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深圳市连续发布三个行动计划,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终端产业、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等关键领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风口。业内人士认为,这预示着该市将抢抓“AI产业化、产业AI化”战略机遇,加速利用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驱动产业发展,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突破具身智能关键技术
今年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人形机器人汇聚了全民目光,其研发公司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兴兴更是作为唯一一位九零后代表参加了今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这不仅释放出国家将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信号,也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提议不谋而合。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将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移动、决策、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前沿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底座;支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建设具身智能技术试验场,推动场景应用落地;支持建设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开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和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关键检测设备及装置研发。
为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深圳市将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将被纳入《工业项目名录》;重点支持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首次应用和产业化;聚焦工业制造、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推出爆款智能终端产品
“202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智能终端的变革。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手机、电脑、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模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5(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表示。
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终端产品,《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将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计算机、人工智能平板电脑、大模型一体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等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力争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智能制造等领域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方面,深圳将在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AR/VR设备等细分赛道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标杆产品,同时重点聚焦空间感知、实时翻译、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场景,打造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产品发展集聚地。工业级人工智能终端方面,推动多模态融合、计算机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智能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检测、智能巡检与安防等工业领域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动态调整生产线参数、实时监控和异常预警,提高生产线质量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
深化AI赋能千行百业
“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态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速形成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深圳样板。”同日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推出10个以上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
据悉,深圳市将深化AI赋能千行百业,以垂类行业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驱动力,推出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应用、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应用。在“AI+先进制造”领域,应用工业制造大模型等垂类模型,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消费品工业等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在“AI+科学研究”领域,依托数学、材料等领域垂类大模型,重点围绕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和领域数据知识融合,辅助前沿领域探索。
不仅如此,深圳市还将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应急作业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提升智能算力规模,到2026年,实时可用智能算力超过80E FLOPS;打造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基地,为具身智能研发提供高质量训练环境;支持大模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攻关具身智能关键技术。
最近,潞安化机特材装备分公司的新员工“小坦克”有点忙——在本车间干完活,还要马不停蹄去其他铆焊车间“支援”,俨然成为了跨部门协作的“全能选手”。近日,笔者来到该公司,见到了这个仅入职一个月就成为潞安化...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实数融合发展观察(2025年)》显示,我国逐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
“现场各工作组做好准备,板壳式换热器完成吊装拆卸,进入清洗阶段。”近日,冀东油田公司数智集输试点中控室内,值班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现场,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换热器抽芯清洗。这是该公司首次应用数智化手段开展原...
日前,由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