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7日从“高质量发展在申城”上海市政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大零号湾”地区已集聚“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优质科技企业在这里正快速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零号湾”区域估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12家,估值超10亿元的企业有30家,正在形成上海科创的“核爆点”。
培育产业链条“试验田”
闵行区位于上海地理版图中心,是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和沟通全球的重要枢纽门户,具有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早在2015年6月,在距离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一路之隔的一栋5万平方米商务楼内,“零号湾”正式诞生,旨在打造产学研一体转化链条的“试验田”。
当记者来到位于“大零号湾”的“华谊·万创新所”,映入眼帘的是时尚感十足、现代大气的厂房。这里是“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区的核心地带,已丝毫看不出华谊集团旗下大中华正泰橡胶老旧厂房的痕迹。他们对停产闲置的厂区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厂区焕然一新,蝶变为以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创园区。
加快形成创新“动力源”
据主办方介绍,“大零号湾”的“零号”意为“成为所有创新的源头”。近年来,“大零号湾”实现“0”到“1”的跨越,众多科技成果在这个小生态里逐渐落地、成长,并实现示范效应。今年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旨在进一步增强科创集聚区“科技属性”,更好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创新“核爆点”。
《建设方案》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至2023年年底,“大零号湾”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
同时,上海市闵行区联合市级部门、区域高校、市属国企组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管委会,设立“大零号湾”专项资金和区校合作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全球引才计划、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
上海市闵行区委书记陈宇剑介绍说,现阶段,闵行区已建成74万平方米科创载体,集聚一批优质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创园区。
一批企业生根发芽
上海“交大系”科创企业是上海“大零号湾”的科创主力之一。2020年年底,上海交大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科学家躬身入局。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500亿元,其中估值超过两亿的企业有29家,相当部分为科学家创业,站上产业第一线。
随着科学家创业渐成气候,2022年3月,上海交大发起了“天工计划”,旨在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助力构建交大系创新、创业、创投的良性互动生态。而“天工之家——科学家创业服务中心”将为科学家创业提供实体空间的支撑,构建资本与科学家沟通的桥梁。
作为国内高校的率先探索,上海交大“天工计划”与学校发布设立的“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了“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工计划中已经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1.98亿元,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图灵量子、辉羲智能、节卡机器人、唐锋能源等一批上海交大科学家参与创业的企业,已在“大零号湾”生根发芽。
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上海闵行建设“大零号湾”金融港,首批24家基金和金融机构已经入驻。此外,闵行还发起设立“大零号湾”创投基金和科技产业基金,基本形成从创业扶持到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全链条的金融加速支撑体系。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及周边地区,可以说是上海科技、产业、人才、资源最丰富、最完备、最具实力、最具潜力的地区。”陈宇剑说,闵行区将聚焦这一地区,加强基础研究,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具有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
9月6日,由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CDMO产业发展圆桌会议在大连举行,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家来长兴岛投资兴业,集众智、聚合力、共发展,助力长兴岛早日成为“中国原料药高地”“世界原料...
浙江岱山经济开发区将党建深度融入企业服务、人才建设等中心工作,切实做好“融合”文章,不断深化“蓝海红链益企精彩”园区党建品牌建设,全面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园区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近日,位于襄阳市谷城经济开发区谷城循环产业园区的湖北景锂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从回收的锂电池磷酸铁锂废料中提取高纯度的碳酸锂、磷酸铁等材料再次利用,...
8月28日,在青岛举行的“共享合作机遇,共赢发展红利”济南合作新机遇专题推介会上,总投资11亿元的宁波清泰年产2.5万吨高纯石英砂和1万只光伏石英坩埚项目签约落户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