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却长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成果产业配适度不够等问题。如何发挥高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召开的第七届石化联合会与重点高校科研工作交流对接会上,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在内的十所涉化高校,畅谈了他们所做的探索。高水平、有组织地进行学科布局、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关键路径”。
心怀“国之大者”,强化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基石,是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立足点。比如,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一方面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布局与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前瞻布局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领域,提升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原始创新水平,解决“从分子到工厂”全链条过程科学和工程问题,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清华大学化工系则制订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针对“双碳”背景下的化工,强化资源生态高分子、新能源化工、微纳化工、合成生物技术等化学工程学科基础前沿研究。
坚持特色发展,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靶向性,是高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比如,北化大化学工程学院主攻绿色化学工艺与节能减排、分子催化工程与绿色能源等,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并着力提升学科发展与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度,以学科为引领,增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靶向性。清华大学化工系在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系统工程、生物化工、高分子材料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研究方向,同时十分注重绿色低碳循环技术的发展。
产学研深度融合,填平产学研之间的鸿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华东理工大学的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与应用转化特色鲜明,他们成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许可合同额全国高校第二,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额全国高校第三。西安交通大学深入产教融合,推进成果转化,2021年至今,落地千万级横向项目/中心共10项。2023年,他们与国家能源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低能耗低碳排放氮气-水光电催化合成氨关键技术工艺包开发及工业示范”,合同金额达1870万元。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高校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一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双向奔赴中,正愈发相辅相融,激发出更多的产业跨越新动能。
3月22日,钛白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届理事会2025年全体会议在广东惠州召开。钛白粉行业专家围绕钛白粉产能剧增、上下游协同发展、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深入探讨,为治理钛白粉行业“内卷式”竞争建...
2025年3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802号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日前,司法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就《条例》有关问...
2025年3月22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届大会以谋篇定策“十五五”低碳转型谱新章为主题。中国化工报记者获悉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