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的成立为全行业形成良好的科普氛围带来积极影响。业内专家、企业纷纷响应,为“美丽化工”正名,为宣讲化工知识奔走;同时,也为科普联盟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在科普领域作出贡献的行业专家,以及走在科普队伍前列的企业,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分享了什么科普经验,又对行业科普的下一步有些什么见解。
“要结合社会热点搞科普”
——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
本报记者 李晓岩
2016年6月5日,公益性化工科普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在北京成立。作为该联盟的发起单位之一,中国化工学会在过去的一年里依托行业专家力量,聚焦化工热点问题,化工科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化学工业、维护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日前,记者采访了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
“社会热点事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最好时机,科普工作一定要与社会热点事件结合,这既能显著提升科普活动的公众关注度,同时还能使科普知识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这是杨元一对开展化工科普工作最深刻的一点体会。
近年来,我国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安全卫生的公共认知不断增强,一些石化、化工环境污染及安全事故的出现,使石化和化工行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为了加强石化知识的科普,提高民众认知水平,我们学会及时响应社会热点,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科学解读。”杨元一向记者介绍说。
针对PX事件带来的影响,化工学会与多家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国PX发展论坛,掀起了当时的石化舆论保卫战,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50余家主流及专业媒体发布相关报道、评论近千篇;编撰制作PX科普宣传册,发放几千册,为全社会科学认知PX作出了积极努力。
针对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事件,化工学会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讨论并撰写《雾霾科普解读》等科普资料。他们一方面向央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记者发送;另一方面,在《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媒体上发表,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传播,用业内专家的权威解读以正视听。
“8·12”天津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发生后,化工学会根据科协要求,联合科普中国微信平台第一时间发布了3篇科普文章——《关于危险品,我们应该弄清楚什么》《总理问:“我闻到的是什么”,天津爆炸现场气味为何物?》《天津港爆炸事故中危化品都有哪些?》,阅读量过万。
江苏毒塑胶跑道事件、常州外国语大学毒土地污染事件……这一系列公众关注度极高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成为化工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的抓手,发布科普文章十余篇,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从我们开展的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开展化工科普在抓住时机的同时,还必须增强优质科普内容的供给能力,对社会热点问题给出科学准确、实事求是的解读。”杨元一说。
2016年,化工学会创新科普创作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作者参与,创作丰富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作品。目前,学会组建的专家智库已经达到302人,涵盖我国石油和化工领域多位院士、知名学者与科技工作者。
“除了针对突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我们学会还非常重视化工科普工作的系统化、基础化建设。”杨元一说。
2016年8月,化工学会联合常州大学、化工出版社等单位正式启动了《身边化工大揭秘》科普图书项目,从衣食住行用全方位讲述化工的重要作用,目前该书正在编制中。2017年5月31日,中国化工学会参与编写的《石化与生活》系列科普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这套丛书也成为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献礼之作。
谈及学会今年的科普工作,杨元一用“夯实基础、加强联盟、创新方式、扩大影响”进行了概括。“除了高水平编撰完成《身边化工大揭秘》科普图书,出版科普读物《石化与生活》系列科普丛书之外,开展‘科普中国——PX主题科普活动’是今年的重中之重。我们将通过举办PX科普主题讲座、专题展览、制作PX深度纪录片,讲述PX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公众误解和愚昧,助力化工产业良性发展。”杨元一说。
对于学会下一步的科普工作思路,杨元一表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一环,将从4个方面推进:加强联盟合作,深入推进石化科普联盟的落地工作;推进学科建设,按计划完成科普书籍的组织和出版工作;加强平台资源与渠道建设,扩大科普影响力与受众面;发挥包括院士在内的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作用,挖掘专家库的科普资源。
普及化工知识 消除误解与偏见
巴斯夫大中华区业务和市场发展全球高级副总裁 郑大庆
近年来,由于化工事故依然频发、公众对化工行业不全面的认知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很多化工新项目都因遭遇群体事件抗议而停止,负面的新闻报道导致公众对化工行业进一步误解,“谈化色变”发展成为“邻避效应”。
巴斯夫始终注重化学的教育和普及,制定了覆盖小学、职业中学、大学、博士后以及在职科研人员的全方面教育战略,不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活动,还鼓励和赞助行业科研人员开展各项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企业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1997年,“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首次在德国举办,现已在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开展。在亚太地区,共有超过30万名小朋友参与了这个活动。2002年,巴斯夫选择在中国北京推出此项活动。此后这一理念延伸到上海、南京、重庆等地。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这一活动的儿童超过了17万人次。
在“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安全舒适的实验室中,孩子们由训练有素的志愿老师指导,亲自动手实验,探索奇妙化学世界的奥秘,了解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巴斯夫,我们相信化学能够助力可持续的未来。通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我们希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对化学和科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巴斯夫还为特定的目标群体提供培训项目,例如,学徒培训项目“源”(ROOTS)。学生将接受实验室技术员或者生产线操作员的技能培训。巴斯夫从多个大专院校和技术学校中为本项目选拔实习生,包括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入选“源”项目的实验室学徒将在华东理工大学学习6个月,之后会在巴斯夫接受为期半年的在职培训。巴斯夫为“源”项目的操作员学徒提供了定制课程,第一批学徒已成功毕业,并已在巴斯夫任职。
巴斯夫认为,化工教育、科普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使命,需要整个行业共同承诺,是价值链上下游的一致行动。只有针对利益相关各方的不同诉求,持续不断地沟通、传播,才能让公众了解化工在安全、环保、健康领域的努力与成就,消除对化工行业的误解与偏见,逐渐改善行业和企业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当负面新闻发生时,我们希望通过及时和透明的沟通,避免“妖魔化”“污名化”现象的发生,让公众对化工行业有一种信任和理解,相信化工行业、企业的能力和担当。
与此同时,随着化工科普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整个行业、相关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公众的监督下,巴斯夫作为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将继续以身作则,带动行业提高整体素质。曾经许多参加过“巴斯夫小小化学家”活动的儿童长大成为下一代化工从业人员,并努力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对化工的理解与认识,这让我们对化工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创造美好生活离不开化学。巴斯夫希望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的成立,协同政府部门、专家学者、行业伙伴、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继续开展相关科普工作,让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化工形象深入人心,让化学创造新作用!
图为巴斯夫举办的“小小化学家”活动。该活动自2002年来到北京,现在已经成为每年暑假深受北京、上海、重庆儿童喜爱的一项活动。 (企业供图)
受众不同 科普方式也各异
朗盛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钱明诚
图为朗盛在溧阳公开日上的化学小课堂。(企业供图)
提起化工,不少人也许会联想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气候变暖、碳排放超标,以及危险品爆炸。不知何时起,笼罩在舆论质疑与恐惧阴影下的化学化工被贴上了有害的标签,不仅加深了公众对化学工业的误解,还令学习、研究、从事化工的人遭受冷遇。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化工,但是大家往往觉得化工离日常生活比较遥远,可见我们在化工知识方面的科普是相当欠缺的,这也是人们对化工行业产生恐惧以及误解的一大重要因素,毕竟对于未知的、不了解的事物,大多数人抱有排斥和负面的态度。
如今的化工产业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那个危险的行业。也许一些人群的固有思想难以被改变,可是循序渐进的科普可以慢慢消除他们对化工行业的排斥。
在读学生应该算是最大的科普受众群体,同时针对他们的科普途径也是最多的。学校组织的春秋游目的地以公园与各种展馆居多,其实可以考虑参观一些化工公司的科研基地。在参观途中,可以安排一些化学化工知识科普小课堂,以便学生们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一些化工知识。科普过后可以安排些简单的化工小游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科研人员的工作,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这方面可以参考朗盛公司在各地举办的公众开放日活动。2016年,在无锡和常州开展的朗盛公众开放日共有500多名参观者,包括当地的小学师生、政府官员、社区居民、友邻企业代表、朗盛公司员工及其家属等。参与者参观了朗盛位于无锡、常州生产基地的工厂,并通过朗盛专家带来的化学小课堂和安全知识小课堂,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朗盛还向多所小学捐赠由朗盛公司设计的化学实验包,以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化学知识,并开发他们探索化学领域的兴趣,覆盖超过5000名学生。
2016年12月13日,朗盛第二届“洁净水,滋润未来”大学生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调研竞赛项目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作为第一届活动的参赛者,颁奖典礼上有一位与众不同的发言嘉宾——孙霄,他凭借花生壳的除磷材料获得第一届活动的二等奖。他说:“每天,我们都在实验室里研究很多东西,但是如何让实验室里的成果应用到现实,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经受市场的检验,学以致用,是朗盛给处于象牙塔中的我上的第一课。”
这项活动不仅增近了各校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像水竞赛这样的活动,可以激起青少年对化工行业的兴趣,甚至让他们更积极地步入这个行业工作。
对于学生之外的人群,可以进行更专业的知识科普。如朗盛自2014年开始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共同举办“安全、环保、健康”研讨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分享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以及安全方面的经验及最佳实践。研讨会旨在为政府和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入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和中国化工行业分享先进理念和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仅凭朗盛一己之力,还难以全面覆盖化工科普,希望化工科普联盟可以能够覆盖更多的人群和知识。比如拍摄系列短片,通过各种生动比喻,借助丰富的拍摄手段、呈现方式,使化学化工的知识更加有趣和容易理解,将化工发展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大家,让人们从科学和工程前沿的全新视角,看到不一样的美丽化工。
一位外国专家的化工科普心
——记北京化工大学特聘外籍教授戴伟
本报记者 高艳
6月18日,北京化工大学特聘外籍教授戴伟教授作客“山西科学讲坛”,在山西省科技馆讲授《什么是化学反应?》。500余名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公众聆听了这场科普讲座,太原市60中、65中的校长还亲自带队聆听讲座。有听众表示:“今天的讲座是大福利,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科技馆亲近科学、亲近科学家,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科学家,成为对社会有奉献的公民。”
过去的十几年里,戴伟一直通过不断的化工科普实验演示,让更多的学生、公众了解化工,也希望把化工安全意识根植到大家心中。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热心于化学学科的科学普及和社会推广等公益事业,怎能不让人感动。
在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十大新闻暨行业影响力人物发布会上,获奖者戴伟向大家展示了验证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实验,伟大的科学原理在瓶瓶罐罐间和几步简单的操作中被证实。
“我认为,化学、化工本身就是一个做实验的学科,让小朋友们在实验中体验化学的神奇,尽早去了解化学学科、认识化工行业。同时,通过小朋友们再把相关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家长,让他们也认识我们化工行业的神奇和美丽。”戴伟说,“我喜欢做化学科普,小朋友们也喜欢跟我一起做实验,能享受到这种快乐已经足够了,没想到除了这个快乐外还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谢谢大家!”说到这里,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戴伟获得2016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影响力人物的祝贺,更是对他为中国化学科普所作贡献的感谢。
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成立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从化学化工行业科普教育的角度出发,积极响应科普联盟的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这其中经常能见到戴伟的身影。
戴伟在3个月内两次光临北京广渠门中学。该校副校长邢颖介绍说,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戴伟教授用具体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们梳理知识脉络。流利的普通话、风趣的互动、精彩的化学实验,在座无虚席的报告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通常,戴伟都会用生活中特别常见的东西给大家做科普实验。比如,他会用紫甘蓝和洗衣粉做酸碱指示剂,用厨房除垢剂作为强碱性物质,用柠檬作为酸性物质,再让他们中和作为弱酸性物质,鼓励孩子们通过指示反应做红绿灯。戴伟每次都是先做实验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然后再给大家解释原理,这样的科普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孩子们每次戴上护目镜、穿上白大褂做实验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就是科学家。”戴伟开心地说。
戴伟告诉记者,化工科普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社会上存在很多化学化工行业的谣言,严重阻碍和影响化工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化学化工科普内容研发、创新科普方法和模式、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是化学化工科普工作的关键。
对于未来的科普工作,戴伟表示,第一,应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研发不同化工科普内容。为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为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应重视针对中小学生的化学科普内容研发。第二,要加强科普方法创新研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传播理论和经典案例,加强中国科普工作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第三,由于化学化工行业科普工作具有专业性强、门槛高等特点,开展化学化工行业科普工作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科普人才。建议定期开展科普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化工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科学素质,为今后化工行业科普工作建立人才储备和长效机制。
“未来,我将继续我的化工科普事业,让更多的人理解化工、尊重化工、从事化工,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进入石油和化工行业,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化工科普事业中来,让化工使生活更美好。”戴伟说。
用科普拆除误解的高墙
——访中国石化宣传工作部(新闻办)主任吕大鹏
本报记者 胡惠雯
1年前,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普联盟成立的时候,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宣传工作部(新闻办)主任吕大鹏在成立仪式上说:“石化行业每天面对的大量舆情,有相当多是出自社会对行业的误解,行业企业对于科普工作特别渴求。”
事实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作为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央企“带头人”,在拆除误解的“高墙”、普及石化知识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头,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石化去年启动了“探秘智慧能源”公众开放日系列活动,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最大规模的“拆墙”行动,也是央企中首个品牌化的公众开放日活动。
对此,吕大鹏表示:“近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公众科普工作,成千上万的公众走进了中石化的各个企业,了解了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认可了石油化工对满足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尝到了科普工作带来的甜头。例如,九江石化在上新项目的环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科普工作,主动带领民众了解企业、了解化工,让群众认可了化工项目的建设。环评过程基本没有收到反对意见,这也保障了新项目的顺利建设。”
2012年10月28日,宁波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公告:坚决不上PX项目;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再做科学论证。一个论证5年、500亿元投资的项目,在5天内被全部推翻。
“我们一直在思考,PX事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公众对化工企业缺乏了解是一个重要原因。”吕大鹏告诉记者。
今天,众多石化企业都面临着“邻避效应”的产生,有的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针对这个问题,吕大鹏认为,社会各界对化工行业最不满意的点就是安全环保,而展示安全环保,最好的方式就是开放,把人请进来。看,让周边居民放下心来;听,通过传播让社会公众安下心来;闻,让地方政府知道企业的贡献而支持发展。
据悉,中石化的多家企业通过开放日等活动向社会各界传递着化工知识,增进公众的了解。地处上海的两家企业,上海石化和上海石油,形成了聘请环保监督员、“我爱科普”夏令营、互动座谈交流等特色做法,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公众关注的良性互动平台建设,向社会公众展示绿色、环保和负责任的央企形象。而一位参加完镇海炼化开放日活动的公众代表这样评价:“这是一次《走进科学》的《新闻调查》,镇海炼化干部员工的《实话实说》是最好的《开讲啦》。”
中石化还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科普知识的受众面。去年,中国石化网上博物馆正式上线,该博物馆运用虚拟现实、展馆仿真、数字多媒体等技术,融科普性、互动性和博览性于一体,不仅展现了中石化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还将石油、石化知识传递给千家万户。
谈到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科普应当如何推进时,吕大鹏建议,目前,在科普工作方面,很多企业缺乏经费投入。因此,应该倡导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石化行业要有共同体意识,应该共同做一些事情来消除公众的误解,从而强化企业自身。包括三大石油公司有必要一起合作,加强公众沟通,可以通过第三方组织,比如,与有公信力的媒体的合作,或者由环保部门牵头开展这项工作。
“既要做好开放日活动本身的传播,更要做好石油石化知识的传播、传达。”吕大鹏说,下一步,首批示范单位要持续优化,成为示范中的示范,总体目标是通过2~3年的时间,将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活动打造成独一无二、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石化与社会沟通的标志性品牌活动。
8月28日,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举办“中国石油开放日”活动,邀请地方党委部门、媒体记者、“石油娃”和员工家属100余人参加。通过“现场讲解、视频科普、智慧课堂、厂区参观”等环节开启了关于石油的探秘之旅...
8月12日,行业媒体业务培训班在北京开班。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作培训班动员并授课,中国行业报协会副会长孙福会主持,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雪臣出席。来自行业媒体的近60名新闻采...
夏浓暑盛,万物荣华,在这火热的七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之旅在华昌化工顺利开展。7月25日,由张家港市科协、市融媒体中心组织的小记者们,带着心中的好奇,亲身体验了智能化与数字化带来的革新力量,探寻高新技...
7月12日,中石油东北销售公司与沈阳市沈河区山东堡社区共建中国石油能源科普基地及城市书房——“中书房成长加油站”正式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