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环保:攻关资源化技术初见成效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途径。其中资源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变废为宝’,是‘三化’中最难的一环,属于最高层级。”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环保技术服务公司环保研究所副所长程功介绍,目前,该公司实施了多项资源化技术举措和攻关,总体技术初见成效。

石油勘探开发钻井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含油固体——油基岩屑,按照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名录,属于危险废物,须从井场转运至指定的专业环保处理站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保技术服务公司致力于石油勘探开发钻后环保治理,目前已建成3座油基岩屑处理环保站共6条生产线,实行油基岩屑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但油基岩屑处理后,会分离产生水、气、油、灰渣等尾端物质。

针对这些尾端物质,该公司已经实现水和气的循环再利用。产生的气体主要是不凝气,如果直接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直接燃烧又产生污染,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根据不同地区油气田地层特征,不凝气组份不一样,该公司自主设计制作不同的不凝气撬,通过脱硫、脱水处置后的不凝气与天然气进行混合,作为油基岩屑处理设备燃料使用。

尾端物质中的水,按照规定需要经过处理,达到国家要求的环保标准后,可以进行外排。为了实现水的再利用,他们设计制作了一套水处理设备,先去除水中的杂质,通过加药后,利用水处理设备处理成净水,接入油基岩屑处理设备,进行降温、喷淋,实现水的回用。

变废为宝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油和渣的处理,因为目前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摸索之路显得异常艰难。

分离出来的油,颜色深、浊度高、杂质多、刺激性气味重,达不到回配油基泥浆基液的要求。为了让废矿物油实现资源化利用,该公司进行调查立项,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经过上百次反复配比实验,研选多种化学药剂,采用不同工艺技术,从温度、时间、药剂配比、剂量等参数入手,最终基本摸清了废矿物油净化复配的规律,取得阶段性成功。

经检测,净化后的油品配置油基泥浆,基液性能非常好,与现场老浆混配后,泥浆性能达到钻井要求。该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从油基泥浆废弃物中回收的油品可重新配置成油基泥浆,提升油基泥浆的性能,单井可节约油基泥浆配置成本近30万元。在国内石油石化系统内实现废矿物油净化复配的突破。

为尽快开展现场应用,该公司自主研制一套专用油品净化装备,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展现场实验。目前,已经在基层钻井队开展了复配实验,取得较好效果。待权威机构出具相应报告,经过专家组验收合格后,就能投入工业化使用。

处理过程中产生废渣量巨大,处理得当就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目前,废渣的处理上,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地区处理后的废渣,在达到水泥厂的要求后,送到水泥厂按吨收费进行协同处置;还有的地区,经过再次处理,达到当地政府要求后,用于井场道路的铺垫。 

但是,无论何种方式,都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该公司通过对灰渣进行分析,发现其组分可以满足制备支撑剂的要求,支撑剂因具有质轻、高强、低吸水率的特性,可以用于压裂施工所用,还可以成为钻井队配置泥浆的原料。



目前,该公司正进行支撑剂制备工作,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从支撑剂的粒径、圆度球度、酸溶解度、浊度、密度、抗破碎能力、导流能力等7个方面入手开展科研攻关,争取早日突破,实现资源化、产业化,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最终达到真正实现废渣的再利用的目的,进一步拓展企业环保产业链。


关键字:资源化技术 初见成效
相关推荐

吉化研究院流程模拟工作室投用

  近日,吉林石化研究院流程模拟工作室正式投入使用,并在提高装置技术水平、降低装置能耗等方面初见成效。

2024-11-15     中国化工报

董家口“无异味园区”创建初见成效

7月19日,青岛董家口经济区管委组织召开挥发性有机物和异味综合治理验收评审会议。

2024-07-30     中国化工报

广东石化催化裂化装置高速泵节能改造初见成效

​  6月19日,广东石化催化裂化装置班组人员对催化封油泵进行测温测振工作,泵高速轴温度56.3℃,最大振值6.7mm/s,低速轴温度49.1℃,最大振值4.8mm/s,电流稳定在46A,该泵经过改造...

2024-06-21     中化新网

这家单位聚合物地面智能调配技术现场应用初见成效

近期,在双河油田,河南油田工程院利用聚合物地面智能调配工艺技术,顺利完成8口井现场试验,现场应用初见成效。

2024-04-24     河南石化新闻

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前瞻布局工作开始初见成效

近期,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与太原理工大学的合作取得新进展,李晋平教授团队在阴离子膜电解水制氢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以《Activatinglatticeoxygenbasedonenergy...

2024-03-15     山西能源和化工

广州石化蓄电池在线监测初见成效

  日前,广州石化化工区部分蓄电池实现数据在线动态采集及预警,大幅降低了运维强度,提高了蓄电池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有效推进智慧运维向深向实发展。

2024-02-2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