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由中化华油建设集团承建的国内首条具备掺氢输送能力的长距离高压管道项目包头——临河输气管道工程(2#—5#阀室)顺利通过初次验收。
该项目总投资9.1亿元,全长258千米,最大输气能力可达12亿立方米/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天然气基础建设项目,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全线预计8月底试运行,10月实现达产保供目标。
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白勇介绍,该项目采用国内外先进集成运用的建设技术方案,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输送天然气,还能为下游钢铁、化工等产业输送绿氢,大幅降低运输和储存绿氢能源的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内蒙古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项目首次使用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管道平台建设,实现工程现场可视化管理、数据库伴随式采集及档案资料在线归档,提高工程管理水平。项目部加强前期资料、过程资料以及验收资料的全过程档案保存和管理,完成管道建设全数字化移交目标,为推进实现智能化运行、完整性管理打下基础。
据悉,该项目的建设可实现西部天然气公司长庆—呼和浩特复线输气管道与长庆—乌海—临河输气管道的有效连接,达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的目标,并可满足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以及乌海市工业用户及所属旗县区天然气输配工程的用气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有力保障管线周边区域天然气安全、连续、稳定供应。
链接
掺氢高压输气管道工程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是技术难度大。掺入比例、流速、温度等参数的变化,会影响管道内混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对管道材料、设备、仪表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技术标准制定、试验验证、风险评估和监测控制,以保证管道系统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
二是需要兼顾天然气和绿氢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天然气和绿氢在使用端有不同的需求和标准,因此在输送过程中需要保证两种能源产品的质量不受损失或污染,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有效地分离或利用。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以及供需波动等稳定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截至6月23日,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首台天然气压缩机组“燃气改电驱”示范项目已成功运行40天,预计可年减排二氧化碳2000余吨。
6月29日,由中国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投资、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EPC总承包的中国能建兰州新区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完成满负荷联合调试,成功产出纯度达99.9999%的高纯度氢气。作为西北地区首个规...
河南油田工程院双河采油工程所研发的“泵封一体双封快速换层管柱技术”控水增油效果显著。今年前6个月,该技术在169口油水井上成功应用,累计增油1675吨,同时高效控制无效注水4220万立方米,累计降低作...
近日,寰球吉林化建公司在19道大口径管道焊接任务中,其中3道关键“黄金口”焊接首次应用免充氩膏剂背部保护技术,267张探伤底片实现一次合格率达100%,创下“零返片”纪录。
6月30日,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BJC-FJ直连型特殊螺纹套管在新疆油田首口“套中固套”试验井成功下井应用,为非常规油气老井剩余油气资源二次开发、挖潜增效提供了装备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