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前夕,科思创在上海中国区总部举行媒体见面会。科思创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雷焕丽表示,连续两年参加进博会后,科思创今年以“开创净零新境”为主题再度亮相,展示其在可持续材料领域的最新成就和实现全面循环的企业愿景,以此履行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进博主题彰显心路历程
谈起科思创参展进博会的三年心路历程,雷焕丽表示,2021年,科思创首秀进博会,主题为“引领循环经济,共创低碳未来”;2022年的主题是“携手共创零碳未来”。从“引领”到“携手共创”,从“低碳”到“零碳”,是科思创践行循环经济的一个飞跃。雷焕丽说,两年过去了,今年科思创变成了进博会的“老友”,主题是“开创零碳新境”。在此主题下,科思创推出具有重要创新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材料解决方案,并在循环经济领域里寻找更多商机。
她进一步解释,科思创讲“零碳新境”,意指践行循环经济的新路径。此次进博会,科思创首次在华展示通过其专有化学回收工艺制造的聚氨酯软泡。该突破性工艺能够回收利用废弃床垫中的泡棉,将其转化为生产新泡棉的关键原料,赋予废弃泡棉新生。
进博展品变受欢迎商品
今年进博会,科思创设置“随新而行”“绿色家园”“风光无限”和“生生不息”4个展区,呈现可持续材料在智能未来出行、绿色低碳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雷焕丽说,连续三年参展,科思创的许多展品已被成功纳入产业链,成为受欢迎商品。她举例说,之前在进博会展出的产品,如透明行李箱、生物质原材料做成的床垫和用于汽车的生物质漆,现在都成了受市场欢迎的商品。科思创在中国的工厂或者生产线,都是按照循环经济愿景或者公司战略来部署的,也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进博会促进了公司继续投资。今年8月,聚氨酯弹性体新工厂投产、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新工厂竣工;9月,全球最大的热塑性聚氨酯生产线在珠海破土动工;10月,物理回收聚碳酸酯共混生产线投产。这些生产线都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紧密相连。
雷焕丽表示,参加进博会使科思创收获颇多。她认为,进博会是一个超级平台,可以连接各方伙伴,包括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可以找到合作伙伴,携手共创新的事业。进博会也是一个学习平台,可以发现新的创意,遇到新的商机。“每次参加进博会,我们都会学到很多,整个参展过程就是一次学习过程,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她如是说。
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雷焕丽表示,科思创积极参加进博会,是持续投资中国市场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履行对中国市场承诺的方式。中国市场贡献了科思创全球20%的销售额,科思创在中国的累计投资已超过39亿欧元。上海对于科思创来说是很重要的基地。科思创在上海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体化生产基地,设立了全球三大创新中心,工程塑料事业部全球总部和职能部门的亚太区总部都设在上海。
作为跨国公司,怎样在中国更好经营,更好契合中国市场特点,实现更好发展?雷焕丽认为,管理和研发要有本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实现本土化。而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加速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这些年,中国营商环境不断趋好,无论在国民待遇,还是研发、经营和吸引投资等方面,政府都采取新的举措,不断完善营商环境。
“在创新方面,外资企业已被作为第四支力量,称作国际队,被吸引加入到中国的创新大潮里。当然,作为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要多与政府沟通,因为沟通越多,对政策的理解更清楚,诉求也能更清晰地表达。这样,营商环境也会越来越好。”雷焕丽如是说。
在全球化工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博禄作为聚烯烃领域的领先企业,凭借差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市场实现了逆势增长。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橡塑展期间,博禄北亚区高级副总裁董剑伟接受中国化工报...
在全球化工行业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近日于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橡塑展上,巴斯夫以“碳索之路,携手共塑”为主题的展台备受瞩目,其展示的低碳解决方案与本土化创新成果,...
在中国国际橡塑展期间陶氏公司举行的媒体交流会上,陶氏公司包装与特种塑料业务部亚太区技术总监吴昶与可持续发展资深业务总监肖科达分享了其在包装材料创新、本土化战略及循环经济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橡塑展上,奥美凯以“携手亚太20周年”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其在定制化色母粒、改性工程塑料、功能性添加剂、高性能改性材料等领域的创新突破。
聚烯烃添加剂生产商美利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国际橡塑展上,以“美好生活透出来”为主题,全面展现聚烯烃的广泛应用和解决方案,助力产业链向低碳化、高品质方向转型,为塑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