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贵州省西北部,有两股细流蜿蜒数百千米,在毕节黔西市汇合,于东北方向流出省界,至重庆汇入长江。这便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因其绵延流长、气势磅礴,也是贵州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乌江因流量充沛、流态稳定、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黄金水道”。然而,当地伴水而生的城镇因乌江而兴的同时,也经历着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
曾几何时,贵州磷产业高速发展产生的大量磷石膏在乌江边堆积。因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渗漏污水从乌江34号泉冒出,使乌江遵义段受到了污染,让江水不堪重负,也让乌江34号泉治理成为贵州省环境污染治理的“一号工程”。有一家企业历经8个阶段、投入10多亿元,圆满完成了“一号工程”整治任务,在2023年因取得良好成效而得到省生态环境厅的通报表扬。
这家企业,就是国内最大的磷化工企业——贵州磷化集团(下称“贵州磷化”)。
青山绿水间,辉映着这家国企的坚守与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磷化正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不负青山。
主动担当 攻克岩溶泉污染治理难题
贵州磷矿资源富集,经过多年发展,磷化工逐步成为该省的特色支柱产业。数据显示,该省99家与磷相关的企业中,有74家分布在乌江流域。
过去,乌江两岸不少磷化工企业因磷石膏产量大、利用率低,发展转型面临诸多“痛点”。传统的磷石膏处理方式大多是地表建库堆放。2009年,乌江镇的渔民们惊奇地发现,乌江水变成了乳白色,尤以右岸最为明显。当地环保部门立即组织专家“会诊”,终于找出了“病因”——由于当时建库的标准不高,磷石膏渣场未进行防渗漏设计,加之喀斯特地貌溶洞多、裂隙多,高浓度含磷污水渗入地下,与乌江地下水汇合,再通过34号泉眼进入乌江。
关键时刻,身为国企的贵州磷化主动担当作为,誓要攻克世界性岩溶泉污染源治理难题。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贵州磷化坚持系统观念,以问题为导向,迅速制定了“1+3”源头治理工作方法:以交椅山磷石膏堆场覆膜防渗为主,协同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雨污分流治理、水平衡治理。
2012年,贵州磷化对磷石膏堆场进行技改,将“湿排湿堆”改为“干排干堆”;2018年至2021年,先后对磷石膏堆积体进行覆膜治理70.71万平方米、对原石灰渣堆存区覆膜治理13.18万平方米、对调节池进行覆膜治理6万平方米,有效降低了渗漏风险。2018年,在实现交椅山磷石膏堆场安全堆存的前提下,企业全力以赴推进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
2016至2019年,企业分两期进行中端污水勘探,建设了600立方米/小时污水回抽处理设施,采用先进的膜过滤技术处理回抽的渗漏污水并实现污水分级利用,运行后乌江34号泉污染浓度大幅降低。
2021年以来,贵州磷化对各区域雨污分流项目进行新建及改造,分别对十四级子坝进行覆土覆绿,扩建万家山排洪沟,改建三区堆存区、下门岗道路运输区域及环山公路排洪系统,实现了各区域雨水有效排放,大大降低了库区污水库存压力。在库区水平衡控制上,加大库区至厂区污水回抽量,合理调配库区污水使用,逐渐削减污水库存量。
就这样,从2009年至今,贵州磷化持续奋战15年,累计投入超10亿元,形成了“源头治理、中间截留、末端兜底”一体推进的科学治理方法,为乌江干流中下游水质长期达到Ⅱ类标准作出了积极贡献。
无水石膏纸箱防水试验。
变废为宝 独辟工业副产石膏利用蹊径
要破解磷石膏污染防治难题,除了对污染本身的“见招拆招”,关键还在“变废为宝”四个字。为此,近年来贵州磷化全力以赴推进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的新路径。
“应对磷石膏资源化利用这个世界级难题,我们要整合社会上多方的资源和优势,依靠集体智慧将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事业做大做强,助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贵州磷化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如是说。
贵州磷化人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今年4月10日,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以磷石膏为原料的环保包装箱生产线建成投产没多久,公司董事长陈忠华就被人“堵”在了工厂大门口。
“陈董,我这里有大量的包装箱订单,你接吗?”来自浙江的胡老板焦急询问。
“胡总,我们这是新建的示范性生产线,已经生产出部分产品。我们可以给您提供试产服务,如果产能还不能满足你的需要,我们可以再建几条生产线。”陈忠华回应道。
胡老板关心的这个项目,正是贵州磷化最近刚落地的全国首条年产2.5万吨无水石膏母粒、包装箱中试生产装置项目。在车间生产线上,由无水石膏和PP树脂混合制成、如绿豆大小的母粒,经拉板、印刷、模切、粘钉制成包装箱,具有防水、防潮、防虫蛀、耐磨、抗压、可回收等特点。这种无水石膏包装箱不仅成本低,且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符合国标及欧盟、美国等对食品外包装的安全标准,与传统包装箱相比质优价廉。每生产1吨无水石膏包装箱,便可减少0.8吨至1.1吨树木砍伐,不产生污水,既经济又环保。
无水石膏包装箱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承载着贵州磷化长达数年的研发心血。
无水石膏纸箱防水试验。
2021年5月,贵州磷化对磷石膏综合利用板块进行整合,成立全资子公司——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探索磷石膏从工业废渣到绿色产品的转变。贵州磷化坚持把工业副产石膏视为放错位置的资源,坚持以技术创新驱动,累计投入30亿元,通过科研投入和技术革新,不断拓展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新场景。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附加值,还有效解决了工业副产石膏堆积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成为推动磷石膏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样板”。
目前,在工业副产石膏产业化方面,贵州磷化走在了行业前端——建有全球最大的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装置,年可生产硫酸60万吨、水泥80万吨,新增工业副产石膏年消耗量140万吨;建设完成国内首个年产30万吨/年Ⅱ型无水石膏生产线;形成了无水石膏包装箱、高精度(互锁式)砌块等系列产品,为建筑领域及高分子领域应用提供了优质原材料,构建了企业新的增长点。2023年,该集团磷石膏产生量840万吨,综合利用6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0.24%,位居行业前列,远高于全国约4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建综合利用项目的陆续投产,利用率有望持续攀升。
践行“双碳” 奏响绿色高质量发展乐章
“双碳”背景下,发展与生态共赢是产业持续向好的题中之义。在节能降碳方面,贵州磷化同样不遗余力。
按照“着力既有产业减排+优化布局转型升级增量产业+环保产业减碳”的原则,通过“3+2”模式(即“既有装置技改、落后装置关停、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副产物利用、生态治理”),2023年贵州磷化取得了能源消费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同比均大幅下降的亮眼成绩单。特别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和精细管理,该集团实现工业产值万元能耗同比显著下降19.34%。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贵州磷化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和持续投入。
在对既有产业减排方面,贵州磷化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通过减少煤炭消耗量,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从而实现能源结构低碳化,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负荷和碳排放强度。二是实施项目装置技术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及用能设备。集团产品体系从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有效降低了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另外,他们还通过机电设备能效改造、用能工艺改造,降低电能消耗;通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及用能设备,避免电能浪费。
沙坝土矿矿井水处理站总处理能力已达每天80000立方米。
技术改造提升了生产过程的环保性能,也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精细化管理,该集团净化磷酸转固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吨酸矿耗降低了30千克,石膏水溶磷下降了0.18%,氟收率提升了近6个百分点。该集团的尾矿综合利用技术,将磷回收率从92%提高到95%;酸性废水回用选矿技术,每年可减少270万立方米水取用量,节约270万立方米废水处理费用、5万吨硫酸用量……一系列技术“组合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些亮眼的数据,是贵州磷化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其追求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
在减排降碳的同时,贵州磷化还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在大水工业园磷化工生产装置尾气的深度治理项目上,贵州磷化通过30万吨DAP布袋除尘系统,成功将颗粒物排放指标降至原来的50%,硫酸烟气氨法脱硫工程也已顺利投入试运行。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为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目前,该集团正持续推进减排降碳重点治理工程的进度:瓮福发财洞水处理系统针对重安江汛期污染强度高、汛期突发意外溢流等问题,持续实施废水处理设施提质扩能增效工程,利用原有应急池新建大岩水处理系统,发财洞总处理能力已提升至2万立方米/小时,并同步实施了中端雨污分流工程,减少清净水的混入;乌江34号泉黄金桥水处理系统持续进行系统优化,实施了增加围堰、配电室改造等补强工程;贵阳化肥公司磷酸二铵、硫酸等排口尾气治理项目进入实际实施阶段;瓮福集团在福泉市流域各断面新增7套水质在线监控系统,实现水质指标及时获取、预警和快速响应……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磷化的磷酸二氢铵、净化磷酸两个产品已成功取得碳足迹评价证书,这在贵州省内新能源行业原料供应链端开创了碳足迹认证先河。
吃干榨尽 开启磷化工转型升级新篇
磷化工属于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如何撬动“精细化”这根“杠杆”,延展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是摆在产业转型升级路上的一道关口。为此,贵州磷化锚定“吃干榨尽”这一原则,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争让有限的磷资源释放最大的产业效能。
“1468”项目现场。该项目自立项之日起,便以每年消耗磷石膏140万吨、生产硫酸60万吨和水泥80万吨的庞大规模备受瞩目。
在磷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贵州磷化深入实施“富矿精开”战略,促进磷资源供需两端有效平衡、高效配置。2023年,该集团新增磷矿资源1.12亿吨,吨磷酸矿耗同比下降25千克,节约矿石7.75万吨;石膏水溶磷同比下降0.18%,节约磷资源2.79万吨。此外,依托全球独有的磷矿共伴生氟资源回收利用商业化技术及现有12万吨/年无水氟化氢产能,集团每年可减少战略性资源萤石开采和加工近28万吨、节水300万吨、减少使用硫酸32万吨,有力助推了我国氟化工行业减碳,也为我国战略性氟资源获取开辟了一条绿色循环的新路。
在“减肥增效”方面,作为国内磷复肥龙头企业的贵州磷化,一方面扛稳保供职责,把磷资源的价值充分体现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则充分利用磷复肥制造基地的平台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市场前景相对较好的高端水溶肥、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肥、功能性微生物肥等深加工高档特种肥产品,并在全国首家推出磷酸脲、聚磷酸铵等新产品,实现“减肥增效”。
在拓展下游应用方面,贵州磷化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该集团大力发展低能耗湿法净化磷酸及下游产品,兼顾热法磷酸及下游产品,实现资源的优质高效利用。贵阳化肥公司PPA装置投产及既有装置持续扩能,到“十四五”末力争形成300万吨/年湿法净化磷酸产能。此外,该集团还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行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马场坪新材料公司年产4万吨磷酸铁、息烽开瑞科技年产3万吨磷酸铁项目正常运行,开阳开泰公司年产6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顺利投产试车,实现了贵州全省六氟磷酸锂产能从无到有的突破。2023年,集团共生产新能源电池材料及原辅料189万吨,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对收入的贡献率首次超过60%。
在推动清洁用煤和高效用煤方面,该集团采用洁净煤气化技术,持续推进磷、煤、氟及新能源材料产业耦合发展,由传统煤化工产品向新能源、新材料产品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结合区域产业、产品差异性及定位,集团有针对性地开发绿色化、高端化和差异化产品,如双氧水、氮氮二甲基甲酰胺(DMF)、电解液等。
由于在绿色转型等方面的一系列努力,2003年,贵州磷化工业产值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连续3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磷化人一直深谙这个道理,并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绿色方法论,走出了一条独具亮点的绿色发展路。而有了绿色底色的加持,这艘中国磷化工的“巨舰”正逐浪而行,快速驶向更深更阔的海面。
5月28日,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东方市第二十一届科技活动月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在东方市文化广场正式启动。东方石化积极响应地方号召,选派15名员工参加开幕式及当日主题活动,通过实地
日前,华北石油工程沙特项目钻前施工团队承建的HAJR-802水井井场建设项目圆满竣工,较30天设计周期提前9天高效完成,获得沙特阿美公司评价等级的“1”级,此次最高评级充分彰显了中国石化海外工程建设的...
5月27日上午,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2025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平煤神马尼龙科技公司凭借卓越的科技创新实力,斩获多项殊荣。分别荣获“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集团最高技术奖”、2024年度集团“科技先进单位...
5月21日,中国石油渤海钻探钻井四公司一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华北油田“压舱石”项目的蓬勃发展态势。1-4月份,开钻40口、完井31口,累计完成钻井进尺145264米,平均钻机月速4431.32米/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