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日前,中国中化旗下先正达集团中国为期3年的“润田”项目一期正式收官。
“润田”,寓意着通过绿色农业技术,使农田得到充分滋养,以提高土壤健康,减少水资源消耗,推动农业绿色发展。3年来,该项目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科学还田技术,让多地农户尝到了“润田”的甜头,成为先正达集团中国推动现代耕作变革的重要实践。
低碳技术 让北方农田受益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先正达集团中国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和高校,共同发起“润田”项目。
先正达集团中国通过因地制宜的技术推广,让低碳农业在东北、华北地区成功落地。这也成为该公司推动现代耕作变革、探索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为缓解气候变化和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性耕作 让农户尝到甜头
保护性耕作,是指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和镇压作业,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以实现保护和培育土壤的耕作模式。
项目伊始,先正达集团中国所属中化农业MAP的农艺师们在河北省晋州地区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然而,项目推广一开始并不顺利。
“传统观念中,农户们还是认为只有勤于翻耕土壤,才能获得更好收成。此外,保护性耕作比较适合规模种植户,而国内目前还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户居多。”中化农业MAP晋州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常洪飞说。
不过,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次性完成农机作业,比传统耕作方式减少2至3次作业,农户可以节省一笔开支,这也能吸引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宋永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倪家庄村的农户,在了解到保护性耕作的成本优势后,他决定与中化农业MAP合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100亩小麦。他发现,在经历断崖式降温天气后,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冻害较轻,产量与旋耕2次的地块基本持平,且省去了秸秆粉碎和农机作业,种粮收益明显增加。今年,宋永辉计划将保护性耕作的应用面积扩大到200亩。
节省种植成本、提高收成,还能改善农田环境与土壤健康水平,这让中化农业MAP绿色种植技术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润田”项目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青睐。
秸秆还田 让环境更加健康
秸秆既是重要的农副产品,也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推进农业化学品投入减量、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并减少环境污染,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年来,“润田”项目在东北、华北地区扎实推进,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的秸秆科学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先正达集团中国根据辽宁阜新市的气候条件,实施“润田”项目,推广玉米全秸秆覆盖免耕二比空技术,即在上一年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后,翌年春播前采用集行机集行秸秆,保持原均匀行距条件下,“种两行,空一行”,形成窄行作为苗带、宽行放置秸秆的种植模式。该模式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风蚀93%以上,对减少土壤流失效果显著。
此外,“润田”项目还针对不同地区研究制订不同的耕作方式和技术模式。例如,针对黑龙江佳林斯桦川地区气候高寒、土壤温度低、秸秆腐解慢影响玉米出苗等问题,先正达集团中国通过集成种子包衣、苗期深松、化学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在当地构建起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模式。2023年,应用该模式的示范玉米亩产量达883千克,比采用当地传统种植方式增产8.9%。
在先正达集团中国各业务板块的积极参与下,“润田”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破解了秸秆还田难题,相关成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
黑龙江吉地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建强党组织为目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在“严、紧、深、细、实”上做文章,创新党建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切实把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创效益”作用落到实处,推动公司提
今年以来,黑龙江博航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结合二季度染料生产实际,人资部按照全年培训计划,为员工培训上好“三课堂”,激发员工内生动力,培养员工“坚持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长期学习”的好习惯,精准打造员工
5月15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2025年校园双选会暨河北省化工医药产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专场招聘会,覆盖化工、医药、智能制造等多个重点领域,吸引11所联盟高校共计7000余名毕业生到场参...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广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底建立基本管控制度,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
为深刻吸取近年典型事故教训,深入推进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辽宁省应急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针对当前辽宁省部分涉及高危工艺精细化工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规范、标准...
截至目前,华锦集团北沥公司经过6个月的不懈努力,建设了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生产管控一体化平台和设备全生命周期管控平台,通过打通生产、设备、安全等独立系统数据,隐患识别效率和决策响应速度得到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