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江汉油田利用智能地质导向平台,强化智能地质导向技术运用,让钻头按照操作指令,加速快跑,主动绕障避障,取得良好效果。今年,该油田利用智能导向技术,完成了81口井的长水平段钻井任务,累计钻井进尺超43万米。
地层数据“看得见”
点开电脑上的地质柱状图,各气井的钻井日进尺、井深、层位等实时参数都能即时显现。“涪陵页岩气田目前正钻井30多口,从地面到地下,所有数据都能查到,让地层‘看得见’。”江汉油田油气产能建设管理中心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叶鑫说。
如何让钻头在黑黢黢的土地里,如百米穿杨一样打得准、打得快、打得好,大数据支撑很重要。技术人员改变以往地质导向工作中通常采用的人工“三图一表”工作模式,整合科研单位、高校等技术力量,持续进行优化改进,建设起涵盖上亿个数据的智能地质导向平台,打造了完备的智能操作后台。
“后台操作系统十分强大,由多人操控。”叶鑫介绍说,“智能地质导向平台也一样,打造了精细的地下地质模型,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远程指导地下20、30个钻头同时钻进。”
据了解,智能地质导向平台包含随钻数据远程传输、地质导向建模、多井对比、速度模型校正、构造模型生成、工程预警、三维可视化等模块,不但实现钻、测、录井数据的实时传输、接收、集成存储和管理,还具有随钻测井曲线评价、地层对比、轨迹预测等功能,构建了高质量的“地下交通”指挥系统,如同给技术人员装上了一双“透视眼”,地下3000多米的地质结构,立体而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技术人员通过随时解析三维地质模型,准确预测和分析地层分布和储层特征,实现对“定测录导”钻井决策的闭环。
钻井施工更智能
钻井过程中,钻头在地下几千米深处,像“贪吃蛇”一样,顺着起伏多变的储层穿行2500多米,储层穿行率越高,气井就越有可能获得高产。
“施工和技术人员都是‘地下工作者’,要让钻头循着‘油气’味钻进,准确穿行在几十米的储层中,必须依赖强大的‘地下交通’指挥系统。”叶鑫说,“我们利用智能地质导向平台,实现对钻井过程的实时感知、智慧分析、远程控制。”
在智能地质导向平台上,技术人员不但能实时监控和掌握气井在储层穿行状态,遇到高难度井时,各路专家能通过视频系统集中“会诊”,实现地质、钻井工程等多专业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不断优化钻井决策,提高钻井施工质量。在焦页6-Z1HF井三开水平段钻进时,各路专家利用智能地质导向平台,使该井在水平段实现了“一趟钻”,水平段优质储层穿行率达100%,创造了9项施工纪录。
今年以来,在智能地质导向技术加持下,江汉油田平均优质储层穿行率达96.3%,居国内领先水平,刷新30多项钻井施工纪录。
井眼轨迹不“撞车”
在密集的“丛式井”“井工厂”钻井施工模式下,钻头必须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井眼轨迹相碰的安全事故。
尤其是近年,江汉油田在涪陵气田老区布局400多口立体开发井,通过对井位实行层间、井间的立体化加密,将井网织得“更密”,大幅提高气田产收率,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井眼轨迹相撞的风险。
为确保地下复杂的井眼轨迹不“撞车”,技术人员依托智能导向平台,全力做好测斜数据收集工作,利用智能防碰软件,设立最小防碰警告值,精细做好每一米地质导向工作,不断开展邻井距离扫描和参数计算、钻井智能化防碰绕障等工作,让钻头在密集的井网中精准行进。
焦页66-检5井处于老区立体开发“闹市区”,井网空间关系复杂,邻井就有20多个,与邻井的最近防碰距离仅4.39米。技术人员加强随钻数据监测,密切关注井斜、方位等钻井参数变化,不断进行跟踪调整,确保钻头成功穿过“危险地带”,避免井眼轨迹相碰。在技术人员精心管控下,今年以来,该油田未发生一起井眼轨迹地下“撞车”事故。
近日,以“韧性可信,协同有效”为主题的第七届智慧能源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能源、石化及网络安全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能源化工数字化转型中的网络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探索智慧能源安全的韧性防御、可信数据流通...
“加装智能绞车面板以后,一旦生产出现异常面板就会主动报警,这可帮了我们的大忙。”近日,在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丰页1-1-411HF井施工现场,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胜利测井公司射孔项目部射孔6队队长...
日前,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表示,将与人工智能(AI)初创公司米斯特拉尔(Mistral)合作开发数字工具,旨在改善其能源业务和工业资产的绩效、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月14日,腾讯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举行的2025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2025)上宣布,其研发的混元3D大模型2.1版本正式对外全链路开源。
记者从中国信息通信院获悉,由中国信息通信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兴云数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科大讯飞、腾讯、阿里、华为等20余家头部企业共同编制的《面向软件工程智能体的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