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AI产业需补齐安全与人才“缺口”

人工智能(AI)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不仅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增添了优势,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近日,《中国化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和人才缺口仍需引起高度重视,行业应当通过构建高可靠的安全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以及发挥地方政府的支持作用,补齐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安全和人才两大“缺口”,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安全挑战仍然严峻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发挥着“领头雁”效应。作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最重要的变革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已在研发、生产、管理全环节广泛应用,涌现出上百种场景和模式。“但是,人工智能也大幅提升了网络攻击的烈度和广度,网络攻击窗口不断扩大、网络攻击手段不断革新、网络犯罪门槛持续降低,给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新风险、新挑战。”齐向东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安全问题有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人工智能大模型自身的安全问题。开发风险、数据风险、应用风险和基础环境风险这四大安全风险比较突出。据齐向东介绍,目前已有团队发现DeepSeek存在严重漏洞,并可借此获取后端隐私数据、API密钥、操作元数据,尽管漏洞很快被修补,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新漏洞会不断被挖掘出来,需要长期、持续维护大模型安全。

第二类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网络攻击的问题。人工智能促进了网络攻击手段的更新迭代,“饱和式”攻击成为可能,攻击者可以瞬时发动海量攻击打垮已有的网络安全体系。人工智能还提升了“以假乱真”的能力,深度伪造、认知战、钓鱼等威胁加剧。

第三类是通过攻击人工智能引发的“网络攻击大爆炸”。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当大模型嵌入智慧城市、工控系统、智慧政务等关键领域时,会放大漏洞等传统安全威胁,引发社会服务中断、生产停滞等安全事件。

齐向东表示,针对这些安全问题,要从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成果应用三方面入手,系统提升安全能力,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发展。一方面,要建立适配大模型的纵深防御体系,筑牢人工智能的安全根基;另一方面,要制定大模型安全强制合规要求,夯实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制度保障,同时做好大模型运行安全监测和内容风控,定期开展安全评估测试,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另外,还需要推动更多“人工智能+安全”创新成果落地,如奇安信的“AI+SOC”“AI+天眼”等产品,已在能源、医疗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AI“人才荒”待化解

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熟练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将增长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然而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

齐向东认为,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而壮大“实战型、复合型人工智能安全人才队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为化解人工智能“人才荒”,需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才池”,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DeepSeek团队的核心成员多来自顶尖高校,他们学术背景扎实,富有创新精神,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关键支撑。”齐向东提出,应加大力度推动校企融合,通过选取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骨干科技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实训基地、鼓励校企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给年轻人更多深入产业一线的机会,从而逐步化解我国面临的人工智能“人才荒”。

据了解,为填补人才缺口,目前已有多家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许多企业也加强了产学研合作,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例如,腾讯自2023年起启动“青云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顶尖人才,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库等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由腾讯杰出科学家担任导师,有针对性地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字节跳动于2021年发起一年一期的字节跳动奖学金计划,为优秀顶尖技术在校生提供10万元奖学金及内部研学计划特邀通道;百度启动“2024AIT星河成长营”,通过核心业务部门重要岗位实习、带教指导等方式培养大模型时代高潜力人才。奇安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绵阳等地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养了超1.5万名网络安全人才,还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相关领域的硕博士60多名,并借助网络安全实战大赛和众创平台等资源,探索多元化实战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生态构建需政府支持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能切实增强我国在数字经济、高水平人才引育和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与安全治理等领域的话语权。齐向东表示,此前DeepSeek的横空出世,彰显了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的巨大潜力,不仅让创新创业企业倍感振奋、干劲十足,也为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蜕变,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人工智能产业是高精尖的科创型产业,地方政府在构建其产业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匹配和协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齐向东举例道,“比如,在技术攻坚期敢投入,做好‘风险共担者’,用政策和资本为人工智能产业护航;在产业成长期精准匹配要素资源,做好‘服务者’,用好数智化工具,破除行政壁垒、简化相应的审批流程,让科创企业心无旁骛搞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搭建协同合作网络,做好‘连接者’,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积极嵌入区域化、全球化的产业链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高发展层次。”

相关推荐

从“小坦克”到“小黄人” ——潞安化机投用工业机器人纪实

最近,潞安化机特材装备分公司的新员工“小坦克”有点忙——在本车间干完活,还要马不停蹄去其他铆焊车间“支援”,俨然成为了跨部门协作的“全能选手”。近日,笔者来到该公司,见到了这个仅入职一个月就成为潞安化...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中国信通院:工业数字化成实数融合“主阵地”

日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实数融合发展观察(2025年)》显示,我国逐步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政策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中石油与苏宁易购达成战略合作

5月1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销售分公司与苏宁易购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全国产业工人“AI+”学习行动启动

日前,全国产业工人“人工智能+”学习行动在江苏省南通市启动。首站活动将自5月12日正式开始,至6月11日结束。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冀东油田:数智系统助力高效检修

“现场各工作组做好准备,板壳式换热器完成吊装拆卸,进入清洗阶段。”近日,冀东油田公司数智集输试点中控室内,值班人员通过远程监控现场,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换热器抽芯清洗。这是该公司首次应用数智化手段开展原...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

首创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成果通过鉴定

日前,由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项目技术成果鉴定会在北京举行。

2025-05-21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