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创新,为中国创新——访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区研发负责人董蔚雯博士

  “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创新团队是从生产区域里的过控实验室中逐渐发展壮大的,随着本土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我们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就必须‘在中国创新,为中国创新’”。近日,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区研发负责人董蔚雯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那么,本土创新的优势到底有哪些?以及驱动创新背后的关键又是什么?面对记者的疑问,董蔚雯向记者讲述了中国创新团队的经历和故事。

  建设在华创新“根据地”

  作为拥有超过300年历史的德国家族企业,贺利氏深耕环保、电子、健康和工业应用等领域,通过专业的材料知识、先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助力更多产业和家庭实现美好的未来。董蔚雯说:“我们能达成如此长效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公司对创新的重视。”

  据介绍,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创新中心2021年4月正式启用后,本土研发实力实现全方位升级:硬件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实验面积,更专业的实验装备;团队方面,相应增加了人员配备,包括工作多年的资深技术骨干,还吸纳了年轻的“新鲜血液”,从而拓展出化工催化剂和氢能催化剂两个新领域。“这样我们要做、想做、能做的事更多了。”董蔚雯说。

  她告诉记者,团队的日常工作大致分成3部分。一是专注于技术层面上的材料、工艺的开发和优化。作为贵金属专家,在贵金属相关产品和服务上的不断创新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长期合作,针对客户的反馈进行分析和延展,与高校、学术界保持联系,建立和产业同仁的深度往来,以协同提升创新速度。三是避免“孤军奋战”,建设一支优秀可靠研发队伍是可持续创新的关键。

  与此同时,贺利氏贵金属在德国、美国和南非的技术团队与中国创新团队有着密切的交流。结合既有的国内外的高质量技术经验积累,外加丰富的本土实操机会,创新中心迅速成长为公司在华创新的重要“根据地”。

  发挥本土创新优势

  董蔚雯认为,本土创新最大的优势之一是“零时差”实现和客户更高效的沟通,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显著提升了响应速度——以往可能需要几个月,现在只需要几天,就能满足本土客户的送样需求和一些技术服务方面的差异化需求。

  “另一大优势,是从技术层面对产品和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持续改进、精益求精。”董蔚雯举例说,他们有一个小团队负责氢能催化剂的本土化及新产品开发项目,虽然拥有丰富的经验,但也发现本土化的挑战非常大。因为不同产地之间原材料来源、生产设备、分析表征方法和设备等诸多方面会有很多区别,中间任何一个变量改变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想要在不同的地方,用不一样的材料和不一样的设备重现出完全一样的产品和检测结果是非常艰难的,尤其一些对过程参数比较敏感的产品更是如此。因此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解构、不断钻研……

  “如今,我们已经快速实现了十几种氢能催化剂的技术本土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本土条件的工艺优化和配方升级,实现氢能催化剂在性能、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优化提升。”董蔚雯说,凭借该过程中的积累和历练,他们在开发本土新产品、新工艺的时候也能更有针对性和高效。

  据悉,过去一年时间,创新团队已经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并和相关高校合作发表论文。贺利氏贵金属创新中心被评为南京市高端研发机构,还申请到了对于氢能项目的专项资助。

  注重人才培养和交流

  对人才的重视是贺利氏贵金属中国创新中心不变的坚守。

  “人才是创新的基石,一个优秀的研发人员的一个灵光乍现的想法,可能会带来想象不到的巨大财富。”董蔚雯说,“而在交流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优质的技术资源,比如可以通过和高校、研究所、初创公司等合作帮助我们开发新产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此外,我们和公司其他地区的团队建立了紧密的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从而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

  据介绍,贺利氏贵金属去年首次实现了对钌废料的钌富集处理,这个工艺得到了中国本土的生产验证后被分享给了贺利氏德国总部,支持了总部的生产。最近,中国创新团队和总部团队共同承担的一个铑化合物新工艺开发的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分别针对不同的目标产品和路径进行探索,开发的新合成路线使目标产品收率提升20%以上,大大超出了预期目标。董蔚雯认为,该项目的迅速突破得益于两支团队的高效配合和明确分工。

  董蔚雯最后表示,优秀的人才和持续的交流离不开贺利氏集团给予的广阔平台和充足支持,以及包容开放的环境。这促使员工全力以赴,以创新创造出更多价值。

相关推荐

中原石油工程——首创科威特丛式井钻修同台施工

  近日,中原石油工程科威特公司SP-991队成功实现科威特油田开发史上首例丛式井钻修同台施工。

2025-04-14     中国化工报

纳琳威:从“产品出海”到“制造出海”

  “凭借纳米配方,纳琳威成为率先打破国外PET功能膜垄断的企业。日前,我们又将航空减阻膜装上了国产大飞机,还在东南亚建起建筑节能膜生产线,最终实现从‘产品出海’到‘制造出海’再到‘科技出海’的目标”...

2025-04-14     中国化工报

书赞桉诺、雨森签署深化合作协议

  近日,书赞桉诺与雨森集团签署深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阔叶木浆纤维替代在中国生活用纸行业的全面应用。

2025-04-14     中国化工报

中国轮胎出口面临喜忧参半

市场和欧盟法规带来利好也需警惕不利法案变化  近日,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橡胶年会上,海内外专家分析研判全球轮胎市场情况,认为当前全球轮胎市场正迎来调整与复苏契机。在此背景下,去年我国橡胶行.....

2025-04-14     中国化工报

RCEP实施三周年:石化贸易红利释放与挑战并存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石化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

2025-03-31     中国化工报

海油工程卡塔尔RUYA项目首船海管启运

3月18日,由海油工程承揽的卡塔尔RUYA总包项目首船无缝海管完成涂敷,在珠海装船并启航运往卡塔尔最大油田——阿尔沙欣油田。此举标志着该项目正式由陆域预制阶段转入海上施工阶段。

2025-03-31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