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她是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家中型轮胎企业,可惜她生不逢时,建厂开始了,“文革”也开始了。在她4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十年浩劫整整占去了近1/4。她曾是全国工业行业的老大难、全国轮胎企业中的倒数。
配备有风神轮胎的汽车在新中国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
如今的她,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全钢载重子午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的工程胎制造企业,已成为中国轮胎的出口基地,已成为国内轮胎行业惟一一家出口免检企业,已成为国内轮胎行业惟一一家海关保税工厂。
她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从白手起家到承受动乱:只要能把厂建好
这些困难不算啥
河南轮胎厂,这是她诞生时的名字。
1964年以前,我国轮胎生产企业大都建在沿海城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橡胶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日益突出。为加快后方建设,国家在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决定,在河南建一座轮胎厂。1964年10月14日,原化工部把厂址正式定在地处太行山脉、又是新兴工业城市的焦作。
1965年3月11日,由桦林橡胶厂厂长邸永魁领队,黄家有、孙超、冯和统、洪杰生和周颖之等人组成了筹建组,到北京商议河南轮胎厂的筹建工作。这就是最早的原河南轮胎厂建设人马。之后,邸厂长就带着第一批“垦荒者”来到了焦作。
一九六五年三月 ,河南轮胎厂筹备处工作人员合影。
1928年出生的邸永魁,23岁就当上了桦林橡胶厂的技术副厂长,后来当了厂长。他来河南时只有37岁。而由他带到中原大地上的这些人,年龄小的在20岁左右,年龄稍大的也仅30岁出头。这些来自东北的热血青年心中都揣着一个梦想:要建成新中国最好的轮胎厂!
厂子筹建时,任务重、人员少,邸永魁和班子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参加体力劳动。他们修铁路专用线、架设电源线、运砂石、修缮宿舍、植树,脏活累活苦活样样干。建厂初期的老人、河南轮胎厂原总工程师彭震回忆说:“那个时候,技术部门的工程师参加设备订货会,技术员外出跑材料、办理土地征购手续、当托儿所的阿姨等等,都是很平常的事。党叫干啥就干啥,并保证完成任务,那时我们就是这么想的。”
第一个大难题是修铁路专用线。要在短时间修起2.5千米的铁路线谈何容易!就拿白茬枕木浸上沥青这活来说,叫别人干不但多花钱,而且保证不了工期。于是,筹建指挥部将这项任务交给“垦荒者”。大家不分昼夜抢工期,因焊活时间过长,许多人的眼睛被弧光灼伤,肿得像桃子,但没一个人下火线。前期工作完成后,开始浸枕木了,据张太超(后任洛阳橡胶厂厂长)回忆:“我们烧火煮沥青,然后将枕木用钢丝捆成捆,在滚烫的沥青中浸泡后取出。大家用塑料布将裤腿和腰围住,防止溅伤。就这样干了一个多月……”1966年3月,第一辆机车鸣着长笛,稳稳开上了河南轮胎厂的铁路专用线。这条铁路线一直沿用至今。
可惜的是,建厂开始了,“文革”也开始了。有些设备不能按期交货。当时的情况是,一、二车间已初步形成生产条件,就差硫化工艺,但如等硫化机安装后再生产,至少要等3年。于是,筹建指挥部作出大胆决定――用硫化罐代替硫化机采取“土法生产”(用人工上螺丝代替高压)。
1968年12月26日,时值严冬,可河南轮胎厂硫化车间内外却热气腾腾。工厂职工、职工家属、市领导、化二建的领导……人们把整个车间围得水泄不通。14点整,值班班长张德义大声宣布:“出锅!”。自此,河南省内、中原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条汽车轮胎诞生。顿时,车间里掌声雷动。
“土法生产”成功,历经坎坷的河南轮胎厂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接下来的路并不平坦。十年浩劫使河南轮胎厂伤痕累累。
邸永魁被打成反革命,白天挨批斗,晚上扫厂区、清厕所。和他命运一样的还有被打成“叛徒”的筹备组副组长张润德。张润德的妻子王桂萼虽没遭批斗,但却被派了最脏、最累的活:扫厂区、清厕所、拉板车。记者采访这位如今已82岁高龄的老人时,她却慈祥一笑:“我心想,为了建好轮胎厂,什么困难都要挺过去!”
后来,王桂萼被平反,又投身到轮胎厂的建设中;张润德后来当了河南轮胎厂的副厂长;邸永魁则在东风轮胎厂建设时被调任厂长。
1969年12月31日,河南轮胎厂终于建成投产。
从拨乱反正到全面发展:5个月做出大轮胎
中国人真是了不得
“文革”给厂子造成的影响并不能短时间消除。周颖之回忆说:“从1969年底投产到1976年‘文革’结束,河南轮胎厂从来就没达过产,也没达过标。因抓生产不力,还受过周总理的点名批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河南轮胎厂获得新生。从1978年到1996年,工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被周总理点名批评,到成为共和国重要的轮胎生产、出口基地;从全国轮胎行业的老大难,变成全国赫赫有名的先进企业。
在回顾这些历程时,不能不提到两个人:申永刚和张生林。
1978年,原本在焦作市交通局工作的申永刚受命来到河南轮胎厂当厂长。上任伊始,有人当面对他说:“你一个管拉大板车的来管现代化工厂,能搞出什么名堂?”
在一定要管好工厂的信念激励下,申永刚一头扎进车间。他不断琢磨:厂子经济效益在全国16家轮胎企业排倒数,橡胶工业56项工艺执行率最高只达30%,怎么下手?
申永刚做了一件轰动全国轮胎行业的事――他提拔了一批大中专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到重要岗位任职。据彭震回忆:“1978年厂里有5个知识分子被评为工程师。1979年,我和朱德昭又从工程师被破格提拔为副总工程师。”实践证明,这些人被启用后,构成了厂里的智囊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春,二汽的产量增加,原定点轮胎配套厂不能满足需求。这时,申永刚主动上门请缨。当时,二汽一位装备处处长说:“我们需要7?伎砺珠?轮胎,而你们生产的是6?嫉摹V皇?3个月,你们又没模具,来不及!”情急之下,厂里的智囊团想出了一个绝招:硫化一个光面胎,用电工刀刻花纹。经过四天四夜的奋战,在刻出了200多个花纹后,第一个合格的试验胎问世了。紧接着,7?伎砺珠?轮胎批量投产了。当年,河南轮胎厂共向二汽提供15000套轮胎。之后,河南轮胎厂又接受了国内轮胎企业不愿或不能生产的 “十二层级变十层级”轮胎订单,还研制出了联烟斗花纹轮胎,解决了东风牌汽车的防侧滑问题。终于,二汽认定河南轮胎厂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从此,二汽的订货数量逐年增加。
自此,河南轮胎厂逐渐摆脱“文革”留下的后遗症,开始起飞。
1982年,三三O工程局从日本进口了两种大型自卸车,河南轮胎厂的领导很快捕捉到了这种车的轮胎参数和报废期。当日本厂家测算车胎更换期已到,来我国推销产品时,却发现设备已全换上了河南轮胎厂的产品,且比进口价便宜一半。后来,申永刚去日本考察时,那位日商说:“能在5个月内生产出大型轮胎,中国人真是了不得!”
1984年,河南轮胎厂实施党政分开,申永刚任书记,张生林担任厂长。河南轮胎厂进入新的发展期。
199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三铁”热潮(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这在全国引起了很大震动。可当人们来到河南轮胎厂时,却发现这里早在6年前就打破了“三铁”,走在了全国最前列。它的策划者,就是张生林。
1984年8月,张生林一出任厂长,就开始大力推行以“分、包、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制改革。改革措施着重体现出一个字:严。
1986年,河南轮胎厂第一次实行两年期聘任,有8名中层干部被解除职务;第二次聘任时,有1名厂级领导被降职使用,104名中层干部中只有85名受聘。不负责任的干部的椅子坐不稳了,混日子的工人的饭碗端不平了。有人开始怀疑张生林,怀疑改革。
然而,随后工厂发生的巨大变化使职工态度发生了改变。
1986年5月15日,河南轮胎厂建成国内第一条年产1500条巨胎的生产线,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五个能生产巨型轮胎的国家。
1989年12月,该厂巨型沙漠轮胎问世,填补国内空白。
1992年7月,在中国500家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评比中,河南轮胎厂位列橡胶行业第一位。
1997年10月,河南轮胎厂进入世界轮胎50强。
……
1997年6月,河南轮胎厂在兼并焦作其他3家企业的基础上,改制为河南轮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张生林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从42位到24位:
产品畅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8年12月,河南轮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豫港(河南)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发起成立了河南轮胎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公司更名为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新世纪前后,公司的名称发生了迅速改变,员工更是深尝了各种滋味:惊慌、恐惧、期望、喜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中国,河南轮胎集团公司的效益大幅下滑,1997年的销售收入还有10个亿,1998年、1999年都掉至6亿元左右。到2000年,企业优势产品工程轮胎产能不足5万套;投资4亿元的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实际产量不足3.5万套。企业再次处于生死关头。
2000年12月,曹朝阳被任命为河南轮胎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兼任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这个19岁大学毕业就投身于河南轮胎厂,22岁就任河南轮胎厂电力分厂副厂长的“小曹”董事长,不仅有着“农村人”的敦厚,更有着现代企业家的精明。他不仅传承了老一代河南轮胎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有着要做中国一流轮胎企业的责任和激情。曹朝阳上任一个月后,就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企业发展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能力,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加职工收入)和一个至今仍具指导意义的企业发展方针,即 “一个提高,两个调整”(提高建成能力的负荷率和经济效益,调整产品结构、资本结构)。这一原则和方针引领河南轮胎集团跨入新世纪。其中,“两个调整”还成为风神新时期的主旋律。
早在1996年,河南轮胎厂就已开工建设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但由于多种原因,该项目一直没被列入国家计划。上任起,曹朝阳就把快速推进这一项目建设列为企业解困的头等大事,多次到郑州、北京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有一次正赶上春运,卧铺票、坐票都没有了,他就在去北京的火车上站了好几个小时。正如曹朝阳所说:“好在我们周边有一群关注中国轮胎事业发展,相信我们想干事、能干事、能干好事的领导和同志。”经过不懈努力,历经两年时间,该项目终于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国债贴息项目,争取到了5.1亿元国债贴息贷款。
消息传遍全厂,河南轮胎人受到很大鼓舞。从贷款资金到位至2003年7月,仅1年半时间,项目就全部竣工投产,比计划提前了4个月,创下全国子午胎生产线建设速度、调试投产速度、试生产成本、一次投产合格率4个全国“第一”。当年,该生产线生产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110万套,实现了公司产品结构调整的第一个战略目标。
2003年8月4日,一个可以载入风神发展史册的日子。共和国历史上历任原化工部橡胶司司长、国内橡胶界的专家学者、老领导、金融界和新闻界的代表齐聚焦作,参加80万套子午胎项目的竣工达产大会。会上,风神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建设12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70万套轻卡子午胎项目、15万套斜交工程胎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2000年以来,风神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2.2亿元,是建厂时总投资的72.4倍;完成建筑面积26.12万平方米,是建厂时建筑面积总和的3.2倍。目前,风神已拥有8大系列和660多个规格品种的全钢载重子午胎、全钢工程子午胎、全钢轻卡子午胎、斜交工程机械轮胎等多种轮胎。2001年以来,公司在世界轮胎行业的排序由第42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24位。近年来,公司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100多个,为国家上缴利税近20亿元,相当于赚回45个同等规模的河南轮胎厂。产品结构调整也使风神在国际市场上突飞猛进。如今,风神轮胎已畅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由1999年的1486万美元增长到3.08亿美元。
除了产品结构调整外,2000年12月,曹朝阳到任后,还调集厂里的精兵强将,亲自挂帅跑上市,进行资本结构调整。从2000年底的备案辅导,到2001年的辅导验收,再到2003年的“一锣定单”,负责上市工作的副总郭春风基本上是常年在外工作;已经退休的祁灿旺也披挂上阵,一个词语、一个标点地修改有关资料。2003年10月21日,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自此,公司由一个传统国企跃变为一个具有公众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2005年5月,风神抢搭上了国家第二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的班车;同年8月,风神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成为河南省第一家完成该项工作的上市公司;2008年,在股市持续低迷、许多企业放弃增发的情况下,公司积极与证监会、中介机构、投资者沟通,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于12月圆满完成公司股票增发工作,为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项目建设募集了6.03亿元资金,占河南省年度再融资额的70%。
在跨越式发展的同时,风神没忘记肩头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公司先后建成了热电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两大项目,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迈出了坚实一步。“十五”期间,公司主动投入2.5亿元,淘汰原有效率低、环保设施落后的工业锅炉,代之以热电综合利用项目。随后,公司又主动投资3075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能力为500吨/小时的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该项目是全国轮胎行业中率先建设的水资源再生利用项目。
通过上述项目建设,风神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30.16%和31.5%;企业实现了污水“零排放”,每年可节约水资源费和排污费近千万元;同时,企业通过炭黑槽车运输、全密闭气力输送,根本解决了炭黑污染问题。
采访结束时,记者了解到,目前虽然处于金融危机时期, 但风神的所有产品均产销两旺,供不应求。风神轮胎正滚滚流向中国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
风神拥有目前国际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成型设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10月11日,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子午工程巨胎59/80R63“巨无霸”在河南省焦作基地成功下线,标志着风神轮胎向“做全球工业胎‘质’的领导者”迈出了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步。
“这样处理胶料太耽误事,不仅有质量风险,也有设备安全隐患······”前不久,风神轮胎制造二部炼胶工段设备主管李阳,在开炼机旁观察开炼机安全杠急停开关时发现了一处新隐患。
近日,主题为“绿色出行‘智’领未来”的风神绿色智能轮胎解决方案在河南省焦作市首站发布。发布会现场,风神轮胎与焦作市公交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进行了“风智汇”智能系统的交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