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凌天脊览众山――山西天脊集团发展历程回眸

    太行,因其高峻而有“天脊”之美称。就在这片热土上,我国第一代复合肥事业的创业者建起了天脊集团(原山西化肥厂)。
      

    作为亚洲最大、中国第一的以煤为原料生产硝酸磷肥的大型复合肥企业,在建设初期,它曾以16.5亿元的巨额投资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它的成立,一举改变了我国氮磷肥比例失调的情况,结束了我国复合肥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从1987年投产以来至2008年,它累计生产复合肥1467万吨,占据了全国复合肥市场15%的份额,其中硝酸磷肥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90%以上;从2000年正式交工验收到2008年,它实现税金超过15.5亿元。它就像是一个大的煤化工企业家梯队培养基地和技术骨干的练兵场。多年来,从这里走上省级领导岗位的有1人,担任全国各地煤化工企业领导的有40多人,500多人成为全国煤化工行业技术专家。它所生产的天脊牌硝酸磷肥,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两项国家级荣誉,品牌价值达29.72亿元。

      现在的天脊集团生产区


      
      7年选址:
      千钧重锤落潞城
      
      
    1972年3月7日,原燃化部在《关于晋城煤化工基地规划工作安排》中提出,要在山西建设年产合成氨30万吨的大化肥厂。几乎与此同时,由山西省组织的山西化肥厂选址调研工作开始。
      

    从1972年4月25日到11月18日,选厂工作组对洪洞、运城、永济、河津、阳城、襄垣、潞城、原平、黎城这9个县进行了3轮调查。最后,工作组认为只有潞城、河津、黎城3个县的条件比较优越。1974年4月,原山西省革委会在《30万吨合成氨建厂选点的调查报告》中将潞城、河津、黎城这3个区域上报给原国家计委和原燃化部。
      

    1975年7月1日,山西省建委在报送原山西省革委会工交办公室的《关于对以煤为原料30万吨/年合成氨厂厂址选择报告的审查意见》中,基本同意在潞城微子镇建厂的方案。8月13日,省革委会批复:同意。11月15日,山西化肥厂筹建处从太原迁到潞城。
      

    1976年4月,原石化部在《关于山西化肥厂建设问题的讨论纪要》中,要求工作组在潞城附近再选几个厂址进行综合比较。这已经是第四次选址。
      

    1977年5月,选厂工作组又正式把潞城微子镇作为推荐厂址上报,同时对其条件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汇报。至此,山西化肥厂的筹备时钟已走过了5年。
      

    当时,不少人认为厂址的选择已成定局。但好事却总是多磨。1978年2月8日,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王谦在太原进行了3天的现场勘察。一个月后的3月13日,原山西省革委会向国务院、原国家计委呈报了《山西化肥厂计划任务书》,推荐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作为山西化肥厂厂址。
      

    厂址的变化又一次牵动了国家领导人的心。这边与外商的谈判已经完成,设备购买合同已签署,但那边在厂址选择上还有分歧。为此,原国家计委和建委指示原化工部尽快落实。
      

    1979年1月15日,原化工部李艺林和杨叶澎两位副部长率领有关司局长和技术人员来到太原。同年8月上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国家计委副主任金熙英到山西视察。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汇报,他们认为侯村的供水不可靠,要大家做好回潞城的思想准备。但问题还没有因此解决。9月30日,原化工部向原国家计委、建委报送的《关于山西化肥厂厂址问题的报告》认为,把厂建在太原磷肥厂旁边较合适。
      

    1979年12月12日,原国家计委、建委再次在北京召开山西化肥厂厂址问题会议,推荐潞城为厂址,并很快向国务院呈送《关于山西化肥厂厂址问题的报告》。
      

    1979年12月28日,原国家计委、建委呈报的文件在5位国务院副总理之间传阅。一个重要的决策即将诞生。谷牧副总理批示:这个问题吵了好久,就决定在潞城吧!请先念、秋里、世恩、一波同志批。之后,李先念、康世恩两位副总理圈阅;余秋里副总理批示:同意;薄一波副总理批示:完全同意。
      

    5位副总理对一个建设项目同时作出批示,这在共和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历经了7年的选址问题,终于在这一刻一锤定音。1980年4月1日,由山西省任命的首批领导班子成员率40余人进驻潞城,立户办公。
      
      
      10次办公会:
      创业艰难百战多
      
      
    谭竹洲(原化工部副部长):1982年到1991年,为解决山西化肥厂基建和试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原化工部、山西省委联合召开了10次山西化肥厂建设办公会议。这10次会议最大的意义在于统一认识之后统一行动。1983年到1990年,我们交了很多“学费”,会议对统一认识非常有利,对走上正轨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在其他企业是不多见的。
      

    1982年7月15日~24日,山西省政府和原化工部在太原召开了山西化肥厂建设史上的第一次办公会议。时任山西省委副书记王克文、山西省副省长麻贵书、化工部副部长林殷才主持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原国家经委、水利电力部、化工部,以及山西省政府、设计施工单位、配套建设单位和山西化肥厂等87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共229人。
      

    1983年1月12日,当时已79岁高龄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取了原国家计委负责同志关于山西化肥厂重点工程的情况汇报后,指示说:“要把大力发展复合肥料作为方针定下来。如果走发展复合肥料的道路,我们就要下决心投资,把复合肥料厂搞上去。”
      

    为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1983年6月7日到9日,山西省政府和原化工部在长治市召开了山西化肥厂第二次建设办公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山西化肥厂的正式开工日期。
      

    1983年7月25日,山西化肥厂举行了建设工程开工典礼。人们无法忘记,两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开进工地时是多么壮观。而为了化肥厂的诞生,老区人民更是让出了5400亩土地。从建筑工人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打下主厂房的第一桩开始,中国第一代复肥事业的台柱就立起来了。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厂,它牵动过不少国家领导人的心。1983年8月1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风尘仆仆地来到山西化肥厂建设工地视察和听取汇报。他们特别指出:“这个厂具有全国意义。”他们还对施工、建设等条件提出了要求。
      

    白玉祥(原山西省化工厅厅长):山西化肥厂引进的是德国、日本、挪威等8个国家的设备和专利技术,这些设备有些先天不足和水土不服。由于煤的来源复杂,质量无法控制,厂领导得带头到备煤车间劳动,和大家一起砸煤;造气设备因煤的质量运转不正常,锅炉一天要跳几回车。那几年,几乎每个设备都有问题,每走一步都步履艰难。1987年6月12日,山西省政府和原化工部在山西化肥厂召开第七次建设办公会议。时任化工部部长秦仲达、副部长潘连生和山西省委的领导主持会议。会议主要研究解决山西化肥厂建设试车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这次会议后,事情开始有了转机。时任化工部副部长潘连生在山西化肥厂常常一呆就是几个月。他说,这是部党组给他下的死任务,要求他“开不好就别回来”。1987年7月31日,合成氨装置气化炉化工投料点火一次成功,正式投料试车,这揭开了山西化肥厂投料试车的序幕。当时,潘连生一直守在合成氨系统开车现场。当年9月18日16时05分,从复肥干线B系列的灰色包装筒内徐徐涌出灰色颗粒状物品――山西化肥厂生产出第一袋硝酸磷肥,试生产成功仅用了3天6小时05分,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当年12月30日,30万吨合成氨装置工艺流程全部打通,时任化工部副部长谭竹洲现场坐镇。1988年3月31日,合成氨、复肥、硝酸三大装置流程全线贯通,第一次实现同步运行。
      

    为保证复肥装置连续运行5天,1988年5月13日,有关方面召开了复肥连运动员会。大家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倒班的同志下班后还坚守现场,哪里有问题就冲到哪里。最后,装置连运了四天半,共生产复肥9194吨。这边加紧试生产步伐,那边,时任化工部部长秦仲达率队在日本谈判,解决了当时复肥袋式过滤机的问题。最后,日本方面赔偿了山西化肥厂两台转鼓式过滤机。
      

    1991年4月13日,山西化肥厂第十次建设办公会议在京召开,主要议题仍是解决建设试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努力,到这年8月,山西化肥厂终于创造了第一个高产月,化肥生产突破4万吨。也是在这一年,硝酸磷肥产量达到33万吨,第一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十年磨一剑。截至1992年7月,山西化肥厂实现了合成氨、硝酸、复合肥三大产品的稳定生产,完成了第一次创业。      
      
      
      
      8年打磨:
      终于通过国家验收
      
      
    在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创业中,山化人又付出了长达8年的奋斗。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当崛起的喜悦挥之即过时,引进设备的先天不足又使企业布满阴云;试产过程是个事故频发的过程,装置开开停停,员工疲于抢修、抢险,工厂产量在低谷中徘徊,亏损高达7000万元;化肥大量积压,资金运转十分困难,工厂举步维艰。此时,适逢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化肥销售从“坐商”变为“行商”,山西化肥厂和许多企业一样,陷入了困境。这年7月,王孝书坐在代理厂长这把椅子上,开始了抽丝剥茧的思考和大刀阔斧的改革。
      

    王孝书(原山西化肥厂厂长):从1992年9月开始,我们在全厂实行以分厂制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步棋初见成效,到12月17日,工厂第一次提前14天全面完成全年奋斗目标。1993年,我们从转换内部管理机制入手,进行了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内部银行。1995年,厂党政联席会提出了“管理迈大步,大力反事故,苦练硬功夫,从严带队伍”的20字治厂方针和“自强不息、自加压力、自觉奋斗、再攀高峰”的企业精神。这些提法得到了原化工部副部长谭竹洲的肯定。
      

    1995年4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再次来到山西化肥厂,确定了山西化肥厂的达产目标是60万吨硝酸磷肥。当年12月27日,厂里的复肥产量突破50万吨大关。1996年5月12日,时任化工部常务副部长贺国强到山西化肥厂考察后,“精料、连运、降耗”被确立为生产方针坚决贯彻执行,这成为保证生产的最有效措施。同时,企业采用“模拟法人”制度,将有条件的二级单位全面推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达产达标配套工程也在1997年5月启动,时任化工部部长顾秀莲为工程奠基并剪彩。

                   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前排右二)到山西化肥厂(天脊集团前身)视察

    1997年10月10日,山西化肥厂整体改制为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改制后,集团进一步实现主辅分离,初步建立了公司子母体制,实现了母公司轻装前进、子公司自负盈亏。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巩固完善企业改革成果的同时,天脊集团还将条件成熟的两个下属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天脊集团年产20万吨硝酸铵工程建成投产,复肥产量突破80万吨大关,创试生产以来最高纪录。
      

    与改革同步进行的是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大胆向洋设备“开刀”的试生产。据粗略统计,天脊集团先后投资9000万元,进行了800多项技术改造,其中大规模的技改就达80多项,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装置的连运水平不断提高。许多技术经过改造后,天脊集团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大型鲁奇煤制合成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2月22日,山西化肥厂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天脊集团的生产经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企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也标志着天脊集团完成了第二次创业。
      
      
      5个转变:
      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王光彪(现任天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我一上任就面临国务院第39号文件下发后化肥流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营销环境不断变化,我们惯用的营销理念、经营策略、营销组织都受到了各种新挑战。以前企业营销更多依靠的是有形的资本,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知本”,即营销人才。基于此,我们通过规范市场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对销售工作的责、权、利进行了重大调整,销售队伍迅速壮大。当年,140多名销售员临危受命,奔赴全国各地,走上销售战场。2001年,公司化肥销量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达到111.47万吨;2002年,公司化肥实物量实现完全销售;2003年,公司化肥产销率依然达到100%。目前,天脊的销售网络遍及全国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区市,建立了8000多个销售网点,市场占有率达到95%,保证了公司化肥产销率连续9年一直保持在100%。2001~2003年,天脊牌硝酸磷肥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双桂冠,“天脊”品牌价值达29.72亿元。
      

    同时,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推进“五个转变”,即:在发展定位上,推进由传统煤化工向新型、高效、具有天脊特色的现代煤化工转变;在产业结构上,推进由以化肥为主的单一支柱结构向以资源为依托、化肥化工并重、上下游互补的多元化支柱结构转变;在产品结构上,推进由简单初级产品偏重的结构向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多元、适销、高端、成链的结构转变;在发展方式上,推进由以新建项目为主的“自我滚动式”发展向新建项目与兼并重组、低成本扩张相结合的“两轮驱动式”转变;在发展动力上,推进由现行管理机制加快向技术、管理、制度、人事等机制创新的方向转变。
      

    王俊彦(现任天脊集团党委书记):为了推进新的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发挥优势,做强主业,内外并举,科学发展”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工程技术人员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努力打造符合天脊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奠定了天脊发展的坚实基础。面对去年下半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公司上下紧紧围绕王光彪董事长提出的“8大应对策略”和“24项具体措施”,深化企业内部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确保了企业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健康平稳发展。
      

    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生产经营的要求,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近年来,天脊集团先后投资建成了27万吨/年硝酸装置、13万吨/年苯胺装置,并完成了合成氨改造扩能工程。天脊还异地新建了高平“40/60”项目(36万吨/年合成氨、4万吨/年甲醇、60万吨/年尿素)。今年5月25日,山西天脊潞安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焦炉气制甲醇项目顺利产出合格的精甲醇。这是我国第一套建成投产的年产30万吨焦炉气制甲醇项目。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方向,按照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以及煤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天脊集团又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期间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把企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天脊正在向着一个个事业高峰不断攀登。

1983年7月25日,山西化肥厂正式开工建设。图为开工现场。(本文图片由郑连进提供)

关键字:天脊集团
相关推荐

潞安化工天脊集团划分销售战役服务“三农”

  因季节时令不同,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把化肥销售划分为“销售战役”来布局深耕。从1-4月份化肥销售第一战役的销量业绩来看,全体销售人员在销售前线打冲锋中,“打”出了满意效果,为完成全...

2025-05-21     中化新网

潞安化工天脊集团实施品牌战略提升竞争能力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5月8日21:30,山西卫视播出的“我最喜爱的品牌商标”电视大赛决赛颁奖晚会上,“天脊品牌”喜获银奖。  据了解,“我最喜爱的品牌商标”活动在全省引发关注。....

2025-05-12     中化新网

潞安化工天脊集团:奋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既要推动新兴产业“立起来”,又要推动传统产业“稳得住”。

2025-05-08     中化新网

潞安化工集团党政主要领导到天脊集团调研

5月6日,潞安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志清,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军祥到天脊集团调研。王志清强调,要聚焦“完善责任、落实责任、层次管理、追究责任”闭环管理机制,围绕集团各项安全要求,主动落实、逐项...

2025-05-07     山西能源和化工

潞安化工天脊集团找准安全培训抓手夯实生产基础

  从今年4月份开始至6月份,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集中三个月时间,以“两个责任体系”“两个持续提升”为有力抓手,全覆盖开展“起底式”全员安全培训教育,进一步提升职工业务技能和风险管控能...

2025-04-23     中化新网

潞安化工天脊集团劳模拼搏奉献诠释“劳模精神”

  4月16日,潞安化工天脊集团(以下简称天脊集团)隆重表彰2024年劳动模范。21名劳动模范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勇于挑大梁、敢于打冲锋,成为全体干部职工对标学习的榜样。  40年的天脊,天脊人在....

2025-04-17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