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2024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领衔作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中心主任王灿表示,截至今年5月,全球已有151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120个国家以法律或政策文件形式确立了目标的法律地位,86个国家提出了详细的碳中和路线图。这意味着全球碳中和行动已从目标设置迈向执行阶段。
据介绍,为系统盘点全球碳中和行动进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环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高校和机构研究人员,共同编写了《报告》。《报告》系统评价了全球197个国家在碳中和承诺、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国际气候合作等方面的进程,为推动各国深化碳中和转型、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巴黎协定》温升目标的差距提供了系统、客观的信息。
据王灿介绍,《报告》延续对各国碳中和目标、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维度的进展评估,并在2023年报告基础上更新完善了“目标—政策—行动—成效”量化指标体系,其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和气候立法两个特别专题。《报告》指出,全球碳中和进程正从目标设置迈向执行时代,各国在碳中和目标方面进展显著,但政策、行动和成效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当前,碳中和技术发展速度、气候资金规模与国际合作现状都不足以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弥合全球碳中和进展与目标之间的执行差距,离不开技术、资金和制度上的完善。实现全球碳中和,需要“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既要平衡各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法律体系和技术路线的差异,充分尊重各国碳中和路径的多样性;还要加强信息披露和技术与资金需求评估,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动先进低碳技术在全球的有效扩散。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发布会上表示,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为保障“双碳”目标实现,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在能源、工业、交通等主要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健全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氢能及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产学研融合和低碳技术落地转化,推动各类产业绿色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介绍,不同于诸多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再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抓手。减污与降碳协同推进的依据,在于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因此,通过在政策层面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治理思维,能更好地实现环境质量综合提升和碳排放的有效降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认为,推进碳中和将带来产业重构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希望通过《报告》的发布,为各方推动碳中和,弥合目标和行动之间的差距提供帮助。
在日前举行的2024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石化龙头企业及氢能产业链中坚力量代表共同为推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发声。他们一致认同:现阶段,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如何降低全链条成本,进一步扩大氢...
由中国石化河南油建公司承建的川西地区高氯废水低温蒸馏处理站三期工程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全市土壤环境保持稳定,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覆盖。施工期间,该项目部坚持绿色低碳施工,注...
随着政策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更加规范,区域性碳市场也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国家碳市场仅覆盖造林碳汇等极少领域,地方大量生态贡献蕴含的碳资源无法开发,亟须找到破解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