化、智能化才能具备生命力和竞争力。
近日,由中国化学所属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EPC总承包的河北正元项目造粒塔顺利封顶,项目建设正式迈入全面安装高峰期与土建收尾阶段。 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8.84亿元,采用自主研发的“....
7月9日,德勤中国发布《“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提出,“十五五”期间全球能源结构将深度调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温和增长。
7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首场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四...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向实践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建....
7月8日上午,上海岚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泽能源”)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合江县政府”)项目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成功举行。合江县委书记王波、县长李庆,岚泽能源董事长孙予罕、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