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工程教育——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如何让“有温度”的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一流创新人才、产生更多的一流创新成果?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就上述话题接受了《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

  中国化工报: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高质量的人才。但现实是不少毕业生难以找到称心的工作、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您认为这种人才需求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涂善东:党中央要求将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从根本来看,就是要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提倡全面工程教育。但工程教育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心与支持,如政府保障、企业提供相应实习条件、广大民众对发明创造的关注热情等。有了多方关心支持才能加快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当拥有一批顶尖的科技人才后,就能拥有更好的科技产出,支撑实体产业的发展。

  中国化工报:在产教融合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企业界反映不知该对工程教育提出什么要求,教育界对产业的新要求也并未透彻理解。您认为该如何打破产教之间的壁垒?又该怎样提升工程教育的质量?

  涂善东: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方面,高等教育中教师“非工化”的问题需要改善。由于论文导向,老师们更注重能够反映在考核上的内容,而较少要求提升自身工程技能水平。而以德国的工程教育体系为例,每一位工科教师都必须先在企业成为工程师,然后才能当老师,所以这些教师对企业和技术进步的理解更深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加关心工程教育,可以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提供实践条件、设立奖学金、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等,让学生能尽早介入到工程实践当中。

  中国化工报:您已培养出50余名博士,其中不乏高校和企业的优秀人才。您提出要为学生定制“有温度”的工程教育,这里的“有温度”该如何理解?

  涂善东:我们的技术需要走入群众生活中,这是我想传达的技术逻辑。技术不是冷冰冰的,工程也不是冷冰冰的,工程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好。如果不符合这条原则,就不是好的工程与技术。所以我特别强调工程要有工程伦理与人文关切,要保障社会福祉,工程师应遵守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这样的工程技术才能被称为“有温度”的工程技术。

  中国化工报:在向高质量发展跨越时,产业变革导致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为构建“有温度”的工程教育体系,您有何建议?

  涂善东:到了AI时代,简单的知识传授都可以被AI替代。面向这样一个时代,我认为未来教育应遵循四个“第一性原理”。第一是传道启智。传道授业解惑是过去讲的师道,我认为未来授业和解惑不需要老师去做了,然而肩负着传承人类智慧以及追求真理的传道是未来教师该做的,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及的。第二个是因材施教。在人成长的过程中,有人发育得早,有人发育得晚,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后者不公平。我认为,晚熟的人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样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第三个是教学相长。未来的教学方式必是师生平等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教师也应成为突破知识边界的先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第四个是内驱为要。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内心的自在与和谐。有效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生驱动力。同样,未来的教师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也需要在这个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有内生的动力。

  中国化工报:您曾提到在科学创新中需要“叛逆”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叛逆”的科学精神?

  涂善东:创造型人才的“叛逆”行为,能够引领科学创新,引导文学艺术发展,这也是我们培养人才希望达到的结果。对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达到既有批判思维能力又不具有破坏性。一方面,要不断突破现有科学的框架,突破现有的边界,拓展人类前沿认知;另一方面,一代代人正是在颠覆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所以人应该具备希望别人来突破自我认知边界的包容性。

  中国化工报:当前国家鼓励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是否有完整的评价体系,您有何见解?

  涂善东: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目前我国并没有完整的卓越工程师评价体系,但有一些引导性的指南。我认为,卓越并不简单定义在科学研究上,而是在培养人才层面做到卓越。“卓越”就是必须能在行业里做排头,做到领先。比如“双一流”高校就要把标准定位在世界一流,以此来培养卓越工程师。


相关推荐

中国化学物质名录拟增补7种物质

  1月10日,生态环境部公示2025年第1批(总第13批)拟增补列入《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的7种化学物质信息。

2025-01-15     中国化工报

开辟煤制乙醇发展新方向——记技术发明特等奖项目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技术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延长中科(大连)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技术,获得了202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

2025-01-15     中国化工报

携手抢占缓控释肥技术国际制高点——记山东农业大学与金正大集团合作20周年

  20年的维度有多长?是稚嫩婴童长成翩翩少年,是纤纤小苗变身参天大树,是汩汩细流聚成大江大河。  对于校企合作而言,20年又能结出怎样的硕果?在1月7日于山东临沂举行的山东农业大学和金正大集团合作...

2025-01-15     中国化工报

张再昌:倾心大地 行走江湖

  江汉油田研究院清河开发所油田油气藏工程专家张再昌的生命中有两幅地图,一幅是行政地图,长在他的腿上,地图上面的城市,如武汉、潜江、东营等地,留下了他出差和回单位的足迹,他笑称这是在“行走江湖”。而另...

2025-01-14     中国化工报

为能源化工低碳发展披荆斩棘——记2024年度赵永镐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巩金龙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大会上,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荣获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科技贡献最高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  聚焦我国能源化工的低碳发展,巩金龙带领团队开展了从基础研究到产....

2025-01-14     中国化工报

锂电池用再生黑粉国标发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45203-2024《锂离子电池用再生黑粉》。

2025-01-14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