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珠海经开区充分利用“化工园区”稀缺资源优势,大胆改革创新,从体制机制上着力突破化工园区建设禁锢,统筹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开创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新模式。
打造化工5.0产业新空间
坚持连片开发产业用地。珠海经开区发挥国家级化工园区载体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基础,整备1250亩产业集中用地建设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并邀请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开展化工5.0产业新空间整体规划。该方案打破围墙物理隔离的藩篱,在符合生产厂房安全距离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空间布局方式,按照集约原则建设集中式公用工程、集中式研发平台、中试载体等一系列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从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坚持高标准设计产业园区。珠海经开区延续珠海5.0产业新空间高标准建设,模块化、定制化厂房充分满足企业布局、荷载、层高、物流、强弱电、给排水等生产要求,提供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及污水处理、蒸汽等其他专业性生产配套服务,具备低成本、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等特点。
坚持多功能打造园区空间。珠海经开区建造功能灵活、可扩展可替换的甲类车间,既可快速替换不同企业生产,也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实现中试、检测和丙类生产车间的互换,有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依托基石科技、容大感光、宏昌电子等链主企业以及PCB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精细化工产业基础,该区瞄准半导体、平板显示及新兴5G产业等方向,以高纯度、高精度、高性能、稀缺性电子化学品、新兴材料为重点,全力打造完整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做强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绘制产业发展图谱。珠海经开区锚定电子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向,编制上下游链条发展清单、项目招引清单,开展“填空式”“补充式”精准招商,有效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企业成链条、抱团式落户,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生态。该区现已签约落地联风气体、佳信新材等11个电子化学品相关项目,预计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产值约150亿元。
支持保障企业增资扩产。整合园区已有产业项目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孵化培育基地,全面满足电子化学品从中试到小批量生产阶段载体需求,有效解决中期技术放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存在“断链”的痛点难点,进一步完善电子化学品产业生态圈。2024年该区新投产增资扩产项目共10个,预计达产产值132.82亿元;新落地增资扩产项目6个,预计达产产值约35.52亿元。
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珠海经开区发挥国企“以投促引、投引结合”优势,打造资本要素与优质项目互动耦合的枢纽平台,引导基金投向电子化学品行业高精尖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落地一批优质项目,促进形成电子化学品产业高地。
创新管理优化营商环境
改革管理模式。珠海经开区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运作,新组建区属国企珠海经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在建设、招商、服务等方面的关键支撑作用,主导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综保区保税仓储基地等一批园区配套项目。打造引才育才重要阵地,围绕经开区发展所需,招引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运营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探索建立管委会和国企双向交流挂职的用才育才机制。
改革审批机制。珠海经开区创新突破危化品项目审批条件,出台《珠海化工中试基地及小批量生产项目管理办法》,明确电子化学品5.0产业新空间项目准入标准、入园审批流程、安全环保监管等各事项,入园项目在满足安全生产间距要求下即具备发放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全面简化项目入园手续,实现“即来即落”。
改革服务理念。以新思维塑造服务企业新名片,建立多层次全方位企业服务机制,区主要领导一个月三次赴装备制造区,解决三一海工的水浸问题;全面优化化工园区管理,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预约模式、白名单等措施,通行效率提升70%。独立运作以来,该区高效解决企业人才、交通、用能、排污、水浸等问题共120余项;开展企业恳谈会、产业链交流会,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搭建起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平台,了解企业需求。
近日,江苏常州经开区遥观镇宋剑湖光电科技港内,580米的光伏长廊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正式完工后将并入国家电网;含50个车位的光伏车棚各组件安装完成,等待接线后配备新能源充电桩;20栋标准厂房、1栋研...
5月5日,湖北随州高新区召开闲置土地与僵尸企业处置专题会议。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郭晓东主持会议并强调,要秉持整体联动、科学施策、合力攻坚、依法处置、强势推进的原则,...
今年以来,湖北宜昌高新区积极布局硅碳负极这一新兴产业,聚焦项目建设、技术创新、要素配套,通过精准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吸引带动更多项目落地,致力于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布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