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国际学术权威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在化工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天津大学低碳能源化工研究团队经过潜心技术攻关,提出从催化剂结构设计到反应热量高效利用的新概念,成功打破传统反应热力学限制,奠定了丙烷脱氢新工艺的科学基础。
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制备工艺的反应温度可降低30℃~50℃,预期能耗可降低20%~30%,有望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目前,该项创新技术已获多项国家专利授权,并已进入工业试验阶段。
据记者了解,丙烯在全球石化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塑料制品、医疗用品、汽车用品、建筑材料等下游产品的关键基础化工原料。我国丙烯需求和生产位居全球第一,但当前较为先进的丙烷直接脱氢制丙烯技术高度依赖进口,并且其反应过程吸收大量热量,产生较高碳排放。目前丙烯生产分别占我国和全球石化工业碳排放总量的8%和5%。因此,国内外对绿色低碳烯烃生产技术的研发极为重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天津大学巩金龙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潜心攻关,对上千种催化剂开展了测试和表征工作,从反应和传热的科学本质出发,提出了储量丰富的金属氧化物结构化设计方法,发现了催化剂结构对丙烷转化的影响规律,明确了反应中间物种迁移对不同反应的串联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经过系统的工艺条件探索,建立了反应器内热量集成利用的技术策略,开发了丙烷直接脱氢吸热反应与选择性燃烧放热反应的耦合工艺,成功突破了传统直接脱氢工艺的技术局限。
烯烃的生产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工行业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天津大学此次开发的丙烯生产新技术,有望推动烯烃生产的绿色低碳发展,对提升我国在烯烃生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月9日,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殷利民作为第一作者,宋宝安院士和宋润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ScienceBulletin》(影响因子18.8)上在线发表“C.....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团队通过给发光二极管(LED)“拍片子”,找到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性能瓶颈的原因,并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纯红光钙钛矿LED。
近日,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博孜—大北气田”完成采出水电解制氢试验,标志着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攻克了油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