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简称十三化建)的大日子。60年前的今天,经原国家劳动部批准,十三化建在北京正式组建成立。2023年10月16日,十三化建迎来六十周年华诞。
风雨兼程六十载,峥嵘岁月谱华章。自成立以来,十三化建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远涉海外。在国内,十三化建在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承建包括国家大中型重点项目在内的化工、石油、电力、轻纺、城建、交通、环保各类工程3000多项,年施工生产能力超百亿元;在国外,尼日利亚、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身影。
六十载沧桑巨变,六十载春华秋实。甲子之年的十三化建,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回顾过往,风雨兼程,硕果累累;立足当下,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展望未来,做大做强,再建新功。
十三化建总部。
追昔 峥嵘岁月稠
诞生:从“衣食足”做起
十三化建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NCEC)。上世纪六十年代,粮食稀少、物资匮乏,十三化建正是为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问题而诞生的。
为了解决人们穿衣难的问题,1962年北京有机化工厂引进了年产1万吨聚乙烯醇装置。这是我国第一次引进成套生产装置的重点工程项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同志,亲自批示要成立专门的安装公司。1963年10月16日,原国家劳动部批复,同意原化工部成立北京维尼纶安装公司。同年11月,化工部将北京维尼纶安装公司正式命名为“化学工业部北京化工建设公司”,这就是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的前身。
组建初期,在人员少、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十三化建克服困难,仅用一年九个月的时间就建成年产1万吨聚乙烯醇装置。至此,中国有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化纤厂,也第一次有了国产的化学纤维。这项工程也被载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史册。
为了加快建设中西部的三线地区,1965年初,原化工部基建总局决定将十三化建从北京迁往陕西,承担兴平化肥厂年产5万吨合成氨、11万吨硝铵装置的施工任务。当时,公司近两千名职工顾全大局,服从需要,连同家属离开繁华的城市,从北京、大连、太原移居到兴平县城,迅速投入工程建设。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奋斗,陕西兴平化肥厂于1973年建成投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解决人们吃饭难的问题,我国引进了13套大型氮肥装置。十三化建承担河北沧州化肥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装置的安装任务。1974年,公司万名职工、家属千里迢迢移师渤海之滨——沧州。1974年9月,公司机关正式在沧州基地办公,随即投入建设大化肥厂的前期准备工作,到1976年9月成功完成全部安装任务。
1976年10月,根据上级部署,公司从沧州化肥厂施工现场抽调出一批骨干力量,参加了广州石油化工总厂会战,主要承担年产48万吨尿素装置的安装任务。仅半年多时间,他们就顺利拿下了这一工程。两套大化肥装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十三化建施工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发展:稳扎稳打,有序前进
1984年,十三化建承担了又一大型工程——山东齐鲁乙烯工程年产10万吨甲醇、7万吨丁辛醇两套装置。齐鲁乙烯工程是国家“六五计划”三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而这两项醇工程是项目的龙头工程,设备先进,安装精度要求高。当时因为征地迟缓,项目开工时间被迫延误一年,因此原本三年的工期压缩至两年。为了抢工期,建设者们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拼搏,装置如期完工,并一次试压成功。进口核心设备——甲醇辅助锅炉3600多道焊口全部无渗漏,一次试压成功。在丁辛醇装置区内,施工人员首次采用“单抱杆异步双转法”扳倒工艺,成功吊装起一座重49吨、高100.8米的火炬。这种吊装方法省时、省工,扣、索具用量少,操作难度低,是一种技术比较先进且安全、稳妥的吊装工艺,被原化工部评为部级工法。
1992年,十三化建开始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陕西渭河化肥厂年产3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施工任务。该装置是当时国内大型氮肥厂首次采用先进的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工程,也为十三化建向市场经济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十三化建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海南天然气化肥厂、南京大化肥,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技改示范项目山东华鲁恒升大型氮肥改造工程,以及二十多套小氮肥改造,成为化肥工业建设的主力军。不仅如此,十三化建还在聚酯、炭黑、烧碱、球罐等领域大展拳脚,获奖无数,深受行业认可。
进入二十一世纪,煤化工产业逐步成为化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三化建紧跟步伐,先后承建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内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责任公司16万吨/年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在内的多项重大工程。
2008年10月16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三建设有限公司揭牌,公司成功改制,步入现代企业制度轨道。2010年,十三化建成为上市公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单位。
扬帆 奋进正当时
60年一路走来,十三化建披荆斩棘,收获满满,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3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9项,省、部级优质工程、优质样板工程、优秀施工项目、优秀焊接工程、优秀安装工程等各类奖项119项,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资质,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先进施工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等百余项殊荣。
展望未来,十三化建飞翔的力量仍在蓄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公司党委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多领域格局,朝着建设行业一流企业的征途不断迈进。
奋斗的号角再次吹响,十三化建人携手并肩,力争实现“十四五”末,公司发展规模显著扩大,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行业一流”愿景初步实现,形成“主业突出
相关多元”的均衡经营格局。“做优化工主业、做大非化业务、做精海外市场、做强实业板块”的四位一体联动布局取得实质性进展。化工主业作为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多元化的根基,要大更要优,逐步向综合性工程服务升级,为公司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非化业务是公司的主要增长点,公司将选取重点城市作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内部政策倾斜,坚持长期经营为目标的关系营销和施工质量带动的品牌营销一体化,实现区域深耕和稳定的基建业绩增长。
十三化建承建的江苏金桥油脂新建年产583600吨油脂化学品及副产1600吨盐项目。
节能环保与经济发展并行。十三化建抓住双碳节能环保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逐步打造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优势,力争在战略新兴、主业相关等产业布局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
科技创新筑牢企业之基。十三化建从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全面推进管理和业务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四方面入手,努力促进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
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十三化建立足海外常驻机构,拓展属地化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经营自主性,做专做精当地市场,打造可复制的盈利模式,积累成熟的管理经验,在当前业务比例基础上稳中有增,力争2025年末海外业务占比达到20%。以创新经营模式为驱动,多渠道探索境外业务新增长极。
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十三化建人将义无反顾地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坚定理想信念,以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新时代精神奋勇前行,再续辉煌。
蜕变 破茧化成蝶
乘时代之风,踏革新之路,十三化建曾经有过无数辉煌成就,硕果累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人才流失严重、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乏力,随之衍生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此刻的十三化建到了不改不行、非改不可的地步。
2018年8月,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发出一纸调令,公司领导班子进行了大调整,也掀开了公司改革重生的序幕,开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除旧、革新,公司新时代蓝图就此徐徐铺展开来。
面子里子一起抓,改革改出“高颜值”
改革先从外部形象和基础设施开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个崭新的十三化建沧州基地展现眼前。如今的十三化建,办公大楼恢弘大气,园区绿化美观,令人心旷神怡。夜晚,基地内还有发着亮光的“中国化学”标识,犹如沧州东部一道独特夜景。在生活区域,新改造的职工餐厅饭菜可口,公寓整洁有序,直达“五星级”标准。在工作区域,装修优雅整洁,办公环境舒适。在文化建设区域,企业文化展厅和安全文化展厅设计精致,彰显央企文化内涵,是企业形象的展示窗口。
面子工程做到位,大家改革的劲头更足了。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合理的人才建设体系是招才纳士的“梧桐树”。十三化建新任领导班子,全力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和两级机关全员起立、竞聘上岗,营造竞争生态,激发干部内生动力。经过这次翻天覆地的干部队伍改革,公司总部机关部室由25个精简到16个,人员总数由453人减到194人;平均年龄由39.92岁减至37.96岁,其中中层干部平均年龄由50.8岁减至42.26岁;薪酬方案重新调整,不搞“大锅饭”,人均工资月增1920元。改革改出了信心、激情和希望,大家重新找回了心劲儿、干劲儿、韧劲儿和闯劲儿,十三化建人的精气神儿回来了。
意气风发的班子成员。
创新经营机制,持续释放国企活力。过去,十三化建一年完成项目几百个,大的小的项目都有,且挂靠严重、风险高企。改革伊始,十三化建以壮士断腕的毅力和勇气推动经营方式的变革,先是砍掉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而后又在2020年进一步砍掉了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同时,公司积极推进“大市场、大经营、大项目、大业主、大客户” 经营理念,要求每个二级单位每年投标数量不得超过24个,每月平均不得超过2个,集中力量干大事,不在市场低端抢食、打价格战。公司还加强与重点区域地方政府、企业的深度对接,形成了北方为主、拓展沿海和西部的区域经营模式。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搭筑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2018年到2022年期间,十三化建主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转变经营思路,实现了由做项目向做市场的转变。对比2018年和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公司新签合同额从61.62亿元攀升为146.1亿元;营业收入从33.02亿元增长为66.6亿元;利润总额从0.4亿元增至2.21亿元,三大经济指标实现翻番。
十三化建新一届领导班子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加强和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司党委切实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对境外员工的政策指导和心理疏导,实施对员工家属慰问帮扶,保障境外员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并积极参与属地疫情防控,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公司党委先后获得了“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工程建设行业党建工作示范单位”“党建共驻共建先进单位”以及沧州市“好企业”和“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党建工作案例被评为“工程建设企业党建工作最佳案例”。
聚焦延链强链,加快资质升级。公司在巩固传统化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延链、强链,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心认定,圆满完成GA1资质升级工作,取得化工装置拆除施工企业安全服务能力甲级证书。公司成立了造价中心、技术中心,通过技术研发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300余万元,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作为集团公司第一批试点单位,公司所属化学工业第一勘察设计院顺利完成混改工作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十三化建完成萨克斯坦有史以来最重的单体设备——1100吨丙烷丙烯分离塔吊装。
突出实业、聚焦主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十三化建调整经营布局,设立属地化综合性经营公司7个、区域性经营机构5个,在保障传统业务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房建、环保、市政基础设施等非化业务。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新签非化项目合同额35.13亿元,业务占比增长到24.05%。
全面改革的推进换来的是公司项目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由中国化学EPC总承包哈萨克斯坦石油、化工一体化(IPCI)项目,是该国最大的化工项目,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50万吨/年聚丙烯和55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PDH)装置,以及2套工艺装置所需的公用工程(UO)的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和性能考核的总承包工作,合同总金额18.65亿美元。其中,十三化建承建了PDH装置工程三标段及UO装置标段的施工任务,工程量占整个项目的50%。自2018年赴哈国入场施工以来,十三化建项目部广大干部职工发挥企业的优良传统,完成了核心设备,也是哈国化工建设最重单体设备——重1100吨、高105米的丙烷丙烯分离塔的吊装任务。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他们全力保质量、抢工期,最终不辱使命,历时4年圆满完成了施工任务。在项目庆典仪式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等国家领导人对于项目的落成和中方项目团队的辛勤付出给与了高度评价。
哈萨克斯坦IPCI项目。
8月10日,由中国煤科煤科院与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煤科炉牛粪气化技术”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加快工业...
8月12日,从石化四建第一工程公司获悉,该公司承建的北方华锦乙烯装置裂解炉施工进入关键阶段,一部升降梯的投入运行,彻底改变了装置施工高空作业的传统模式。据介绍,以往施工人员每次平台作业、材料转运或工...
8月12日,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海油工程)获悉,近日,随着约1.2万吨的导管架在珠江口盆地海域完成滑移下水并精确就位,由海油工程承建的惠州25-8DPPB平台(DPP:钻采)导管架顺利完成安装...
近日,在无棣县“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暨“品质无棣·青年说”宣讲比赛活动中,鲁北集团选送的青年代表王文娜凭借宣讲作品《薪火相传黄席棚青春筑梦新无棣》,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大赛...
近日,受台风影响,十一化建内蒙古分公司江苏海伦石化PTA项目部,在业主监理各方领导下,狠抓细节落实,从人材机械车辆等最基本的因素,人员落实,日夜坚持,对重点部位安排专人盯守,确保装置区各区域物资设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