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北冰洋奇特浮游植物可合成“石油”

  由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以及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组建的研究小组在北冰洋发现了一种能够合成类似于石油的浮游植物。

  报道称,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这样的生物,迄今为止从未发现任何生物体能合成类似石油的燃料。这一发现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生物燃料的开发,从而有助于实现去碳化社会。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地球环境部部长原田尚美介绍说,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的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数量不同、大小不一的碳氢化合物分子混合在一起形成的。炼油过程中,需要分离出碳原子数为10至15的汽油和碳原子数为16至20的柴油。

  报道还称,研究小组发现的浮游植物具有合成多种碳原子数为10至38的碳氢化合物的能力。

  迄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能够合成碳氢化合物的浮游植物和藻类,但由于碳原子数范围较窄,且易氧化并含有不稳定结构,因此其实用性受到限制,必须与化石燃料混合才能应用。

  新发现的浮游植物可一次产生从轻烃到重烃的多种成分,可以合成高质量的燃料,没有不稳定结构。如果能够批量生产,就可以单独作为燃料使用。

  目前需要解决的是产量问题。这次发现的浮游植物培养起来并不难。目前,在基础研究阶段很难估算生产成本,但很明显,目前发现的浮游生物无法大规模生产,制造成本高,实际应用存在很大障碍。

  今后研究人员将重点从基因方面解析这种浮游植物合成石油等价成分的机理,努力培育和选择能力更强的物种,通过转基因来赋予大肠杆菌等生物合成石油的能力,从而克服“量”的课题。

  报道指出,要实现去碳化社会,必须用能够促进碳中和的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燃烧浮游植物和藻类产生的生物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但由于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以减少到零。

  在交通工具中,实现飞机的电气化并非易事,因此对碳中和生物燃料的实际应用存在需求。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人员在北冰洋靠近太平洋一侧的楚科奇海收集了浮游植物。为了调查全球变暖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地球考察船“未来”号对北冰洋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海中采集的浮游生物,其中包括浮游植物,它能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可以说,这是北冰洋研究出人意料的“副产品”。

  人们普遍认为,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的浮游生物和藻类等有机物在压力、地热和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的。在石油的起源上,这一新发现可谓对传统观点又提出了新挑战。

      来源:新华网

相关推荐

张家港市第二届计量检测技能培训举行

5月20日,是第26个“世界计量日”与《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当天上午,张家港市第二届计量检测技能培训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举行,来自全市126家企业260名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专业培...

2025-05-22     中化新网

花劲峰:27 载匠心破壁垒,首批晋阶树标杆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浪潮中,中海油东方石化油品生产部班长、中共党员花劲峰,以27年深耕石油化工催化裂化领域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历程。作为公司首批通过副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的技能人才,

陕西氢能开发SOEC电解水制氢撬装产品

5月20日,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榆林举行50Nm³/hSOEC电解水制氢撬装产品发布会,并接收订单批量生产,标志着陕西氢能突破氢能关键装备技术、构建氢能产业生态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5-05-22     陕西石化新闻

全球最大氢化镁储氢材料中试装置在榆林投产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150吨/年氢化镁中试产线在陕西榆林投料开车后,近日在消缺优化后转入稳定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吨级氢化镁储氢材料中试产线,规模为全球最大,标志着我国氢能储运技...

2025-05-22     陕西石化新闻

尼龙科技废液焚烧装置技改项目攻克技术难题

近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环己酮车间废液焚烧装置改造项目再迎技术革新,成功攻克熔融物板结清理难题,以智能化升级推动安全生产与效率提升迈向新台阶。

2025-05-21     河南石化新闻

15分钟精准“读”煤

毫米波雷达+AI助力化工企业实现智能化原料管理棚仓,被化工行业广泛应用于储存原料,如煤炭等,是保障能源与资源有序流转,支撑行业稳定运行的重要仓储设施。对于拥有棚仓的化工企业来说,如何在巨大储物空间中...

2025-05-21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