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报】创建一流企业,能源化工有榜样

  前言: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产业发展强调高质量,企业运营追求创一流,可谓两大鲜明的新特征。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被决策层开宗明义的着力部署,并被提升到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方针中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建设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彰显国家实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朝野共识。

  经过数年不懈探索,各行各业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能源和化工行业作为国之重器,也是较早投身国际化的重点制造业,尤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世界一流企业的创建上,近年来取得了堪称典范的标志性成果。本文试图将本研究团队调研接触了解到的部分标杆企业,将其突出特色及创建经验结集成篇,刻画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中国能源化工企业“群像”,以期为新时代世界一流企业创建工作贡献“他山之石”。


  我国于2018年以中央企业为先导,正式开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国家行动。当年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出部署,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国石油、国家能源等11家中央企业,组织开展了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力争在部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后,这项行动不断深化和扩散,除了中央企业陆续加入,一批基础较好的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加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行动中来。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有21家中央企业和7家地方国企被纳入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名单中,包括在能源和化工行业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能源、万华化学等企业,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业内知名企业自发地开展了创一流工作。

  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和要素是什么,众说纷纭。从国务院国资委的评价体系来看,科技创新、价值创造、公司治理、资源整合、品牌引领等五个维度尤其受到重视,向核心竞争力、核心功能聚焦。而从更通俗易懂的层面讲,笔者认为有最重要的四点缺一不可,一是世界一流企业要有足够大的产业规模,在全球产业体系和市场格局中有相当的影响力、话语权;二是在全球同行业中要有一流的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表现,不仅要效益突出,更要有稳定的绩效表现;三是公司治理既要有中国特色,也要体现国际化,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制度规范运营;四是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品牌辨识度,为国际社会和业界所熟知。无论世界一流企业的外延有多少条,但至少这四点是不可或缺的。

  本研究团队在长期的调研走访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企业,各有特色也各有优势专长。但如果放到世界一流企业的评价体系之中,能依然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少之又少。也正因如此,这样的梳理总结才显得尤其有意义和价值。

  国际化现代化先驱——中国海油

  中国海油成立于1982年,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国际标准规范组建的中央能源企业,国际化现代化的基因源远流长。高起点、高标准,经过40多年的砥砺探索,现已成为国际领先的油气勘探生产(E&P)公司,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亦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及生产企业之一。

  中国海油的特色优势之一,在于其卓越的绩效表现,即使置之于一众国际能源巨头之中也不遑多让。公司专注海洋油气资源,立足中国、布局全球,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资产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公司油气净证实储量62.39亿桶油当量,其中海外储量占比为38.6%,全年产量6.24亿桶油当量;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油气产量3.32亿桶油当量,同比增长8.9%。

  公司财务表现稳健、盈利能力突出,且呈稳步提升之势,除了受益于全球油价中枢抬升,更重要的还是受益于坚定不移推行提质增效。2022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和ROE分别为53%、34%、24%,为近5年最高位;费用率方面,公司三费费用率近三年持续下降,2022年为近五年最低位;资产负债率方面,公司连续三年下降,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为36%,相较2019年下降5个百分点;现金流方面,公司净现比常年维持1.4以上水准,2022年公司现金流逾2000亿元,净现比达1.45。

  中国海油持续降本增效,桶油主要成本多年来稳步下降,开采成本管控在国际油气E&P企业中一直傲立前列。自2014年开始,公司开展“质量效益年”全面强化成本控制,通过大力推动增储上产、技术创新、优化工作部署等方式,深挖降本空间、确保资源向效益高点配置。根据公司历年财务公告, 2022年,公司桶油主要成本由2013年的45.02美元/桶降至30.39美元/桶,累计下降32.5%。今年上半年,公司 桶油主要成本28.17美元/桶,同比进一步下降7.09%。在国际油气领域,中国海油正以其出色的人均产出、人均创效和桶油成本而独树一帜,成为媲美欧美一流能源巨头的中国企业代表。

  除了卓越的绩效表现,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规则、国际化运营,也是中国海油的突出特色之一。公司管理先进,所有的规章制度很早就全面接轨国际,英语也成为海油人必须掌握的第二官方语言,为公司国际化运营扫除障碍。

  走出去开展全球油气合作,从浅海走向深蓝开发深水油气资源,是既定的能源国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海油承担着特殊的使命。也正因如此,公司多年来持续发力深海油气开采技术及装备的创新发展,稳步推进东海、南海等海域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效卓著,潜力巨大。

  价值创造与现金奶牛——国家能源集团、陕煤集团

  如果说中国海油是油气领域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杰出代表,那么在煤基能源化工领域,国家能源集团和陕煤集团可以称得上佼佼者。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流企业示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值达到102.8万元/人,是央企总平均值的1.35倍;除去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航空行业外,2022年示范企业净利润比2018年增长60%,高于央企同期平均值。2022年全部中央企业的利润率6.47%,示范企业8%左右。而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上市平台中国神华同期利润率超过20%,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旗下上市平台陕西煤业利润率也超过21%,绩效表现遥遥领先。

  如果仅仅是一年的出类拔萃似乎还不能说明什么,我们打开两家企业近十年的中长跑成绩单,都能佐证其出色的价值创造与现金奶牛能力。自2014年以来,除了钢铁、煤炭卖出“白菜价”的2015年中国神华的利润率低于10%,其他年份的利润率都在15%以上。陕西煤业也大抵如此。

  出色的绩效表现,主要原因在于聚焦主业,精益求精,将战略、管理、生产、市场、物流以及安全、环保等各项工作持续推向极致。中国神华率先开展8.8米大采高成套装备的研发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长壁工作面等在国内遥遥领先,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煤炭资源,显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截至目前神华露天矿、井工矿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98%及85%以上,为世界最高水准,从而实现了“采煤不见煤,污水不外排,矸石不出井”的绿色开采,不仅采煤效率高,且高度机械化智能化,做到了本质安全、绿色环保。除了煤炭探采开发,两家企业还沿着煤炭资源深加工和高价值转化持续拓展深耕,十数年磨一剑,真正做到了心无旁骛,也同样做到了业界的最高水准。

  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煤化工的产业化探索实践,国家能源集团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领域做了长期的开创性探索,是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化集大成者和重要先驱,真正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先锋力量。陕煤集团同样在低阶煤分质清洁高效转化上做了大量前无古人的探索,目前几条低阶煤分质利用的技术路径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以660万吨/年低阶煤分级分质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为代表的一些技术路径大规模产业化前景愈加清晰。

  科技创新与敢为人先——万华化学、新和成

  按照我们研究团队的统计比对,2022年全球石油标杆企业沙特阿美利润率高于56%,化工标杆企业陶氏利润率达到8.2%,而国内中国石油利润率在行业十年一遇好年景的情况下,利润率也仅有4.6%,中国石化利润率不到2%,化工标杆企业万华化学利润率则高达9.8%。万华化学在中国化工业界知名度很高,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强大且持续的科技创新,以自主创新构筑起高高的护城墙,以持续的创新和产业化奔跑,确立了自己在聚氨酯及新材料这一产业主赛道上的领跑地位。

  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在能源·化工高质量发展智库研讨会上介绍了公司以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据介绍,万华从1978年引进日本聚氨酯公司一套1万吨/年的间歇式MDI装置开始起步,由于不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前期也是一路坎坷步履蹒跚。引进的这套装置属于20世纪60年代技术水平,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差、消耗高,致使长期不能达产。此后数年周旋于几大跨国巨头,屡屡碰壁蒙辱,万华才深知核心技术是等不来、买不来、要不来的,要自主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此后自主创新的基因深深植入万华,经过近40年的持续奋斗,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聚氨酯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高端化学品供应商和制造业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享有化工界的“华为”之美誉。

  万华的创新理念是: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不搞闭门造车,不做井底之蛙,开放联合搞研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敢想敢干,锲而不舍,没有不可能的事情。在研发硬件设施上,目前万华在全球有10个生产基地,建立海内外5个研发中心,其中烟台全球研发中心占地2000亩,总投资68亿元,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化工新材料研发中心,在国内可以和华为松山湖媲美的高端研发园区。

  在创新人才配置上,公司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00多人,平均年龄30岁,科研经费按需投入,上不封顶。十年前万华中央研究院各中心下属的所有研究室就全部取消,根据需要成立没有行政级别的课题组,课题组可随时成立和解散,组长随课题进展可上可下,人员组合动态管理,让研发人员安心搞科研。在万华,研发人员除了可获得有竞争力的薪酬外,公司工会甚至组织红娘团为他们找对象,最大程度地让科技精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事业里去。

  在创新体系建设上,万华设立了涵盖基础研究、工艺开发、工程化研究、装置优化、产品应用研发于一体的创新全要素,组建了分析测试中心、过程安全研究中心等公共支持平台。目前公司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认可认证实验室8个,产学研联合创新实验室13个。

  在激励机制上,万华创造性地施行成果转化效益分享奖,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成果转化盈利后连续5年按净利润15%提成,工业化装置技改一年内产生的效益按20%—30%提成,而高管不参与奖金分配,收益全部向基层和一线下沉。在创新生态环境上,万华以“创建受社会尊敬,让员工自豪,国际一流的化工新材料企业”为愿景,为民造福、为国分忧、为党奉献,崇高的使命始终激励着万华人不懈奋斗。公司着力打造“没有裙带关系、没有山头主义、没有利益输送”,简简单单、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这也是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万华留得住、用得上、彼此成就的重要保障。

  从“Me Too”,到“Me Better”,再到“Me Only”,万华的技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敞亮。截至目前,公司已先后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和世界一流的技术,包括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助力国家诸多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粗略统计,累计攻克全球首创技术11项,打破“卡脖子”技术31项,申请发明专利5100余项。比如,万华全球首创“氯”循环流化床技术,全球首创“废盐水”循环技术,联合首创循环水废热回用技术等,目前正在加力开发电子化学品、二氧化碳利用和生物合成材料等前沿技术。

  创新的万华,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沿,走在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前列,正在向着2026年跻身全球化工十强,2030年跻身全球化工三强、全球一流世界500强企业的既定宏伟目标砥砺奋进。2020年国资委将万华作为国企改革的典范进行推广,2023年万华又成功列入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地方国企名单。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万华烟台产业园,充分肯定了万华的技术创新、环保管理、人才培养和国企改革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你们这个历程,一路走得很好,虽然是一个艰辛创业之路,但是很成功。之所以取得成功,我的一个体会就是走了自主创新之路。”

  与万华化学类似,新和成成立20多年来,专注于维生素、香料和高分子材料等功能化学品赛道,以“创新精细化工,改善生活品质”为使命,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在市场竞争中成长的理念,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在营养健康、日化护理、交通、环保、能源等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优质、健康、绿色、低碳的产品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可持续的价值。目前,新和成已成功跻身中国精细化工百强、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正朝着全球领先的功能化学品企业愿景目标迈进。

  战略聚焦与主业精强——华鲁恒升、兴发集团、青岛海湾

  游荡十里难觅奇货,深挖三丈或有黄金。向主业聚焦,向纵深拓展,打造精强的支柱产业和强韧的产业链条,是所有一流企业的共性所在。在能源和化工行业,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不论是平台型巨擘还是单项冠军型翘楚,卓越企业都有足以傲视同行业其他竞争者的“独门绝技”和“看家本领”,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比如,华鲁恒升之于煤基新材料,兴发集团之于精细磷化工,青岛海湾之于高端氯碱化工,都称得上独占鳌头的杰出代表。

  华鲁恒升专注于新型煤化工和化工新材料领域,坚持精强主业、精准投资、精益运营、精细管理,心无旁骛攻主业,持续优化降成本,不断调整发展结构,巩固竞争优势,主要经济指标多年来保持了阶梯式快速增长,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02亿元,利润总额76亿元。其资产质量、投资效率、运营效益、人工效能长期居行业先进水平,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围绕主业持续深耕创新研发,科学审慎布局产业投资,华鲁恒升现拥有190多项国家专利和一批核心技术,20多项成果获得全国、行业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其中“30万吨合成氨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研制及应用”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还是三甲胺、DMF等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或修订单位,主持起草了山东省化工装置开车安全规范,DMF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ISO5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本质安全、生态环保、碳利用居行业先进水平,先后8年获评煤制合成氨、甲醇、醋酸等行业能效领跑者。资产质量、投资效率、运营效益、人工效能等各项经济指标长期位居同类型企业前列,多次入选《财富》中国企业500强、上市公司价值百强。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争创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并被山东省确定为“十强”产业领军企业、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是一家以磷化工系列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上市企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之一,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

  依托湖北当地丰富的磷矿资源,兴发集团依托磷、延伸磷,走出了一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粗向精的阶梯升级之路。先是将磷矿加工成普通磷复肥,再研发出新型多功能磷复肥,又先后开发出食品级、牙膏级、医药级、电子级、电镀级、工业级、饲料级等各类产品 15 个系列 591个品种,是全国精细磷产品门类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子走得坚定而从容。公司还持续推进磷化工资源和企业的重组整合,在国内率先建立起“矿电化”运行模式,实现了磷矿全部自给,电力自给率达50%以上,兴发模式在业界独树一帜。

  兴发坚持精细化工为主业的战略定位,推进磷化工、硅化工、硫化工、氟化工、盐化工融合发展,形成了“资源能源为基础、精细化工为主导、关联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兴发始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专”的产品差异化竞争思路,公司持续加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40个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应用先进技术成果300多项,自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200多项;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共65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7项,其中“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黄磷和草甘膦清洁生产技术攻克行业重大技术难题;功能性磷酸盐生产技术国际先进;自主开发电子级磷酸、硫酸、磷酸系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IC级磷酸、硫酸及磷酸系蚀刻液产品进口替代,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草甘膦合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单耗跃居行业前列。公司还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开展黑磷研发,是国内首家参与研发二维新材料黑磷及其应用技术的企业,目前已实现黑磷晶体公斤级制备,并在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青岛海湾集团是一家老树发新枝的国有化企,其历史沿革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海湾集团从1954年成立的青岛市化学工业公司为起源,历经多次体制变革,直到2004年5月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海湾已走过近20个年头。氯碱生产在海湾集团占据着基础和主导的地位。从电石法聚氯乙烯工艺转型为乙烯法聚氯乙烯工艺,从单独氯碱化工向氯碱化工和石油化工的耦合协同,从基础化工原料型生产向终端应用型化学品生产拓展,海湾集团牢牢抓住了时代发展和行业变革的先机,最终成为进入新世纪我国化工行业一颗快速崛起的耀眼新星,将传统产业实现不传统发展,为我国基础化工尤其是氯碱行业的调整升级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2010年的整体搬迁改造是海湾发展历程中一座丰碑,实现了企业的脱胎换骨和重塑再造。在搬迁实施策略上,海湾以前瞻眼光谋定了“技术国际化、装备大型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现代化”的“四化”理念,提炼出了规划建设、安全环保、公用工程、仓储物流、智能管理“五个一体化”战略,高起点建设出了媲美世界一流水平的乙烯法氯碱装置与生产线,形成了集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链条式发展、现代化支撑的新格局。乘胜而进,当前海湾正在向着打造聚氯乙烯国内第一品牌、世界一流单项冠军企业加速攀登。

  数字化智能化典范——恒力石化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产业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在产业竞技场,谁不能引领数智时代,谁就没有光明未来,已经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必须见真章的激烈比拼。故此,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也一定得是数字化智能化独树一帜、傲视群雄的企业。在我国石化行业,恒力石化的数智化探索始终走在前列,经验和成果也收获在前头,为行业树立起了可贵的典范与标杆。

  作为恒力布局和引领未来的核心项目,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项目(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不仅开创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而且在国内外炼化业界创造了建设周期最短、效益最好、能效和收率等指标全球最先进的非凡业绩。其“内在优外在美”的理念和实践,成为炼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范本,这也是恒力带给全行业的另一个宝贵经验。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最安全、最环保、内在优、外在美”的世界一流石化园区,是恒力长兴岛项目贯彻始终的追求,既是理念和口号,更是扎扎实实的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非凡成效。恒力长兴岛项目高质量建设和运营有三点宝贵经验。其一,是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建设全球最先进的工程;其二,是开创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其三,是精益求精的管理和运营。

  项目建设伊始,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就确立了“十年不落后”的建设要求,扎实践行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采购、高标准建设。在规划上对标一流。陈建华亲自带队,率队用45 天时间,辗转美国、德国、印度、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先后考察了全球 11 个一流炼化园区、16 家炼化企业,参观学习当时世界上炼化水平最高的装置,为长兴岛项目规划和技术选择打下了良好基础。该项目最终优选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规划设计商、工艺技术商、设备原料商和工程建设商合作,从源头开始就确保了“一流”的基因。可以说,恒力长兴岛产业园就是一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萃全球最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建成的精品工程,既代表了国内石化工业建设成就的新高度,也在全球领创了炼化一体化发展的新实践。

  绿色化和智能化是恒力石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既是长兴岛产业园高质量建设引领产业的重要内核,也是产业园建成后高效能运营的重要根源。恒力长兴岛产业园在安全环保方面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本质安全水平高。产业园有各类生产装置共计60余套,储运系统共有各类储罐360座,库容1200万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共计24种、重点监管危险工艺6类、重大危险源共计111个,涉及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较多,共36套。尽管如此,因为装置设施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杜绝了不受控的人工操作与作业;园区内安全监测仪器和环境监测点全覆盖,并配备了数量可观、性能优越的消防设施器材;严密的安全生产管理使园区处于本质安全和应急、备战的有效管控状态,这都为本质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污染物超低排放。恒力长兴岛产业园在环保方面投入数十亿元,建立了“软硬兼施”的环保体系,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处理均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与全球领先的法国得利满公司合作创新污水处理技术,COD在15毫克/升以下;企业煤制氢、热电等年用煤炭1000多万吨,但有煤不见煤,煤炭全封闭运储和生产,炼化储运系统也全面配备油气回收设施;燃煤热电厂采用超净治理技术,处理后的烟气浓度低于国家电厂超低排放标准,整个园区的排放仅为项目设计之初批复量的20%—30%。以其卓越的环保治理水平和能力,恒力长兴岛产业园整体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是目前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在业内率先通过了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欧洲绿色环保认证。

  三是资源能源高效利用。恒力长兴岛产业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石化企业的固有印象,这里没有烟雾、没有异味,甚至没有噪音,是一座低耗能及绿色环保的超级生态工厂。究其原因,除了源头严实的安全环保管控,卓越的循环经济实践也是重要支撑。通过巧妙的工艺优化设计,产业园实现了对原油“吃干榨净”,边角余料和“三废”成为重要资源,在再加工中挖掘新效益。

  而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这一切的有力武器和支撑,长兴岛产业园的智能化建设水平也早已蜚声业界。以引领未来的慧眼和敢为天下先的胆魄,恒力从规划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奠基和布局,致力打造信息与石化工业数字转型、万物感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产业园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方法的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和事故预警信息系统,在“安全预测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定量化”学科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化工安全领域探索上的新进展;对生产装置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等工艺参数进行数学建模和监控,实现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动态安全风险实时监控;为企业强化生产装置类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了数据化、信息化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在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装置实施先进过程控制技术,切实落实“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在集散控制系统(DCS)自控率实现 100%的基础上,选用国际主流先进过程控制(APC)软件建立自动控制模型,消除了操作人员“误操作”的安全风险。

  在恒力 2000 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上,华为公司为其量身定制了独具特色的、面向未来的园区网络解决方案,具有极简的部署和运维、极致的用户体验和防患于未然的架构,引领了智慧石化园区和智能工厂的创新模式,其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将物理世界中复杂的园区网络数字化,打破了物理和数字世界的边界,让企业业务流程实时在线,从而实现了对业务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环节的高效、可视化管理。

  长兴岛产业园“高大上”的集成控制中心,是整个园区的智慧大脑,也已成为外来观摩人员参观取经产业园的必经“打卡地”,以及国内新建大型石化和煤化项目争相模仿对标的典范。业内权威专家认为,无论是从理念还是实效来看,其智能化程度都领先行业10年以上,采用了既整体集成又分模块的智能控制架构,采集参数和运行状态高度的即时数字化和场景可视化,为科学管理、优化运行、精准控制提供了利器。控制中心将工作台和观景台隔离,观摩人员能居高将整个中心内部情况尽收眼底,也不会对工作人员带来干扰和影响。

  先进文化引领——中煤能源

  文化浸润心田,鼓舞人心,一流的企业一定有先进的文化,作为凝聚力量和激励奋斗的企业符号,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二种力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引用。近些年,我们实地调研走访过众多的能源和化工企业,也与众多的企业有过业务上的交流合作,从正面或侧面对其形形色色的企业文化有过观察比对。在其中,中煤能源集团的“和文化”,显得独特而富有新意,实用而可学可鉴。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几大煤炭煤电央企全部跨界进军煤化工领域,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化等,都有企业做了产业化试水。应该说,最初大家的起点和条件都差不多,属于新手上路、跨界试水,但此后十余年经过大浪淘沙,真正走通了煤化工产业化、商业化道路的,也就只有神华和中煤两家而已。神华的成功前文已有简述,那中煤能源又是凭什么走通煤化工的跨界延伸呢,先进的企业文化护航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走访过多家中煤系煤化工企业,包括中煤鄂能化、中煤蒙大、九鑫焦化、灵石中煤化工、中煤榆能化、延长中煤榆能化等,对中煤集团的“和文化”有很深的印象,“五湖四海,进了中煤门,就是中煤人”是这一文化的通俗归纳。

  在跨界进军煤化工的初始阶段,中煤能源同样面临着缺少专业人才、规划蓝图难落地的问题,但中煤高层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不足,敞开大门引进各路煤化工英才,更难得的是用人不疑,敢于将开辟新事业的重担交到新人手中,放手让他们在中煤共同的事业大平台上施展拳脚,挥洒聪明才智。中煤近20年延伸探索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人是核心要素,“五湖四海,为我所用”是中煤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经验,中煤是一个熔炉、一个平台,千千万万的中煤人因为“和文化”凝结在一起,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集团实现共同梦想便有了最大的交集。

  得益于“和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近十余年来中煤集团立足煤炭积极延伸产业链,以煤化工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坚持项目园区化、产量规模化、产品精细化,重点建设了晋蒙陕大型现代煤化工基地,相继建成榆林60万吨/年煤制烯烃、图克年产100万吨合成氨175万吨尿素等项目,几乎是建一个成一个、从无败笔,产品主要包括煤制烯烃、甲醇、尿素、硝铵、焦炭等,现有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有效提升了煤基多联产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为建设多能互补、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提供坚实支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大量地可复制成建制地创建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是这个课题最难也最有价值的部分,随着中国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项最难的工作已经横亘在我们眼前,避无可避、缓不容缓,已经进入不可逆的历史进程。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现在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已经今非昔比。国有企业已经摆脱过去“老大黑粗”的固有形象,一批企业已经自觉带头走在了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康庄大道上。民营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的优势,加快业务梳理和战略聚焦,向科技型、精强型、特色型企业转型,着力打造面向世界的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一人带头万人跟,一旦有人摸索取得突破,就会有一批一批的弄潮儿紧跟上来,一流企业创建在中国即将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

  在肯定成绩、冀望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一流企业创建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中国企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小而不精”等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价值创造、自主创新、资源配置、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创建一流企业,有一个共性或者说普世规律,那就是必须在战略上秉持长期主义,专注于自己的主业,集结优秀的人才团队,为了共同的伟大目标愿景,将事业年复一年地、数十年如一日地做到极致卓越。唯其如此,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智库研报由《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原创出品,由刘全昌执笔撰写,常婷婷、于聪、成瑞欣参与。报告版权归《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和授权不得擅自商业目的转载使用,否则本公司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体大会召开

  9月13日,2024(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体大会在烟台召开。此次大会以“锻造大变局下的全新竞争力”为主题,邀请山东省内16市工信局、化工园区、重点化工企业、国内外石化领域专家、权威院所...

2024-09-13     中化新网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

2024-09-13     中化新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

2024-09-13     新华网

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锻造大变局下的全新竞争力 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扩开放、惠民生的政策措施。

2024-09-13     中化新网

石化联合会党委书记李云鹏在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可持续发展会议上的致辞

  初秋时节,很高兴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烟台市,共同参加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可持续发展会议。

2024-09-13     中化新网

傅向升与国际国内同行谈形势 谈发展

9月11~14日,“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在烟台召开,大会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分别在“国际肥料工业协会中国顾问团会议”“聚焦碳足迹—2024能源化工行业低碳座谈会”“.....

2024-09-13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