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道爱团队设计出适用于轴承钢摩擦副表面的液体超润滑材料。
研究团队通过将柠檬酸热解制得的碳量子点(CQDs)添加到聚乙二醇水溶液中,实现了钢/钢摩擦副表面的超润滑(摩擦系数为0.005),其磨合期仅有44秒,同时轴承钢表面的磨损率降低了77%。摩擦过程中轴承钢表面形成的润滑膜包括吸附在摩擦副表面的CQDs和摩擦化学反应生成的铁氧化合物,在摩擦过程中作为边界润滑剂有效减少了表面粗糙峰之间的直接接触。
此外,他们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摩擦副表面的CQDs吸附膜在流体动力润滑区域可减少润滑剂分子链与摩擦副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滑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这一成果为在较短磨合期内实现轴承钢摩擦副表面的超润滑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构建宏观超润滑界面,使摩擦系数降至0.001甚至更低,可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由摩擦引起的经济损失。然而,较长的磨合期可能造成摩擦副表面出现严重磨损。目前,缩短磨合期的策略多针对Si₃N₄、SiO₂、Al₂O₃等陶瓷摩擦副表面。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轴承钢摩擦副表面的超润滑是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前,王道爱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系列基于天然有机酸(单宁酸、植酸)的液体超润滑材料。该团队利用天然有机酸、多元醇和水分子之间的协同效应,使氮化硅/玻璃等摩擦副表面达到超润滑所需的磨合期缩短至1秒内。然而,具有短磨合期的钢/钢摩擦副表面超润滑材料设计仍然存在挑战。
此次研发的液体超润滑材料体系有望应用于金属切削加工、轴承润滑等诸多领域,相关实验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宏斌、樊逢佳、林岳、胡伟团队通过给发光二极管(LED)“拍片子”,找到了纯红光钙钛矿LED性能瓶颈的原因,并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纯红光钙钛矿LED。
近日,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博孜—大北气田”完成采出水电解制氢试验,标志着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攻克了油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瓶颈。
截至4月底,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自主研发的聚丙烯锂电池隔膜料T98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应用,累计供货量突破万吨大关。近年来,独山子石化始终以主业为根基,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深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