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制氢技术获突破

从反应源头消除CO₂直接排放

  中化新网讯 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卡迪夫大学等开发的新型热催化制氢技术,实现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的“零”排放。这项突破性工艺在270℃的温和条件下,将农林废弃物产生的生物乙醇与水分子直接转化为清洁氢气,同时联产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乙酸,为氢能产业提供了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可行性的创新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发表在《科学》上。

  寻找可持续方法来生产日常生活所需产品,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是化工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氢气被认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途径,但其传统的制备过程极其耗能,并产生大量CO,削弱了其环境效益。于是,研究团队想要找到一种新生产工艺,在不排放CO的情况下实现高产率制备氢气。

  近年来,生物乙醇因其可再生性、高含氢量及良好的储运安全性,成为备受关注的绿色制氢原料。然而,传统的乙醇—水重整制氢技术仍存在两大难题。首先,该过程通常需在300℃~60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能耗高且难以避免乙醇分子C-C键断裂导致的CO排放;其次,现有催化剂易受到积碳和烧结失活的影响,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难以兼顾催化效率与长期稳定性。

  研究团队历时10年研发的新型铂—铱双金属催化剂(PtIr/α-MoC),成功破解了传统乙醇重整的技术瓶颈。该催化剂通过精准调控活性位点,将反应温度从常规工艺的300℃~600℃大幅降至270℃,并彻底改变反应路径:在传统工艺必然产生CO的环节中,通过阻断中间物C-C键断裂而得到目标产物乙酸分子,阻止了CO以温室气体形式排放。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开创性地提出金属—碳化钼体系“选择性部分重整”制氢新技术。这一技术将乙醇—水重整反应从传统的完全重整路径转变为选择性部分重整路径,在270℃温和条件下实现高通量氢气制备,同时联产高值化学品。此过程从反应源头消除了CO直接排放,同时将反应物中的碳资源高选择性地转化为液态化学品。

  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相比,该技术每生产1吨氢气可减少9吨至12吨CO排放。此外,产生的乙酸不仅提升了该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也增强了其可持续性。作为全球年需求量超1500万吨的重要化工原料,可覆盖工艺成本的70%以上。业内专家表示,这种创新催化技术在推动绿色氢能经济和支持全球碳中和目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关推荐

张家港市第二届计量检测技能培训举行

5月20日,是第26个“世界计量日”与《米制公约》签署150周年。当天上午,张家港市第二届计量检测技能培训在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举行,来自全市126家企业260名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专业培...

2025-05-22     中化新网

花劲峰:27 载匠心破壁垒,首批晋阶树标杆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壮阔浪潮中,中海油东方石化油品生产部班长、中共党员花劲峰,以27年深耕石油化工催化裂化领域的坚守,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历程。作为公司首批通过副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的技能人才,

陕西氢能开发SOEC电解水制氢撬装产品

5月20日,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榆林举行50Nm³/hSOEC电解水制氢撬装产品发布会,并接收订单批量生产,标志着陕西氢能突破氢能关键装备技术、构建氢能产业生态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5-05-22     陕西石化新闻

全球最大氢化镁储氢材料中试装置在榆林投产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150吨/年氢化镁中试产线在陕西榆林投料开车后,近日在消缺优化后转入稳定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吨级氢化镁储氢材料中试产线,规模为全球最大,标志着我国氢能储运技...

2025-05-22     陕西石化新闻

尼龙科技废液焚烧装置技改项目攻克技术难题

近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环己酮车间废液焚烧装置改造项目再迎技术革新,成功攻克熔融物板结清理难题,以智能化升级推动安全生产与效率提升迈向新台阶。

2025-05-21     河南石化新闻

15分钟精准“读”煤

毫米波雷达+AI助力化工企业实现智能化原料管理棚仓,被化工行业广泛应用于储存原料,如煤炭等,是保障能源与资源有序流转,支撑行业稳定运行的重要仓储设施。对于拥有棚仓的化工企业来说,如何在巨大储物空间中...

2025-05-21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