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丽:耐得寂寞才能守住繁华

  科技成果转化经验谈⑦

  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将科研人员新的发现加以开发、应用、推广,将其应用于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力来提高经济收益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对科学研究产生的成果进行大量实验,才能形成新产品、新产业。

  一般来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能够坚持到最后并且成功,非常不易,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满是挫折和失败的漫长岁月,这段时光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是红宝丽集团科研人员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点感触。

  经过十多年的研发、积淀、创新,2019年年初,红宝丽集团泰兴化学有限公司12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一次性试车成功,这是集团科技成果的又一次成功转化。更值得骄傲的是,该项目是世界上第三套、国内第一套采用CHP共氧化法的装置,打破了国内CHP法无工业化应用的现状。

  环氧丙烷项目的产业化,就是红宝丽在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上十年磨一剑、耐得住寂寞的一个范例。

  2006年开始,红宝丽与高校合作开展丙烯催化氧化制备环氧丙烷技术项目研发,促进行业内CHP法制备环氧丙烷技术的发展,推动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技术的进程。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技术人员从实验室研究到小试、中试,再继续放大,历经了多次的屡败屡战,终于研发成功,步入产业化道路。

  异丙醇胺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则是红宝丽历时11年打磨的另一把“利剑”。2004年,红宝丽人坚持不懈研究了11年的技术成果——超临界零排放异丙醇胺合成法,实现产业化。十多年来,红宝丽科研人员苦心钻研、坚持不懈,完成了4万吨/年超临界异丙醇胺合成新工艺的研制、开发直至工业应用,促进了我国异丙醇胺的技术开发进程,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如今,异丙醇胺产业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整个集团营收的40%。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外界借力引智是红宝丽在推进成果转化的又一条经验。红宝丽一贯注重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华东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其在基础研究及专业人才团队方面的优势,开展项目技术合作,并密切跟踪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动向,注重先进技术的应用、消化和吸收,促进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推广运用。多年来,他们积累下了丰富产学研合作经验,为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奠定了基础。

  红宝丽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成立农林植物深加工研发平台,在生物质产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他们开展了农林植物深加工开发等应用技术,解决了植物油多元醇生产规模放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红宝丽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省醇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平台,借助平台形成企业技术人员技术指导机制和生产过程中技术课题解决机制,解决了异丙醇胺产业化规模放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完成了单种分子结构的一异丙醇胺和二异丙醇胺的产品技术研究;同时进行异丙醇胺下游产品开发,打造异丙醇胺产业链,加大高附加值异丙醇胺产品研究力度。

  根据打造丙烯产业链的战略规划与部署,红宝丽未来还将围绕丙烯—环氧丙烷—聚醚、醇胺及衍生物产业链,积极筹建国家级研发机构,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规划,加快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与产业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中国化工报 供稿  作者  丁洁)


中国化工报社

咨询电话:13641072029 (微信同号)   0108203921082035245

关键字:科技成果
相关推荐

构筑未来世界的“氢”版图——记中关村论坛首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4-05-10     中国化工报

星型支化溴化丁基橡胶通过鉴定

  日前,“星型支化溴化丁基橡胶产业化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2024-05-08     中国化工报

上虞经开区展示交流科技成果

  如何更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近日,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举办“新潮澎湃质享未来”科技成果展示交流活动,通过展示交流平台的搭建有效盘活创新资源...

2024-05-07     中国化工报

中关村论坛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

  4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上,19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

2024-05-07     中国化工报

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国际领先

5月6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成员由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浙江工业大学郑裕国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

2024-05-07     中化新网

中关村论坛发布10项重大科技成果

  4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暨全体会议上,正式发布10项重大科技成果。

2024-04-30     中国化工报