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实现煤化工领域新突破

 

 



  中化新网讯    截止3月19日,备受业界关注的大唐内蒙古多伦46万吨/年褐煤制烯烃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以来,已生产出合格的聚丙烯产品2700余吨,首批拉丝级优质聚丙烯产品开始投放市场,受到用户热捧。由此标志着中国大唐成功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综合利用劣质褐煤的先河。


  大唐能源化工公司是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煤化工板块的专业管理子公司。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开展了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工业化示范,在煤化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唐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好技术关、安全关、管理关、人才关、经营关这“五关”,是公司成功发展煤化工的秘笈。


  
  记者:电力企业进入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的煤化工行业,抓好安全是头等大事,请问你们如何过好“安全关”?


  张明:在安全方面,化工行业有着与电力行业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我们通过“借电融化”,创新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管理模式。


  首先,抓本质安全,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我们把风险管控作为关键点,借鉴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化工企业管理实际,组织编制了《本质安全型企业安全风险要素管控重点要求》和《化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手册》,补充完善本质安全型企业标准体系文件,提炼管理要素108个、评价指标337个、控制节点754个、重点要求2345个,完全涵盖了QHSE管理体系,“人、机、料、法、环”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标准的要素。此外还深化应急管理、危险化学品和职业健康管理,使风险管控有抓手、有保障、有效果。我们还借鉴电力行业实行“反事故措施”25项内容,结合煤化工行业特点,丰富了涵盖公司所属项目重大风险管控的新的“反事故措施”内容。


  其次,抓设备管理,完善“点检定修”模式。化工安全事故很多源于设备的跑、冒、滴、漏等安全隐患,因此,抓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我们借鉴大唐电力企业成熟的点检定修、集控运行经验和运行模式,开创性地在化工企业推行点检定修和集控运行的管理模式,大大减少了缺陷发生率,确保定期检验率达到100%,将各种故障和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记者:煤化工项目装置庞大、工艺复杂、技术先进,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在国内外尚无工业化示范的范例,你们是如何攻克“技术关”的?


  张明:与其他煤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以自有的内蒙古东胜利二号煤矿发热量低于3400千卡/千克的低热质褐煤为设计煤种,对工艺技术和设备的要求更高,因此,遇到的技术问题也更多。仅多伦煤制烯烃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先后遇到的技术问题就多达上万个。


  对此,我们一是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公司承担了国家关于合成气甲烷化成套技术开发、碎煤加压气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甲醇制丙烯催化剂等多项“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二是借外脑、引外力。比如针对多伦煤化工的技术难题,我们组织过“汇集百名技术专家、开展百日技术攻关”的“双百攻坚”活动。为解决现场技术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壳牌、鲁奇等国外技术引进商、国内各大化工设计研究院以及设备制造商,并实行与设计单位定期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技术力量。
  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攻坚。在多伦煤化工开车调试的关键阶段,我们针对不同技术难题,成立若干由技术专家和现场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集中力量逐一攻坚破题;针对克旗煤制气开车调试,我们组织“试车攻坚组”,开展阶段性技术攻坚活动。


  
  记者:新型煤化工产业在我国兴起不久,真正意义上的煤化工人才少之又少。你们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张明:电力企业办化工,我们从一开始就充分认识到化工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注重从各个方面营造“引人、留人、用人”的良好环境。


  具体来说,一是不断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创新招聘模式、扩大招聘范围、改进用人机制、开通绿色通道等措施,使人才引进工作取得新的突破。通过采取“优先解决项目单位用人需求、优先解决一线生产及生产管理岗位需要、优先招聘重点岗位高端技术人才”的“三优先”思路,努力保证项目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二是营造环境强化激励。我们编制了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了具有化工特色的薪酬体系方案,实施了边远艰苦地区津贴,出台了《技术大王选聘办法》,探索实施了新的人才管理模式,对吸引专业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更加重视人才培训。我们每年制定员工培训计划,通过委托培训、现场培训、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通过“保培训经费、保培训时间、保培训质量”的“三保”措施,使人才培训常态化。公司将员工知识水平、工作业绩作为重要依据与薪酬分配挂钩、与岗位升降挂钩,成为激励员工学习的动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国内煤制气行业的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基地;通过大项目提供的优良平台,利用开车、培训、操作锻炼等多种措施,使人员素质明显提升。公司成立三年来,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进中、高端化工人才800余人,基本满足了项目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冲破了“人才关”。


  
  记者:新型煤化工项目是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你们是如何管理这些煤化工项目的?


  张明:攻克“管理关”,就是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掌握驾驭现代煤化工管理的本领。以煤制天然气为例,除了装置本身的建设以外,还涉及煤炭运输、管网铺设、项目调峰、副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产品营销等一系列外围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系统思维和综合协调。


  在管理中,除了抓好机制和体系建设以外,按照“对标杆、找短板、练内功、把正在干的事情干好”的工作思路,一是抓好“对标”促管理。我们把公司的每一个项目拿出来,与国内同类企业进行了“系统对系统、装置对装置、设备对设备”的“对标”管理,在“对标”中找差距、找短板、找弱项。


  二是抓好概算管理。我们在项目设计、副产品深加工、煤制气联产调峰等后续项目的关键环节上,反复论证,优化设计,从设计源头控制造价。并通过每月的基建经济活动分析会,严格落实概算。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概算控制责任,纳入“两全”管理,实行“三挂”考核。通过物资集约化管理和规范招标采购程序,大力推进设备国产化,降低采购成本。通过科学施工、严格现场物资管理、加快进度等措施,努力做到施工工期短,工程质量好,减少不必要浪费。


  三是抓好过程管理。我们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大事快办”的原则,加强督察督办,加快决策过程。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过程监督化、效果考核化”的“五化”思路,抓好决策的效率,落实各个项目的主要节点计划。
  


  记者: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具有一定的投资经营风险。您认为怎样过好“经营关”?


  张明:在煤化工行业,我们是新兵。把发展煤化工作为“效益大唐”新的利润增长点,过好“经营关”考验着我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我们以市场为先导,超前运作,按照“反应灵敏、运行高效、点多面广”的营销模式建立公司市场营销体系。一是积极维护已有销售渠道,努力拓宽潜在市场,同实力较强的经销商及下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二是完成了各类化工产品销售渠道的初步构建,为主营产品投产做好了市场准备,销售网络覆盖华东、华北等市场。目前,我公司聚丙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多种煤化工产品已成功打入市场。三是围绕副产品深加工,积极拓展产业链的延伸,开展LNG调峰,努力使产品的效益最大化。


  我们大唐能源化工公司通过开展“过五关”活动,极大促进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速度,自2011年以来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2012年至今,我公司累计生产出聚丙烯2703吨、乙烯17吨、精甲醇112249吨、丙烯16330吨、混合芳烃5376吨、液化石油气3664吨。除多伦煤化工项目实现全流程贯通外,克旗煤制气项目主体装置目前已基本建成,有望今年9


  月实现投产,向北京供应清洁能源煤制天然气。
 

关键字:突破
相关推荐

煤焦油:行情触顶回落

  4月以来,国内煤焦油(主指高温煤焦油)市场经历了一轮先涨后跌的触顶回落行情。4月上旬市场在一路上行的过程中突破5000元(吨价)大关,创下年内新高。但4月中下旬在供增需减的预期下,行情转为下...

2024-05-08     中国化工报

中国石油长北国际合作项目天然气累产突破600亿方

近日,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陕西榆林生产一线传来消息,中国石油长北国际合作项目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6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7200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物1.6亿吨。中国石油长北国际合作项目是目前我国陆....

2024-05-08     中化新网

改革攻坚挖出“真金白银”——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整治废料场纪实

  今年以来,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聚焦“改革攻坚突破提升年”活动,树牢极限思维、有解思维,以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于突破的精神气,深入实施极限目标管理,打响了一场废料场改革攻坚战。

2024-05-07     中国化工报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

截至4月25日,国内首台国产立式再生气压缩机已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轮南轻烃厂试运行1个月,运行平稳。1989年塔里木石油会战以来,塔里木油田石油装备总体国产化率从最初的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常规...

2024-05-07     中化新网

三门开发区打出产业发展“组合拳”

  2023年,浙江三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58%;技改投资6.34亿元,同比增长26.71%,创历史新高;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个,总投资突破150亿元,落地全县首个百亿工业项目—...

2024-04-30     中国化工报

亚洲首个圆筒型浮式储卸油装置建成

  4月26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完工交付,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4-04-3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