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必和必拓拟购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的消息传出后,外界对于中国钾肥“受制于人”的担心愈加强烈。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拥有钾肥进口成熟的谈判模式和较强的议价能力,且随着自给率的提升和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钾肥的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小。专家同时指出,国内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国内自给率提升
由于国内钾肥主要依赖进口,而国际钾肥产业正体现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外界担心“缺钾”的中国会在进口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专家提出,随着一些大项目的逐渐投产,中国钾肥的自给率不断提升,形势与前几年相比有所改善。
数据显示,折合成氧化钾后,2009年中国钾肥产量为312.7万吨,进口量为198.3万吨,再加上国内企业在境外生产、供给国内消费的产量,全年消费量约为600万吨,自给率超过51%。随着国内产量的稳定增长和自给率的上升,与其他钾肥进口国相比,中国通过谈判而获得的进口钾肥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
据了解,中国自2005年开始参与钾肥谈判,由五矿商会组织,中化集团、中国农资集团等10多家企业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价格钾肥巨头进行谈判。由于钾肥进口后需要销售,拥有庞大销售网络的中化、中农在谈判中具有实际话语权。
信达证券研究员郭荆璞预计,未来中国钾肥的自给率将继续提升,达到约60%,进口压力会进一步减小。郭荆璞认为,虽然国内钾肥供不应求,但从全球看,钾肥供大于求,不必担心钾肥价格大幅度增长。
企业应加快步伐“走出去”
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长期规划,国内钾肥供给将形成1:1:1的格局,即国产、进口、境外各三分之一。从目前的数据看,国内企业在国外生产的钾肥还没有形成足够规模,企业需加快步伐走出去。专家认为,未来十年这一目标可能将逐步实现,国内的生产压力也将有所减轻。
据透露,目前国内企业在国外开采钾矿已初现成效,中国企业在老挝有5个项目,其中1个已形成产出;在加拿大有2个项目;在刚果(布)有2个项目,其中一个还在谈判。除了买资源,国内企业“走出去”还采用了购买股权的形式,与国外企业共同承担风险。
郭荆璞指出,国内钾肥企业“走出去”的成效并不显著,真正负担起“中流砥柱”作用还需一段时间。实际上企业“走出去”面临各种问题,比如非洲虽然有矿,但基础设施较差,开采后如何运输是一个问题。即使在加拿大这样的国家采矿,企业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控制权,因为相关的运输线路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
从滴滴卤水,到粒粒钾肥——60余年奋进,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盐湖)下属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盐湖股份)扎根察尔汗盐湖,建成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为端牢中国饭碗立下功勋。...
7月16日,202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主论坛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办。中国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昭飞在大会上作题为《构建盐湖...
“‘十五五’期间,钾肥行业要坚持‘内稳外扩,内外兼修’的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国内钾资源勘查与储备,统筹布局加速推进境外钾肥基地建设,优化钾肥品种并提高储备应急保障能力。”在上周举行的2025世界钾盐...
7月16日,在2025世界钾肥钾盐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表彰仪式上,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授予“2024年度钾肥保供稳价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