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创新共同体 共促新质生产力——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

今年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当之无愧的热词。何谓新质生产力?化工行业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行业还存在哪些共性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他指出,化工行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和创新产业的两方面能力,为此,建议大力推进行业创新共同体的建设。

微信截图_20240309201621.png

图为记者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沈阳化工大学校长许光文

记者:作为化工行业的科研领军人,您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您对于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许光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转移的必然要求。从三要素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能够支撑产业创新的高素质劳动者,其次需要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不断发展生产手段,其三是要把劳动对象范围从石油、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拓展至数据资源、城市矿产等各种二次资源,生物质代表的绿色碳资源等。

化工产业的核心任务是物质转化,凡是与物质转化关联的技术都与我们化工行业相关。我们一要关注支撑新的劳动对象的新兴未来化工产业技术,二要关心转化现有物质对象的化工生产过程,如何实现最低的消耗、最高的效率、最大的产值,推进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都是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

简单来说,化工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创造新兴化工产业两方面,前者需要产业创新的能力,后者需要创新产业的能力。

在第一个层面上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说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未来不是不需要物质加工转化的工业,而仅剩下信息数字类现代产业,因为我们不可能不吃饭、不穿衣。这些物质基础和信息智能产业的原材料还得需要我们化工类产业和人去干,但是需要更好、更有效率、更低碳地干,这就要求产业创新的能力,也是在创造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现存产业高效低碳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

化工行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要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新兴技术,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我认为,数字要产业化,产业也要推进数字化。在这两方面,我们化工行业都能大有可为。支撑数字产业化的原材料要依靠我们化工行业的材料技术创新,产业数字化则要求我们融合化工生产流程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需要化工行业在技术和生产上全面融入。总的来说,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兴物质依然要靠化工人来创造,而我们的创造又会反哺化工产业自己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通过转换化工生产对象、变革生产手段等途径,创建新的化工产业,这要求化工领域具备创新产业的能力。在这个方向,提供了我们创造“0到1”新兴产业的可能和机会,本质是以开创性思路,创新并工程化变革性技术来实现。目前,这还是我们的薄弱点,很多时候我们的创新工作是在跟进别国形成的方法、途径和产业。

培育和发展创新产业的能力,首先要加强原始创新,但关键还在于要把原始的创新转化为产业的能力,仅停留于纸面上的创新不可能真正实现“0到1”的突破。要实现这一点,仅有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意识。我国现在的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害怕担负风险,投入还没有成功产业案例的新方法新原理的工程化研究远远不够。我希望未来能在国家层面上设立评估机构,有高度创新的基础成果出现时,对其产业化的潜力和风险作出科学权威的评价,由国家引导,帮助投资者建立信心,营造勇于科学投入原始创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没有这种信心和文化的创立,在我国就难以形成创造新产业和新方向的“0到1”突破。

记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沈阳化工大学做了哪些工作?

许光文:沈阳化工大学是原化工部所属的本科院校,承载了建国初期振兴发展东北、培育全国化工产业人才和进行技术保障的历史使命。在72余年的办学历史中,践行“强学力行、喻理求真”校训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启了大学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揭榜解难”高等学校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并一直秉承“面向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和在化学工程、精细化工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国家化学工业发展和化工领域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面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学校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新兴化工过程与低碳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系列有特色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学校创建“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从“教授什么、学习什么”到“需要什么、教授什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融合学生个性特征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学校毕业生在大化工领域一直保有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提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三定向机制”,推动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企业实际需求相互脱节的问题,被国务院推荐向全国推广,至今已在全国20个以上国家部委及省直辖市获得普及和应用。

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在近年形成了多项化工行业的先进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形成了服务典型化工过程转型升级,实现安全、清洁、高效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如,静态混合过程强化形成的本征安全管式反应器技术在东北制药、浙江朗华等省内外医药及农药合成反应中应用,提升效率和实现本征安全生产;煤制乙二醇过程中间产物催化转化制备草酸酯类化学品技术在新疆天业集团转化应用,创立精细化学品制备新路径并解决乙二醇产能过剩、效益差等问题;以溶剂热反应重构钒钛氧化物合成,创制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催化剂及其应用技术,已在包括阳光焦化、鞍山钢铁等焦化、烧结、焚烧、建材等领域企业推广应用200余套工程,服务近万亿工业产值的清洁生产;聚焦辽宁菱镁矿资源加工利用的特色产业技术需求,创立了替代矿石煅烧传统小型窑炉的输送床闪速轻烧技术,在鞍山海城实现工业化应用,单套装备可替代30余台传统设备,能耗较现有产业平均值220公斤标煤降低30%以上,显著推进行业技术装备的升级替代。

此外,我们提出创建“工程热化学”新兴学科、推进热化学反应工业技术低碳化升级和零碳化替代的科学思想,推动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成立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建设工程热化学实验室、创立工程热化学人才培养体系等,获得了相关科技领域的广泛认可。

工程热化学是“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科学基础。研究分析表明,工程热化学研究能量转换利用与物质转化转变之间从微观反应到过程系统的多尺度优化匹配,推动其科学创新和技术变革,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废弃资源、二氧化碳等新兴生产对象的新兴未来产业技术,潜在可服务我国年数十亿吨规模的碳减排、碳替代、碳循环,实质性支撑“碳中和”目标。

“热化学反应”是与碳资源转化关联最为紧密的化学反应,涉及化工、冶金、建材、废弃物处置等主要工业行业,实际上是工业规模化学反应的主体,是形成90%以上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化学途径。因此,我认为,热化学反应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可能是实现百亿吨规模二氧化碳削减的有效途径。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认识和关注度还不足,希望能借此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重视,群策群力推进热化学反应科学创新和技术发展,实质性贡献我国绿色低碳发展。为此我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大引导和投入。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沈阳化工大学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今后有哪些规划?

许光文:对外开放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我们把门打开,跟世界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沈阳化工大学一直积极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取得一定成果。

一是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了教育部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日技术转移中心、中俄技术转移中心等多个合作机构和平台。二是与俄罗斯、西班牙和日本等国的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推动了2019年俄罗斯院士专家辽宁行等活动。三是学校充分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合作建立了碳资源分级转化与分质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共同创办了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并与西班牙共建了中西材料研究院。此外,学校还积极与乌兹别克斯坦、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高校开展互访与交流,致力于开拓与中亚和东南亚国家高校和产业园区的产学研合作。

今后,学校将持续发挥“学术交流大使”机制优势,深耕与俄罗斯、日韩高校的合作关系,开拓与蒙古高校的交流合作,扩大“4+0”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依托与俄罗斯、日本、西班牙共建的合作平台,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先进生产力要素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高水平建设。学校还将积极推动海外中文工坊和海外中文学测中心的建设,依托“中文+专业+企业”的人才培育模式,推进与海外中资企业开展校企跨国协同育人专项,为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做出贡献,助力项目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我建议鼓励科学家、企业家、学者、年轻人代表“民间”,大力与他们的国外合作伙伴开展紧密交流合作,通过更多的个体合作,保持国家长期稳定的对外连接,削弱新形势下的“脱钩”倾向。我曾通过与海外著名高校教授的紧密合作,牵头在加拿大共同成立了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建立了碳资源利用创新平台,推进了学校与对方高校的合作。为形成更多这种对外合作,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客观评价海外高端学术荣誉,如美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科学院与工程院外籍院士,鼓励我国高水平科学家依托个人对外合作,积极争取提名和当选,同时利用我国的高端学术荣誉平台,吸纳高水平海外学者进入到我国创新队伍体系,有效推动科学技术的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

记者: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比较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您今年将带来怎样的提案?

许光文:我比较关注推进产业创新的机制方面,今年我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个是建议“创建行业研究共同体、做实产学研协同创新”。

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对企业的技术研究水平提出了新挑战。我建议每个行业建立自己的研究共同体,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创新人才,企业按照“会员”形式提供资金,按照“理事会+科技委员会”形式运行管理创新实体,以解决我国很多行业的企业还难以创建自己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而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大部分研究人员所开展的研究又存在与产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以氟化工行业为例,全国的氟化工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该行业的研究共同体,会员企业按“会员费”出资,支持研究所攻克行业共性问题,提供企业运行中的技术咨询等。个别或多个企业还可就个性技术需求,将行业研究共同体当作自己的创新实体,单独委托开展新技术研发。

这种针对特定行业、由企业共同创立并运行的研究共同体模式已在国外存在很多成功案例。如加拿大是木材和造纸行业的FPInnovations会员制独立研究体,即按照前述机制以非营利机构形式运营,至今已有近100年历史。我们可以深入研究FPInnovations的创立和运行机制,选定典型行业,尤其是还没有任何专业性研发机构的行业,例如辽宁的菱镁产业,推动试行示范并总结规范,形成推进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新范式。

同时,我还认为,培育支撑创新的科技人才,不能仅依靠教育部所属优质高校。统计表明,按照“211”“985”定义的部属高校,只培养了部分高校毕业生,而产业创新需要大量深入产业的科技骨干人才,他们大部分由地方高校培养。因此,地方院校的高水平发展同样是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培养阵地。为推进地方高校更好、更高质量面向产业需求培养科技创新和骨干人才,我建议国家持续推进高校分类发展,针对部属和地方高校差异化制定标准和评估体系。近年来,教育部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在实施国家“双万”计划时,划分了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为地方院校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机会和巨大激励。建议将此分赛道机制在高端人才、科技奖励、重大项目的评选中进行推广,并不断形成针对两赛道高校的不同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协同推进目前的国家“双一流”高校和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10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5.6%

国家统计局11月9日发布了2024年10月份全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

2024-11-11     中化新网

第七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突破800亿美元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交活跃,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  这是记者从10日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闭幕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吴政平在会上介绍,....

2024-11-11     新华网

能源法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能源法。该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长期以来我国能源....

2024-11-11     中化新网

《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2024-11-11     新华网

华东理工大学举办2024国际进口贸易论坛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前夕,华东理工大学举办2024国际进口贸易论坛。本次论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新发展格局构建”为主题。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原常驻世界贸易组织特命全权大使、世界贸易组织原副总...

2024-11-08     中化新网

石化央企进博会广扩“朋友圈”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4家央企“朋友圈”再扩大,7届进博会总签约额超过5683亿美元。

2024-11-08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