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陶华冰带领团队研发的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电解槽斩获8000万元新订单。
以往PEM制氢装备无法大规模商业生产,主要因为PEM电解槽性能普遍较低,同等制氢量需要较多昂贵材料投入,如膜电极上的催化剂依赖铱等贵金属材料,价格昂贵、利用率不高且寿命较短。因此,我国急需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电解槽,重点突破阳极催化剂、膜电极等核心材料制备技术,实现高电流密度、高能量转化效率和高稳定性。
研究团队开发的可批量制备、高工况活性的核壳结构催化剂,降低了设备对稀缺贵金属材料铱铂的载量,并通过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使新设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工作效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升,从而整体降低制氢成本,突破了该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疆首个综合能源站。2024年,该装备还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5月9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殷利民作为第一作者,宋宝安院士和宋润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Bulletin》(影响因子18.8)上在线发表“C.....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团队通过给发光二极管(LED)“拍片子”,找到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性能瓶颈的原因,并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纯红光钙钛矿LED。
近日,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博孜—大北气田”完成采出水电解制氢试验,标志着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攻克了油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